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路高考网,提供查院校、选专业、填志愿,高考择校路线规划服务
微信小程序
高校招生小程序

快速择校

微信公众号
高校招生公众号

政策解读

010-51291557

客服热线 : 8:00-20:00

填志愿:学业规划与个人发展学(十四)(8)

2011-03-28 16:38:44 来源:育路教育网

    十 个人发展学与学业规划理论体系

    个人发展学(the theory of individual development)

    个人发展学是指:研究现代社会(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为基础)条件下,提高个人发展效率,最大程度地开发和实现个人价值,促进个人可持续发展的规律的科学。它是融哲学、经济学、政治学、战略学、对策论、教育学、养生学、人力资源管理学等诸学科为一体的交叉学科。它是人才学的主要组成部分。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有句名言:“在那里,每一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那么如何有效地实现个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在现代社会将是一门新兴学科,我们认为,它是人类通向理想社会有效途径。

    个人发展学理论构成

    1、人才市场理论:人才开发(教育)市场、人才配置市场构成了完整的人才市场

    2、人才价值理论:

    个人的人才价值:

    a1=J=a×W×(N×T×V×E)c× 或者:J=aW(NTVE) c (4)

    个人的发展效率:

    L2=P= a×W×(T×V×E)c-1×N c× 或者:P=aW N c (TVE) c-1 (5)

    (其中a 为某一常数,0≤C≤1)

    上式中,J,N,T,V,E,C,D,W,S 分别是指人才价格(一般是指工资水平),个人天赋,学习时间、投入精力、经济投入,学业与个人天赋的匹配度,人才需求量,人才职位及人才供应量。

    3、微观人才论(学业规划理论)

    4、中观人才论(团队的人才开发、配置理论)

    5、宏观人才论(宏观的人才开发、配置理论、个人发展理想与社会理想)

    学业规划

    学业规划,是指为了提高求学者的人生职业(事业)发展效率,而其对与之相关的学业所进行的筹划和安排。具体来讲,是指在求学者完成文化启蒙阶段的学习以后,也就是在决定其职业发展方向的源头上(一般为初中毕业),通过对求学者的自身特点(性格特点、能力特点)和未来社会需要的深入分析、正确认识,确定其人生阶段性事业(职业)目标,进而确定学业路线(专业与学校),然后结合求学者的实际情况(经济条件、工作生活现状、家庭情况等等)制定学业发展计划,以确保用最小的求学成本(时间、精力、资金等)获得阶段性职业目标所必需的素质和能力的过程。换言之,就是通过解决求学者学什么、怎么学、什么时候学、在哪里学等问题,以确保用最小的求学成本(时间、精力和资金)通过学习成长为满足阶段性职业目标要求的合格人才,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求学者的人生职业(事业)发展效率,并实现个人的可持续发展。

    学业规划是通过升学决策与学业管理来实现和完成的。升(求)学决策与学业管理是学业规划的具体化与日常化,升(求)学决策是指中学毕业生(求学者)在升(求)学时对下一阶段学习专业、学校与方式的选择,而学业管理则是通过学生对自己每天、每时每刻的学习计划与安排,通过品德修养、智力开发、身体锻炼及其他方面素质的全面提高,以确保其完成学业后,成长为适应社会经济(人才市场)需要的合格人才,进而顺利实现自己的阶段性职业或事业目标。

    学业规划与职业规划的区别

    学业规划与职业规划同属于个人发展规划。个人发展规划从其发展阶段来分,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初中毕业后的学生以最有效率的方式获得实现自身人才价值的职业或事业平台的个人发展规划,这被称为学业规划。主要是指规划主体为了高效地获得职业或事业平台而对学业(主要是初中后学业)所进行的筹划和安排。它的目的就是迅速有效率地获得适合于自身发展的职业或事业平台,所以更强调所学与所长、所爱的统一,以最大限度地提高自身的职业竞争能力,为顺利就业奠定基础。它所规划的人生发展阶段主要为初中毕业后至进入社会找到职业或事业的平台时期。另一类则是在获得职业或事业平台的基础上,以最有效率的方式实现自身人才价值最大化的个人发展规划。也就是对自己职业或事业发展路线的筹划与安排。这就是职业规划。它所规划的人生发展阶段为找到适合于自身发展的职业或事业平台到退休为止;学业规划目的是在实现人才性价比最大化的前提下完成就业,而职业规划的目的则是为了最大限度地实现自身的人才价值。显然,在这两类不同的个人发展规划中,学业规划是职业规划的基础,职业规划是学业规划的升华。如果从个人经营的角度出发,则学业规划为个人的人才经营战略规划,而职业规划则只是销售策略。因此学业规划对人生的发展更具有全局性和长远性的战略意义,而职业规划则只能算作战术性策略。

    学业规划理论与传统生涯规划理论的区别

    (1)目标不同,传统的生涯规划理论,以人职匹配为最终目标。而学业规划理论以提高个人的职(事)业发展效率,实现可持续发展为最终目标。也就是不仅要看人职匹配,还要看匹配的效率,要以最小的代价实现人职匹配,同时还要考虑人生的可持续发展,通过不断地学业规划与管理以实现职业(事业)的发展。体现了理论上的彻底性。

    (2)理论来源不同,传统的生涯规划理论来源于社会学、教育学及西方的人职匹配理论。学业规划理论的来源除了上面的几点而外,更侧重于吸收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古典经济学等方面的理论和思想。

    (3)实践的效果不同,实施传统的生涯理论解决了个人毕业后的成功就业的问题,而实施学业规划理论则可以最大限度的提高个人的发展效率,从而在根本上提高社会的劳动生产率,促进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

    个人发展学与学业规划理论由我国学业规划与升学决策研究专家张恒亮先生创立,它继承和发展了从上世纪发迹于美国的职业指导与生涯教育理论,不仅能够实现人职匹配,更在于帮助人们提高个人发展的效率。即以最小的代价实现人匹配并促进个人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资料:

    1.《人才学导论——个人发展学》张恒亮 著

    2.《筹划未来——学业规划》 张恒亮 编著

    十一 浅谈综合性大学基础研究类专业大学生的出路

    今年以来,席卷全球的经济危机让本已艰难的大学生就业雪上加霜。于是,政府部门除了继续告诫大学生要做普通劳动者而外,同时军队也重点面向大学生征兵,而对走向西部农村任教的大学生国家更是出台了代为偿还学费贷款的政策。

    看起来,全国上下在大学生是普通劳动者问题上已达成共识。很好,很好。但我还是要不合时宜地提出疑问!全国学生求学的目的及志向都是当普通劳动者,那么学生初中或高中毕业后,他们继续求学的动力在哪里?如果大学都不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和创新人才了,请你们回答:中国的科技创新人才、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到哪里去找?难道我们在用血汗制成衬衫换得人家的大型飞机后,还得用血汗换取别国的人才?另外,人家会不会跟你换呢?

    这让我想起了,2005年7月,温家宝总理看望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时,钱学森就我国的教育问题提出了意见:我国的教育存在着重大缺陷,近年,没有一所大学培养出了冒尖的创新型人才。在分析原因时,钱老指出,科学教育没有与人文、艺术结合是重大缺陷。这当然是其中原因之一,但我以为,上面提到的大学生普通劳动者化则是一个更为重要的原因。多年来,主流观念对于大学的功能定位处于游离不定的暧昧状态,当大学生呼唤就业难时,主流观点就说现在大学生是普通劳动者,学生要放下身段,甘于简单劳动。当有人在呐喊学术创新乏力,原创型人才缺失的时候,主流观点又说,现在的大学教育过于功利,太让学生关注就业,大学仿佛成了职业培训所!其结果嘴上两面都有理,受损失的却是中国的教育事业及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那么到底该如何看待大学的人才培养及学生的个人发展呢?我们必须承认的现实是人才是多元的,既有科学家、企业家、高级工程师、高级技师,也有运动员、歌唱家等等,社会的需求也是多元的,它不仅需要具有创新精神的企业家、科学家,同样也需要大量的一线技术工作人员、运动员,艺术家等。这就客观地要求了培养人才的机构学校也应当是多元的,既要有培养一流创新型研究型高级专门人才的研究型大学,也有大量的培养专业技术人才及一线工作人员的教学类高校。但我们目前的大学定位不明确,都在冲着研究型综合大学努力,在培养人才时却又很难摆脱服务于就业率的阴影。怎么办呢?从人才的成长及配置规律来看,要出现人才辈出的局面,必须有责权利相一致、公平竞争的制度环境。因此一般来说,现代社会都实行人才配置的市场化。我国也基本上实现了大学生面向市场自主择业的格局。但市场也有失灵的时候,对于立志从事基础学术研究的人才来讲,他们所赖以生存发展的用人单位许多是私人及其他社会机构不能或不愿进入的领域,比如哲学、历史学、语言学、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天文、地理等等,这些领域一般无法实行市场化,但他们在为社会经济提供原创性的研究成果方面却是丝毫不能忽视的。你不可能要求这些学生都怀揣理想地去打拼市场,尤其是现在很不完善的人才市场。如果一概将他们推向市场,任其自生自灭,则只会造成研究型人才的大量流失。因此这些领域只能由国家来负责接收。所以,笔者认为,关于人才的配置,国家应当分类实施,对于研究型人才,由于市场失灵的原因,可以由国家负责分配工作,他们的待遇可以比照公务人员执行,保证其基本的生存发展需要。当有了科研成果后,再实行优厚地奖励。当然,在大学培养阶段实行全程淘汰,如果不符合研究型人才的培养要求的,当及时对其分流。而对于大量可以由市场来配置的其他类型人才,则尽可能由市场自身来完成。这样以来,创新型研究人才的配置归政府,一线技术及专业人才的配置归市场。与之相应的,专门培养研究型创新人才的研究型大学就应当按照自身的要求招生及培养人才,不会再出现创新人才培养的就业功利化倾向;而普通教学型高校则着重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及职业素质,从而为其未来顺利就业奠定基础。

    另外,人才市场是建立在社会经济这一大市场的基础之上的派生市场,它的变化不能不受社会经济市场环境的作用及影响。因此,要实现人才市场的公平有序,首先要促进社会经济市场环境的健康成熟。

  (责任编辑:李书信)

 8/13   首页 上一页 6 7 8 9 10 11 下一页 尾页

  特别说明:由于各省份高考政策等信息的不断调整与变化,育路高考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考生及家长参考,敬请考生及家长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高考专业报名咨询
  • 意向专业:
  • 学生姓名:
  • 联系电话:
  • 出生日期:
  • 您的问题:
  • 《隐私保障》

高考低分择校动态

免费咨询

在线咨询
录取几率测评
扫码关注
官方微信公众号

官方微信公众号

电话咨询
联系电话
010-51291557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