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前如何以一个很好的状态去应对!(2)
保持生活节奏,陪伴孩子要适度
“你问他,为什么有这么大的压力?他可能说不上来,肯定不光是学业上的压力。”某心理咨询室负责人孙玮说,在和父母相处的过程中,父母过度的关爱,比如突然每天接送,特别照顾,都是把焦虑传递给了孩子,“对父母来说,这是一种焦虑的宣泄,但却把压力转移到了孩子身上,而且是一种说不清楚的焦虑和压力。”
“为了给孩子创造一个安静的复习环境,很多家长不看电视,没有了日常交际。这种过分克制的行为,会让孩子感到加倍紧张。”上海市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冯永熙主任建议,尽量不要更改原先的生活方式和习惯,家长之间的担忧和焦虑万不可在孩子面前显露出来。而是可以通过聊天的方式进行化解,“跟老师谈一谈,了解孩子的学习状况,可以稳定情绪,同时也为选择专业奠定基础。”
当然,做到处万变而不惊很难。但作为家长,至少要有这方面的意识。在压力面前,给孩子做个好榜样。这最后几天,做父母的不仅要照顾孩子的生活和学习,同时也要参加必要的社会活动。这样做的目的其实是让孩子独立,孩子在学习,父母也在干自己的事,家里和平常没什么两样,因此陪伴孩子要适度!
小编建议:
高考前几天,家长在更加关注孩子情绪和心理状态的同时,也要适当给孩子们一点自己的空间。平时不接送的这几天也不要突然每天接送,把控好照顾和关注的尺度,避免给孩子造成更大焦虑感。
多多传递正能量,做科学的高三家长
临近高考,不少家长几乎每时每刻都会想到孩子高考的事,毕竟孩子承担着一个家庭的寄托。这种情绪出现后,有的家长会控制不住自己情绪,生活中也会莫名烦躁。
心理科医生杨海英说,这样的情况并不少,临近高考她每天都会接待几个高考生家长,而且家长出现的焦虑情绪,对考生备考有“百害而无一益”,家长此时应利用运动、与朋友聊天等方式转移注意力,多给孩子传递正能量,制造轻松的备考氛围,才利于孩子考出好成绩。
“考前心理调整比起复习冲刺更加重要,考生和家长都需减压才能创造考前的最佳氛围。”广州市玉岩中学心理老师付隐文表示。对考生而言,学校的学习氛围已经够压抑和紧张了,所以在家的话,家长应该营造一个良好而宽松的生活与学习氛围,而不能制造考前紧张的家庭气氛,以积极平和的态度面对即将到来的高考。
小编建议:
在正确认识高考的同时,家长们要管控好自己情绪,不能一味地把它们放在心里,不妨也学习一下考生,做一些减压活动,和孩子一起自信迎接高考到来。
老师们,帮助学生减压,还得做好这几步!
去年高考前,厦门市海沧实验中学高三学生在教学楼前将废旧试卷和书页洒下,并大喊“高考加油”,引发网上关注。随后厦门市教育部下发通知规定“杜绝简单地通过组织学生撕书、吼楼等形式宣泄压力”。
近些年,“撕书减压”似乎成为了一种时尚,但这真的是正确的减压方式吗?学校和老师究竟该如何正确科学为考生们减压呢?不如跟小编一起去了解一下~
给大脑放个“假”,帮助学生放松自我
“接下来的10分钟,请同学们放下手中的笔,深呼吸,我们一起来发会儿呆。”武汉市第十九中学高三(4)班正在上物理课的同学们,忽然被老师要求一起发呆10分钟。短暂的疑惑过后,大家都按照老师要求“发呆”了起来。
医学研究表明,人在发呆时,脑电波会比兴奋时频率低,人的意识活动减弱,处于情形而放松的状态,对于学习紧张的高三生来说,适当的发呆其实是给大脑放了个假。不光如此,高考在即,各个学校都在想方设法为考生们减压,帮助学生们调整心态,实际上像这样的放松形式并不少,比如有的学校还利用午休时间在学校里玩起了“撕名牌”,在短暂的时间里,学生们的身心得到了放松,简单直接的方式的确有利于释放压力。
小编建议:
最后几天,老师们可以适当减轻考生们的学习压力,例如,可以以班级为单位组织一些小游戏或者其他活动,让学生们在活动中得到放松,缓解压力。
多与学生沟通,加强心理疏导
高考在即,为了帮助考生们调整心理状态、鼓舞士气,5月22日下午,共青团石家庄市委、共青团裕华区委携手省卫计委在石家庄市第四十中学开展了“轻松备考·12355与你同行”考前心理减压进校园活动。
可见,考前学生们的心理状况备受关注。一旦产生焦虑情绪,学生们会出现胡思乱想、坐立不安、百思不得其解等异常状况,此时学校和老师一定要多关注孩子们的心理状况,帮助他们松弛一下紧张的神经,一旦发现考生们压力过大,老师们要及时沟通,了解他们的心理及顾虑。与学生交流,不妨一起吃吃饭、聊一些轻松有趣的话题,不要总是把“高考”、“成绩”等字眼挂在嘴上。同时也要注意,要给孩子们一个宽松的空间,让他们学会自我疏导情绪。
小编建议:
多了解了解考生考前情绪和心理状况,老师们平时可以多多观察,或者从身边同学入手,还可以通过座谈会等方式,让学生们说出自己心中的烦恼,老师们再适时加以疏导。
(责任编辑:卢雁明)
分享“高考前如何以一个很好的状态去应对!”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