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341.请教关于计算方面的问题:生活污水的流量为1600t/d,进水水质为COD=500mg/L,BOD5=250mg/L,SS=200mg/L,TKN=70mg/L,TP=3.8mg/L,出水水质要求COD=60mg/L,BOD5=20mg/L,SS=20mg/L,NH3-N=8mg/L,TP=1mg/L。 因为进水动植物油含量高,在处理工艺进水前段设置了气浮设备,后面工艺采用A/O,污泥负荷采用是0.9,污水总停留时间为16h。现想将缺氧段的停留时间设置为好氧段的20%。我的问题是: 1.设计时气浮工艺取BOD5的去除率为15%,SS的去除率为80%,TKN去除率为10%,这样取合理吗? 2.水力停留时间是采用污泥负荷方法计算的。但我用反硝化速率核算,这个水质缺氧段的停留时间高达6.5h,虽然计算时有很多经验值在里面,但仍有点迷惑,理论上按反硝化速率计算更有説服力,但又担心工程浪费。 3.对于这种水质,根据我提到的进出水水质和污泥负荷,能满足氨氮达标吗? 4.我采用化学除磷,想把药剂直接投加在气浮工艺那段,可以吗? 5.我在计算过程中发现活性污泥量很少,就是内源呼吸分解泥量与降解BOD5产生的泥量相当,是不是因为对应的泥龄过长呢?还要补充一句,污水冬季的最低温度不低于10度。对于这种水质脱氮处理需要补充碳源,除粪便水和葡萄糖,还有什么有效且廉价的物质作为碳元投加呢? 答:你提出的几个具体问题回答如下: 1、气浮工序BOD和SS去除效果是因水质而异,你定的去除率应该没问题。 2、污泥负荷采用是0.9kgbod/kgmlss.d,你写错了吧,如果小10倍就差不多。 3、关于缺氧段的停留时间要考虑很多因素,设计时大多为好氧区容积的1/3~1/4,我认为你定的时间够了,因为好氧区也有一定的同步硝化-反硝化功能,假如你们废水的凯氏氮降低一半,不设缺氧段也没事。 4、你介绍的进出水水质和污泥负荷下氨氮达标应该没问题,如在冬季就不好说了,在10度水温下硝化效果就很差。 5、前面的气浮工艺应该是混凝气浮,磷也能去除,药剂不能直接投加在气浮内,应该是先进行混凝。 6、你计算出内源呼吸分解泥量与降解BOD5产生的泥量相当的可能性不大,考虑到冬季水温低的因素,泥龄长些也是必要的,此外,由于是采用前置反硝化,需有较大的回流,这样会使生化池实际的水力停留时间大幅缩短,也需考虑生化反应时间上的保证。 7、从本废水的BOD5/TKN来看,反硝化所需的碳源不足,考虑到一部分微生物自溶后释放出来的那部分有机碳也可利用,所以能基本满足或稍缺。酒厂的酒糟和豆制品厂的豆渣等都是很廉价的碳源。个人之见,仅供参考! 342.本厂的豆制品废水工艺是这样的:原水-气浮-兼氧-厌氧-好氧-沉淀-外排。池内挂填料。现在板框压滤机的脱水效果很差,污泥添加过生石灰,但效果不明显。后将滤布换粗了,刚开始压滤还行,用不多又不行了。这种情况如何处理? 343.理论上讲,在硝化反硝化过程中,长时间曝气会使硝化过程更加彻底,降低氨氮含量,但是在实际运行中为什么曝气时间变长反而会导致氨氮含量升高? 344.IC反应器内因为污泥负荷超标造成颗粒污泥被洗出的原理是什么?除了污泥负荷超标外,是否还有其它原因造成颗粒污泥被洗出.是污泥先死亡后被洗出,还是因被洗出而死亡.造成颗粒污泥死亡的原因有哪些? 345.看了您关于污泥沉降比论述中所说的有几点疑问请教: |
环境影响评价师辅导科目 |
主讲老师 |
精讲班 |
考题预测班 |
报名 |
||
课时 | 试听 | 课时 | 试听 | |||
周建勋 |
40 |
![]() |
10 |
![]() |
||
丁淑杰 |
![]() |
10 |
![]() |
|||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方法 | 丁淑杰 | 40 | ![]() |
10 | ![]() |
![]() |
环境影响评价案例分析 | 冯老师 | 40 | ![]() |
10 | ![]() |
![]() |
环境影响评价师论坛热贴: |
【责任编辑:韩志霞 纠错】 |
|
阅读上一篇:环境影响评价师污水处理技术基本知识答疑(44) |
|
|
报考直通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