填志愿:学业规划与个人发展学(十四)(7)
七 我们需要的是市场主导下的扩招
日前,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2008年《社会蓝皮书》称:2007年有一百万大学毕业生未能如期就业,但高校扩招不能停。此论引起世人的再度疑惑。高校扩招政策自出台以来,就饱受争议。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难与技工荒同时出现,这一就业的结构性矛盾与高校的扩招政策有着直接的因果联系。为此,教育部才于2005年提出了中职扩招的政策,对于高等教育,重点工作则放在了提高质量上。但社科院提出高校扩招不能停,必然让人们更加迷茫。新华网已有论者称:再扩招,大学生还怎么就业?那么,究竟应该怎样认识扩招这一问题呢?
在笔者看来,扩招问题的要害并不在扩招本身,而在于实现扩招的方式。扩招是必然的,十七大报告都指出: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因此为了满足社会对高等教育日益增长的需求,扩招乃大势所趋。但它是不是就由政府部门发个文件,多编几个招生计划,各学校多招几个学生来实现呢?除此,还有没有更好的方式呢?我认为是有的。这就是由市场主导的内生性的扩招。何以见得呢?
众所周知,我们的目标是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市场经济的本质特征就是将市场作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和主导性力量。人才作为重要的生产要素,它的配置也应当遵循市场规律。但就目前来看,我们的人才市场至多是一个半吊子市场。怎么讲呢?我们目前关注的仅仅是建立和完善人才的配置市场,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人才市场和劳动力市场。它仅将目光放在了人才的流通领域。须知,没有人才生产(开发)领域的市场化,人才市场终究是不完善并存在着根本性的缺陷的。什么是人才的生产(开发)市场呢?这就是求学市场或者教育市场。其中,学生及其家庭为需求方,学校及各类培训机构为供应方,商品为教育服务。当然,就目前国内的实际情况来看,从小学到初中的基础教育阶段不在此列。它一般是指初中后的高中及以上阶段的教育。在此市场中,初中毕业后的学生及其家庭自主地选择专业和学校,毕业后学生自主选择职业。从本质上讲,学生及其家庭就相当于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企业,不同的是他们经营的是人才而不是普通商品。他们首先选择适当的学校和专业,然后投入一定的时间、精力和资金等将自己开发成某一岗位上需要的人才,进而将自己作为人才在人才市场上自主销售。学校在这一过程中相当于来料加工型企业,它根据学生的需求提供教育服务,进而将学生开发成为学生预先设定的目标人才。这就是目前我国人才生产领域的体制环境。
在这样的体制环境下,一个合理的运行机制是初中毕业的学生根据自身的特点及未来人才市场的供求态势选择适当的学校和专业,学校根据自身资源特点及宏观经济发展趋势自主设置专业、招收学生,政府通过对宏观经济发展趋势的把握为学生和学校的发展提出指导性意见。这样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升级,我国的人才需求结构也将升级,即社会越来越需要大量的有知识、有技术的劳动者。由于每一个学生及其家庭都是根据未来人才需求的变动趋势选择自己的职业目标及学业路线,于是,越来越多的学生和家长从经济发展的大趋势中认识到学习及终身学习的重要性,进而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选择合适的专业与学校不断学习。各类学校或培训机构则根据越来越多的学生的求学需求,不断地扩大招生规模,进而实现由市场主导的内生性扩招。这种市场主导的内生性扩招以学生对自身特点及未来人才市场需求的把握为主线,他们通过科学地学业规划,选择合适的学业,进而将自己开发成市场需要的某类人才,从而在根本上避免了大量的结构性失业的问题。这就为提高整个社会的人力资源运营效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实现了教育与社会经济的良性互动。
反观目前的教育现状,与社会经济的客观需要相比,在体制与观念上,依然存在着严重地滞后。按照非义务教育阶段市场化的要求,学生在学业规划的基础上自主地报考学校和专业,学校则按照自己的专业定位及录取标准自主地选拔学生。但现实是学生选择的自主权受到政府组织的考试成绩的严格限制,因而更缺乏自主选择学校和专业的权利意识。学校既不能自主的设置专业,又不能自主地招收学生,都要听命于教育行政部门的招生计划。甚至可以说,教育领域是计划经济的最后一个堡垒。在这样的环境下,政府提出扩招,编制大量的招生计划,大幅度地提高大学学费。从短期来看,政府实现了拉动内需的经济目标,学校获得了巨额的学费收入,学生获得了大学文凭。但很快我们就会发现,其实这是一个经济泡沫。学生及家庭对高等教育的消费并不是最终消费,它本质上是一种需要回报的人力资本投资。四年之后,当学生发现巨额的投入并没有换来预想的回报时,就失去了继续投入的信心。近几年“读书无用论”的再度兴起就充分地说明了这一点。更为严重的是,它将本由市场自然形成的教育与社会经济的良性互动一再扭曲,人为的造成了就业的结构性矛盾,也就是近年出现的大学生就业难与技工荒同时存在的现象。造成这一弊端的根源就在于计划经济下的全能政府观念,它导致了现行体制内各行为主体责、权、利的失衡。政府在扩招的过程中,拥有太多的权力,却承担太少的责任。政府部门有制定招生计划的权力,有设置专业的权力,但学生按照政府的计划学成毕业后,政府却并不承担安排学生就业的责任。与之相对,学生和学校则拥有太少的权利,承担太多的责任。其结果是学生和学校既严重地缺乏权利意识,更严重地缺乏责任意识。以至于学校为了逐利毫无顾虑地借债扩张,学生则退化成了幼儿园的小朋友,需要学校的严加管制。学生及家长在错误观念的指导下,一味地、盲目地为升学而学习,以为只要考上大学就万事大吉。结果呢?考上大学后便没有了目标,浑浑噩噩四年之后,陷入毕业就失业的个人发展困境。
形势逼人,教育体制及观念的革新再不能徘徊不前了。必须尽快取消普通高校招生计划,将专业设置权及招生自主权还给高校,改革统一高考的模式,实行高校自主招生制度。进而实现学生、学校、政府等各行为主体的责、权、利的统一;引导他们树立市场主体意识,科学地行使权利、承担责任,以争取自己的利益。
九 是什么让博士们“三十难立”——时代呼唤“个人发展学 ”
日前,《中国青年报》以大篇幅报道了现今的许多博士面临的发展困境:人已近三十,经济难自立,成长成本高。所谓“三十难立”。接着有关专家分析道:造成博士们目前困境的原因一是教育环境,二是社会发展机会减少。应该说,专家的分析有一定的道理,但我却认为并没有搔到痒处。
我们知道,稳定的职业是经济独立的重要前提,这一困境所隐含的是博士们就业难的现实。如果说现在的博士都是在自己的专业领域深有造诣,并以学术研究为终生的目标和追求,那么我认同这样的观点:即社会发展机会太少。但现在的问题是,有相当一部分博士其人生志向并没有确立,只是为了找一份稳定的工作,而不惜从专科升到本科,从本科考到博士。殊不知,人才市场的变化比你的学历发展更快,三五年后,博士在人才市场上已不鲜见,于是,自己的就业目标像那美人如花隔云端,总是差那么几步,再也够不着了。
那么,为什么我们总是与市场需求差那么几步?这个问题放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现代企业中,是很容易解决的。现代企业早已经进入到了战略营销的时代:要让生产出来的产品顺利的销售出去,那就要在生产之前研究市场的需要及变化趋势,简单地说就是“以销定产”。那么作为博士,为什么就不能引入战略营销的理念呢?为什么不在自己求学(人才生产)之前,在读博士之前,读硕士之前,读本科之前,读专科之前,以及读高中之前的初中毕业时,就认真地研究未来人才市场的变化趋势,确定自己的职业目标呢?上面的每一个时点你都可以认真思考我到底该学(生产)什么,我学(生产)什么能学(生产)好,并能超过别人,进而实现经济上的独立(顺利地实现销售)。然后再做出选择和决策,可你没有!只是为了找一份稳定的工作而一味的向上读书。台湾著名漫画大师蔡志忠在谈到对自己影响最大的一段话时说,初中毕业时,他的老师告诉他,“一个人获得完整的学历并不是必要的,重要的是找到自己的路。”此后,蔡志忠北上台北,开始了自己的职业漫画家生涯,在十五岁的时候就一举成功,实现了经济上的独立,为其人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就我们目前的社会环境而言,也有一大批少年得志的青年,如丁俊晖、韩寒、刘翔以及大量的成功青年等等,他们的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少立大志(合适的职业目标),选择合适的学业,而不是以考大学、当博士为追求。两相对照,现今的博士们是多么地缺乏职业理想和学业规划的意识。而这才是他们目前经济难自立的根本原因。
另外,文章也以相当篇幅报道了成长成本高是个人发展的全球性难题,比如在美国、加拿大就有“归巢小孩”(BoomerangKids)之说,指的是孩子毕业又回到家庭,继续依靠父母的照顾及经济支援;在英国,他们是“口袋小孩”;在德国,他们被叫做“赖巢族”;在意大利他们是“妈妈的小孩”;在日本被称为“飞特族”;中国内地则习惯把他们叫做“啃老族”等等。但这非但不能降低目前困境中的个人因素,恰恰说明了在终身学习的时代,学业规划的极端重要性。我们不仅要知道知识改变命运,学习成就未来,更要明白在什么阶段、什么条件下学习什么,怎样学习,在哪里学等等才能最大程度地提高个人的发展效率,以最小的代价获得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进而实现人生的可持续发展。这是时代为我们提出的全球性课题,现实在呼唤一门新兴的科学——个人发展学。它至少是融哲学、政治学、经济学、战略学、养生学、教育学、人力资源管理学、对策论等相关学科为一体的交叉性学科。
当然,一味地批评博士们缺乏学业、职业规划的意识是不公正的,现今社会的主流观念要么是知识改变命运,要么是读书无用论,似乎就不知道马克思主义的否定之否定规律。首先要承认知识能改变命运,但读书无用论否定了对自己发展无用的知识,一个合理的结论就是:只有适合于自身发展的知识才能改变命运。而求学时,选择适合于自身发展知识的过程就是学业规划。
(责任编辑:李书信)
特别说明:由于各省份高考政策等信息的不断调整与变化,育路高考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考生及家长参考,敬请考生及家长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