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世界的联系、发展及其规律
本章复习重点:1、两个观点: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2、三个基本规律:对立统一规律,量变和质变规律,肯定和否定及其关系;3、四对范畴:必然,偶然;本质,现象;原因,结果;可能和现实。
在这一章的学习中我们要始终记住反对的错误观点是形而上学,因为我们学习的是唯物主义的辩证法。
一、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
(一)联系的客观性、普遍性和多样性
1、联系的特点(选择题)
(1)客观性:凡真实的联系都是事物本身固有的联系。要求人们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去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
(2)普遍性:见普遍联系观点
(3)多样性: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主要联系和次要联系;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本质联系和非本质联系。
(4)条件性:任何事物都是有条件的。斯大林—一切都要以具体的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5)整体性或者系统性
任何事物都是作为系统而存在的。(正确的论断,体现了联系的观点,整体的观点。系统就是相互联系的要素构成的有一定功能的整体。)
系统的主要特征:1)系统的整体性;2)系统的结构性;结构性决定系统的功能、属性;3)系统的层次性;4)系统的开放性。
整体性观点的两层含义:1)系统的整体性只能存在于各个组成要素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之中,而不是各个孤立要素的性质和功能的简单相加。亚里士多德“整体不等于各个孤立部分的综合”。2)处于某个系统中的要素,其性质、功能要受到该系统整体的影响和制约,离开了整体,其性质就要发生变化。黑格尔“从人身体上割下来的手,就不是原来意义上的手”。
系统的基本特征具体的体现了普遍联系这一世界比较本质的特征。世界的普遍联系与世界的系统性是内在统一的。所以唯物辩证法在坚持世界普遍联系的观点的同时,也坚持系统的观点。
2、普遍联系观点及其方法论意义:
普遍联系观点的三个要点:任何具体事物都是在一定的联系中存在和发展的,没有绝对孤立的事物;世界是一个联系的整体,任何事物和现象都是其中的一个部分或者环节;联系是以事物之间的差别为前提的,但是这种差别或者界限不是永恒不变的。(第4条:世界的普遍联系都是通过‘中介’来实现的。所谓中介就是事物相互联系的媒介、环节和桥梁。)
方法论意义:这一原理,要求我们要树立起联系的观点,整体的观点,全局的观点;反对孤立、片面的看问题。普遍联系的观点是我国改革开放的方法论基础。
例子:牵一发而动全身;一着不慎,满盘皆输;
恩格斯反对形而上学思维的例子:形而上学的思考问题的方法是“是就是是,不是就是不是,除此之外都是鬼话”。评价一个事物不能一刀切,不能简单化。这种思维把好与坏绝然对立起来。要看到非此即彼,又要看到亦此亦彼的方面。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对立,市场和计划并不是哪个制度所特有的,不能简单地归结为姓社姓资。
如果要求我们用此观点来分析问题时,我们可以联系到对外开放政策(为什么这么做呢,普遍联系的观点,找到切入点,世界是一个联系的整体,任何民族和国家都不能孤立的发展);全球化问题这种现象也可以用联系的观点来理解。
要有所为,有所不为。
3、中国传统哲学中的整体观:作为材料把握。
(二)发展的永恒性和普遍性
世界是过程的集合体:强调的是发展。
1、发展的实质
发展是比运动、变化更为深刻的范畴。他们都是非静止的状态,但是运动、变化泛指一切过程既包括前进的,也包括后退的,既包括上升的,也包括下降的;而发展本身含义是前进,上升的运动变化。
发展的方向和实质是前进,上升的。但是就发展的道路和形式而言,它有曲折性和暂时的倒退。
发展的实质就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2、唯物辩证法过程论的内容和意义
过程的思想就是发展的思想。过程是指事物产生、发展、灭亡的历史。
恩格斯指出“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
“在辩证法面前,不存在任何比较终的东西,绝对的东西,神圣的东西,它指出一切事物的暂时性。在它面前,除了生成和灭亡的不断过程,无止境地由低级上升到高级的不断过程,什么都不存在。”
方法论:唯物辩证法过程充分体现了革命的批判的精神。它要求我们要用历史发展的眼光来认识和解决问题,要认识和把握事物发展的历史必然性和全过程,坚持用变革的发展观来指导实践。
(三)规律是事物内部的本质联系和发展的必然趋势
规律不用死背,理解就行。以多项选择题出现。
1、规律及其特点
规律是事物内部的本质联系和发展的必然趋势。规律和必然性,本质性是同等程度的概念。规律和必然性,本质有时候可以互换。
规律的特点:客观性,稳定性(重复性),深刻性,普遍性。
人们既不能创造规律,也不能废除规律,而只能发现、把握和利用规律。无论是自然规律还是社会规律,都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四对范畴:概念,定义要记住;二者关系的要点要掌握;每一对范畴的方法论意义。
2、本质和现象:
区别: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本质是事物的内在联系;现象是具体的,个别的,本质是抽象的,一般的;现象是易变的,易消逝的,本质是相对稳定的;现象是丰富的,本质是深刻的,单纯的;现象可以通过感官来感知,本质必须通过思维来把握。
联系:本质决定现象,并通过现象来表现;现象表现本质,任何现象都是本质的一定方面的表现。假象也表现本质,它是现象的一种,歪曲的,颠倒的现象。但假象不同于错觉。
马克思“如果现象和本质是合而为一的话,那么任何科学研究都是多余的”。
方法论:现象和本质的对立表明,科学研究是必要的;现象和本质的统一又表明通过科学研究揭示本质是可能的。这实际上告诉我们两者的关系对我们的科学研究有指导作用。
康德:不可知论者。认为“世界有两重现象,或者两重世界,一重叫自在之物(本质世界),另一叫彼岸之物(唯我之物,表面现象)。人的认识只能以感性认识为基础,而感性认识只能把握到现象,所以我们认识永远不能把握本质。
黑格尔对此进行了批判“康德的思想错误在于割裂了现象和本质的联系,现象是对本质的反映,人们可以通过思维认识,发现现象背后的本质”。
3、必然性和偶然性:
英雄人物的出现是偶然的。(既是必然的,也是偶然的)看待任何一种事物的发展都要看到两方面。
必然性是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必定要发生的,确定不移的趋势,它起决定作用;偶然性是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可能发生的,不确定的趋势,它的作用能加速和减缓事物发展的趋势。
区别:(1)产生原因不同:必然性产生于事物内部的根部矛盾,偶然性产生于非根部矛盾和外部条件;(2)表现形式不同:必然性在事物发展过程中比较稳定、时空上比较确定,使同类事物发展普遍具有的发展趋势,偶然性则是不稳定的、暂时的、不确定的,是事物发展中的个别表现;(3)它们在事物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同:必然性在事物发展中处于支配地位,决定着事物发展的方向,偶然性居于从属地位,对发展的必然过程起促进或者延缓的作用,使发展的确定趋势带有一定的特点和偏差。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体现了事物发展的必然性,但瓜大瓜小,豆大豆小体现了偶然性。
联系:没有纯粹的必然性和纯粹的偶然性,必然性依赖于偶然性,偶然性是必然性的表现形式和补充,为必然性的实现开辟了道路。价值决定价格,但在市场上表现为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但在较长一段时间内,价格与价值相等;社会发展的迂回,曲折就是偶然性。偶然性也离不开必然性,偶然性背后隐藏着必然性,受必然性的支配。
必然性和偶然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
割裂两者的关系会导致三种错误观点:(1)机械决定论:只承认必然性,导致宿命论。(2)唯心主义非决定论:只承认偶然性,根本否认必然性,也会导致宿命论;(3)既承认必然性,也承认偶然性,但认为有些事情是纯粹必然的,有些是纯粹偶然的。将两者看成孤立地没有联系的现象。这种观点在科学上的突出表现就是主张只有必然的东西才是科学研究的对象,偶然性同科学无关。
方法论意义:①要求我们既要重视必然性的作用,也要注意偶然性的作用。要注意必然性在科学研究实践中的作用,是科学研究实践的前提。科学研究就是承认必然性,规律性。另外,从实践来看,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毛泽东,列宁,恩格斯,马克思,黑格尔都提到过)。
②要重视偶然性在事物发展中特别是科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马克思主义认为,科学的任务正是要从偶然性中发现必然性。
偶然性是科学的敌人。(错误的论点,因为偶然性和必然性不是绝对对立的,是辩证统一的,这句话割裂了二者的关系,忽视了偶然性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
4、原因和结果
从关系来讲:前后相继,彼此制约的关系。/凡是前后相继的关系都是因果关系。(错误)关键要看是否有彼此制约的关系,也就是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在此之后不等于因此之故。
“原因和结果的界限是不确定的”。
关系:用矛盾的观点来考虑,(1)原因和结果的区分既是确定的,也是不确定的。在一定范围内,因是因,果是果,不能倒因为果,也不能倒果为因。(2)在较长的链条中,因和果可以相互转化。(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新的生产关系改革后又会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又成了因。)(3)因和果的关系是复杂多样的。
方法论意义:其一、它是辩证唯物主义决定论原则的内在依据。要识别和反对非决定论、宿命论、神学目的论等错误观点。其二,它为人们自觉的有目的的活动提供了方法论指导。正确认识因果联系,可以提高实践活动的预见性。(善于总结经验,无论成功与失败,根据一定的现象做出预测,能够调整我们的行动方案。)正确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是自觉的实践活动的必要条件。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决定论和非决定论这对范畴:决定论:承认规律性,必然性,因果关系。如果否认这些观点就是非决定论。
下面两种观点:
社会形态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社会形态的发展与自然界的发展有相似的地方,都有客观规律)(马克思:决定论观点)
世界历史只不过是一大堆杂乱无章时间的堆积。(光讲偶然性,否认必然性,非决定论)
在决定论中又分两种:机械决定论(在规律性上,它否认能动性,光承认必然性,否定偶然性,在因果关系上,否认多因多果非线性的因果关系,简单化了因果关系),辩证决定论。
5、可能和现实
可能性和现实性是揭示事物的过去、现在和将来的相互关系的范畴。
现实性:已经产生的有内在根据的、合乎必然性的存在。
可能性:事物发展过程中潜在的东西,是包含在事物中并预示事物发展前途的种种趋势。
如何正确分析可能性:从质和量两个方面分析,从质上分析要区分三种情况
①要区分可能与不可能;②要区分现实的可能与抽象的可能;③要区分好的可能与坏的可能。
把不可能当可能,就会碰壁,就会劳而无功;如果把可能当不可能,就会放弃一些机会。现实的可能是在可以预见到未来,通过创造条件可以实现的。非现实的可能,虽然理论是可行的,但是现实是不具备条件的。我们不能把抽象的可能当作现实的可能,应该把现实的可能做好。
趋利避害;实现好的可能,避开坏的可能。
任何事情都是由现实向可能转化的,但必须有一定的条件,创造一定的条件。
二、事物发展过程中量变和质变、肯定与否定及其关系
三大规律:各用一句话概括每个规律核心的内容。
都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基本规律。但揭示的角度不同
量变质变的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不同状态。不同状态的内容构成了规律的内容。
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方向是前进的,道路是曲折的。
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识两种对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主要分歧在于:
(1)是否承认联系;(2)是否承认发展;(3)是否承认内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
是否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是两者对立的焦点和实质,也是其他方面分歧的根源。
特别声明:①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原创"的,转载必须注明"稿件来源:育路网",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部分稿件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沟通解决。
25人觉得有用
21
2011.08
第二章 世界的物质性和人的实践活动 辩证唯物主义 2-4 章可相继被看作 唯物论—辩证法......
21
2011.08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重在理解) (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是哲学中的伟大变革 伟......
21
2011.08
分析题综合性比较强:不是考一个知识点,而是考几个知识点,所以要灵活运用,把握一个知识点的相关......
21
2011.08
2012年考研复习已经开始进入了强化阶段,相信大多数准备考研的同学都关注着2011年的分数线。想通过......
20
2011.08
根据历年的考研大纲发布时间,2012年考研政治大纲预计8月底9月初公布,育路教育网将在第一时间发布......
19
2011.08
为了帮助广大2012年的考研学子们更好地复习,考研机构英语考研辅导专家们建议处在考研复习强化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