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社会发展规律和历史创造者
重点:一、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两个);二、社会发展的动力体系(社会基本矛盾、生产力、阶级斗争、科技革命、社会革命、社会改革);三、历史创造者—人民群众和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
一、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及其矛盾运动
两者的关系产生一条规律: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内在联系)。
(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和发展。生产关系要适合生产力的状况。生产力的状况即生产力的性质,水平和发展要求。
手推磨产生的是以封建主为首的社会,蒸汽机产生的是以资本家为首的社会。(手推磨是工具,是生产力,决定了生产关系,即封建的生产关系,地主占有生产资料的生产关系,进而决定了整个社会的性质和面貌。蒸汽机是近代机器大工业的工具,生产力,决定了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和社会面貌。
当前我国所有制状况的客观依据(属生产关系范畴):由生产力状况决定。我国目前的所有制形式是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原因就是,社会化的生产力状况要求我们实行公有制为主体,但同时我国生产力发展还不平衡,总体上还比较落后,所以只要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都可以用。
我国当前的分配关系:按劳分配,按劳动要素分配等。分配关系作为生产关系的一个环节,,首先受所有制情况支配,其次又要受生产力状况决定。
(2)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推动和阻碍)
我国经济改革极大促进和解放了生产力—促进生产力发展。
生产承包责任制—生产关系促进了生产力。
过去的计划经济中,僵化的模式,企业缺乏活力,大锅饭—生产关系阻碍生产力发展的表现。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构成了生产方式的矛盾与运动。生产力活跃,生产关系相对稳定。当生产力不断发展的时候,原有的生产关系渐渐的不再适合生产力的状况,所以就产生了矛盾,从而要求生产关系发生变化。正是由于这种矛盾运动,推动了我们社会当前进。
意义:是我们党制定方针、路线和政策的理论依据。
作为规律,就是客观依据,作为原理,就成为了理论依据。
马克思的原话—两个决不会—说明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无论哪一种社会形态,在它们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存在的物质条件在旧社会的母体中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
2、生产关系是和生产力状况得规律的内容和意义
这一规律揭示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内在的本质的必然联系,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比较基本的、普遍的规律。这一规律的基本内容概括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互作用的两个方面。
该原理是马克思注意政党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基本客观依据,是指导我国经济改革的重要理论基础。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是由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决定的。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和共同发展。这种所有制结构从根本上说是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力状况决定的。
3、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关系及其矛盾运动 (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的规律)
作为历史唯物主义的范畴,经济基础是否包含生产力(这里的经济基础不等于日常生活中的经济基础,马克思把社会关系比作一个大厦,有两部分组成—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作为基础的是经济关系或者生产关系,所以不包含生产力),经济基础的概念就是一定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所有制,分配关系,人们的相互关系三个方面)的总和;上层建筑概念:在经济基础之上建立的社会意识形态和相应的政治法律制度及其设施。所以上层建筑分两部分: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上层建筑(也叫观念上层建筑),但要知道整个上层建筑的核心依然是国家政权。
两者的关系:两个方面:第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性质和变化发展,而上层建筑要适合经济基础的状况,反映经济基础的性质和要起;列宁“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政治要反映经济的要求,要为经济服务);例子: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势必要求政治体制的改革。经济体制即经济基础,政治体制即上层建筑,我们当前讲的政治体制改革,政府职能转变,党风廉政建设全都是政治,上层建筑的范畴。第二、上层建筑反作用经济基础:三个方面:(1)上层建筑要维护、巩固和发展自己的经济基础,排斥和反对自己及其经济基础的对立物。这两句话的概括就是从服务的方向来看,保护自己,排斥异己;(2)上层建筑主要通过政治的、思想的力量来控制和影响经济生活以及整个社会生活来为经济基础服务的,这是从服务的方式上来看。(3)从服务的性质上看,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会促进和推动经济基础的发展,反之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
“如果适合经济基础状况,就一定能推动经济基础的发展”不正确的。也就说并不是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上层建筑,都能推动和促进经济基础的发展。上层建筑对整个社会的作用性质,取决于上层建筑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换言之,如果上层建筑为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就会推动生产力的发展,进而推动整个社会的发展;如果上层建筑为落后的经济基础服务,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进而阻碍整个社会的发展。
4、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内容和意义
这一原理对于我们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和建设有重要意义。两个方面: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决定政治,我国的经济改革,经济发展就会促进政治改革和政治建设。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要求我们加强法制建设,保护市场规则的正常运行。精简机构,转换职能等等。另一方面。上层建筑为经济基础服务,就是说当我们进行了政治体制的改革,加强了政治建设后,譬如加强了民主与法制建设,反过来会促进经济建设的发展。
例题:修订宪法的客观依据:经济基础(所有制)的变化
宪法修订的意义:根据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来回答。
※社会风俗习惯(是社会心理)、生活中的信仰不属于意识形态,进而不属于上层建筑。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还是第一性和第二性的关系,而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则不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即生产方式,属于社会存在的范畴,都是属于哲学基本问题中第一性的范畴。而经济基础属于生产关系层面,上层建筑则属于社会意识层面,所以是第二性。
二、社会发展的动力
1、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根本矛盾)是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它们贯穿于人类社会发展过程的始终,并规定了社会过程的基本性质;制约和决定其它一切社会矛盾,构成了社会的基本结构,决定社会发展的客观趋势和方向,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更为基本的矛盾。
这两对矛盾合起来涉及到社会的三个方面: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
特别声明:①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原创"的,转载必须注明"稿件来源:育路网",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部分稿件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沟通解决。
25人觉得有用
21
2011.08
第五章 人类社会的本质和基本结构 什么是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21
2011.08
第四章 认识的本质和过程 本章复习重点: 一、认识的基础和本质,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
21
2011.08
第三章 世界的联系、发展及其规律 本章复习重点:1、两个观点: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2、三个......
21
2011.08
第二章 世界的物质性和人的实践活动 辩证唯物主义 2-4 章可相继被看作 唯物论—辩证法......
21
2011.08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重在理解) (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是哲学中的伟大变革 伟......
21
2011.08
分析题综合性比较强:不是考一个知识点,而是考几个知识点,所以要灵活运用,把握一个知识点的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