![]() |
|
![]() |
|
![]() |
||||
|
下面是现代金融理论与实务笔记,育路教育网特别为您搜集整理,内容如下: 识记:商业银行的经营原则是:安全性;流动性;效益性。 安全性指:商业银行应努力避免各种不确定因素对它的影响,保证商业银行的稳健经营和发展。 流动性指:商业银行能够随时满足客户提存和必要的贷款需求的支付能力。包括资产的流动性和负债的流动性两重含义。 盈利性。一切经营性企业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追求盈利。 资产管理理论认为银行的资金来源的规模和结构是银行自身无法控制的外生变量,它完全取决于客户存款的意愿与能力;银行不能能动地扩大资金来源,而资金业务的规模与结构则是其自身能够控制的变量,银行应主要通过对资产规模、结构和层次的管理来保持适当的流动性,实现其经营管理目标。 负债管理理论主张银行可以积极主动通过借入资金的方式来维持资产的流动性,支持资产规模的扩张,获取更更的盈利水平。 资产负债综合管理理论认为,商业银行单靠资金管理或单靠负债管理都难以达到流动性、安全性、盈利性的均衡。银行应对资产负债两方面业务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管理,保证资产负债结构调整的及时性、灵活性,以此保证流动性供给能力。 领会:商业银行为什么要坚持盈利性、安全性和流动性原则? 各国商业银行已普遍认同了经营管理中所必须遵循的三项原则: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 安全性指:商业银行应努力避免各种不确定因素对它的影响,保证商业银行的稳健经营和发展。商业银行之所以必须首先坚持安全性原则,其原因在于商业银行经营的特殊性。因为第一:商业银行自有资本较少,经受不起较大的损失。第二:商业银行经营条件的特殊性,龙其需要强调它的安全性。第三:商业银行在经营过程中会面临各种风险如:国家风险;信用风险;利率风险;汇率风险;流动性风险;经营性风险;竞争性风险。 流动性。是指商业银行能够随时满足客户提存和必要的贷款需求的支付能力。包括资产的流动性和负债的流动性。因为商业银行是典型的负债经营;资金运用的不确定性也需要资产保持流动性。 盈利性。一切经营性企业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追求盈利。商业银行作为经营货币信用的企业,当然也不例外。商业银行盈利水平的提高,能够使投资者获得较高的收益;增强竞争能力,提高银行信誉;以及增强了商业银行承担风险的能力等。 商业银行的资产管理理论的基本内容? 为实现商业银行的经营原则,西方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理论经历了资产管理理论,负债管理理论,资产负债综合管理理论的发展过程。 20世纪60年代以前,金融市场不发达,金融工具单调,金融机构以商业银行为主。这时,商业银行有稳定的资金来源,其资金来源渠道稳定,并主要来自活期存款。因此,银行经营管理的重点放在资产业务上。 资产管理理论认为:银行资金来源的规模和结构是银行无法控制的外生变量,银行应主要通过对资产规模、结构和层次的管理来保持适当的流动性,实现其经营管理目标。资产管理理论随着历史的发展经历了以下几个发展阶段: (1)商业贷款理论:该理论认为,商业银行的资金来源主要是流动性很强的活期存款,因此其资产业务应主要集中于短期自偿性货款,短期自偿性贷款主要指短期的工、商业流动资金贷款。强调贷款的自动倩偿,又称自动清偿理论;强调贷款以商业行为为基础,并以真实商业票据作抵押,又称为“真实票据论”。 商业贷款理论的局限性:没有认识到括期存款余额具有相对稳定性;忽视了贷款需求的多样性;忽视了贷款清偿的外部条件。 (2)资产转移理论:该理论认为,银行流动性的强弱取决于其资产的迅速变现能力,因此保持资产流动性的最好方法是持有可转换的资产。最典型的可转换资产是政府发行的短期债券。 (3)预期收入理论:该理论认为,银行资产的流动性取决于借款人的预期收人,而不是贷款的期限长短。主张扩大公共项目开支,进行大型基础建设项目,鼓励消费信用。因此,中长期贷款及消费信货的需求扩大了。 资产管理理论强调银行经营管理的重点是资产业务,强调流动性为先的管理理念。在20世纪60年代以前的100多年里,对整个商业银行业务的发展,商业银行在金融业地位的巩固起到了重要作用。 |
外语招生最新热贴: |
【责任编辑:育路编辑 纠错】 |
|
阅读上一篇:现代金融理论与实务笔记:商业银行的负债业务 |
|
阅读下一篇:下面没有链接了 |
|
【育路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
①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育路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 |
② 本网部分稿件来源于网络,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育路网发布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该及时向育路网书面反馈,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情况证明,育路网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尽快移除被控侵权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