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职研究生网
 在职研究生咨询热线:010-51264100  13120419940   MSN:kaoyan@yuloo.com 张老师
 在职博士 | 在职MBA | 高级研修班 | 同等学力辅导 | 在职攻读硕士学位 | 在职研究生 | 考生论坛 | 上海在职研究生网

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成立60周年庆典10月举行

作者:   发布时间:2010-10-19 22:13:47  来源:育路教育网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成立60周年庆典10月举行

    六十甲子铸辉煌,继往开来谱华章。2010年10月6日,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60周年庆典在逸夫会堂第一报告厅举行。400余名“人大国关人”欢聚一堂、隆重庆典,回顾国际关系学院走过的历史轨迹、重温国际关系学院的优良传统和良好作风,努力为建设一流的国际关系学院携手奋进、共创辉煌。

  纪宝成校长发表重要讲话。著名政治学家高放教授,原国际关系系主任叶宗奎教授,原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1956级院友马绍孟教授,前联合国副秘书长、联合国协会会长、现任院长陈健大使,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贾庆国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常务副院长、党委书记陈岳教授出席。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李宝俊教授主持。

14时30分,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60周年庆典大会正式开始。国际关系学院常务副院长、党委书记陈岳教授从学院60年的历史沿革,学院的学术队伍、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等综合实力,以及学院的特色和优势等方面介绍了学院的发展历程和现状。

  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代表学校对国际关系学院60年庆典表示祝贺。他指出,60年来,国际关系学院作为我校建校八大系之一的外交系和马列主义基础教研室的延续,为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已成为我国政治学和国际问题领域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最为重要的基地。

   纪宝成校长回顾了胡锦涛总书记9月9日到我校考察的相关情况,重温了总书记希望人民大学办成“人民满意、世界一流”大学的殷切期望。他对国际关系学院的改革发展提出了新要求。第一,进一步搞好学科定位、拓展研究领域。整合政治学、国际政治、外交学、社会主义研究等不同学科领域的优质资源,搞好政治体制改革、政治文明建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研究,加强对全球性问题和世界各重要领域的国际问题研究工作。第二,加强人才培养工作的改革创新。力争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创新方面走在全校前列,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培养更多具有国际视野和优秀创新能力的杰出人才。第三,进一步创设良好的育人环境和优秀的学术氛围。形成“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兼容并蓄”的学术氛围;创造“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工作氛围;“尊重人才、尊重知识、尊重劳动、尊重创造”,同心协力把国际关系学院建设成更加辉煌的学术殿堂。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院长陈健大使指出,经过六十年的发展,国家关系学院已经成为公认的国际问题教学研究重镇,在国内具有重要的教学地位和研究影响,在国际上享有一定的学术声誉和知名度。他说,当前,我们要在继续遵循“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的基础上,对国际关系的理论、外交战略和策略有新的探索、有新的发现、有新的创造。他说,国际关系学院一定能保持团结奋进的精神、发挥勇于开拓的优势,不断创新、不断前进,再创新辉煌。

  嘉宾代表、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贾庆国教授回顾了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同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的渊源和友谊,希望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在今后的发展道路上能再续辉煌。

  院友代表、1956级本科生、中国人民大学原党委书记马绍孟教授说,1956年至1960年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专业的学习为他的成长与发展奠定了非常重要的基础。并结合实际谈了自己更加深刻的体会。他指出,当时的“三基本”要求——掌握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对大家应对不断变化的局势,指导学习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院友代表、1986级本科生、中国通用技术集团公司副总经理韩本毅指出,毕业20年来,在学校习得的专业知识成为了他的职业的立身之本。在学习中获得的国际意识和世界眼光,宽广的胸怀和开阔的思维方式更是让他获益颇丰。

  在校教师代表、外交学系主任金正昆教授以“根”、“源”和“家”做比表达了在职教职工的祝福。他说,“人大国关是我的根,我爱人大,我祝愿它永远根深叶茂;人大国关是我的源,我爱人大,饮水思源,我愿它源远流长;人大国关是我的家,我爱人大,我爱我家,我祝愿它永远家大业大福气大。”

  在校学生代表、07级本科生周宇翔表示,作为在校生他以能见证学院今日的辉煌而倍感自豪,为能够参加学院的甲子庆典而十分骄傲,为能够在国际关系学院学习而深感幸运。

  典礼之后,由国际关系学院师生精心筹备的文艺演出精彩上演。院友、老师和同学用激扬的歌声、欢快的舞蹈展现了国际关系学院60年的光辉历程和新时期朝气蓬勃、斗志昂扬的生机活力。

  国际关系学院的庆典受到了诸多师生、院友和学界同仁的关注和祝贺,我国著名政治学家北京大学赵宝煦教授、中共中央外事办公室副主任裘援平教授、哈佛大学江忆恩教授,普林斯顿大学柯庆生教授,康奈尔大学国际关系讲座教授、美国政治学会前主席、我校名誉教授彼得•卡赞斯坦教授,芝加哥大学政治学系米尔斯海默教授,波斯顿大学费尔斯密斯教授,英国圣安德鲁斯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院长约翰•安德森教授,英国曼彻斯特大学政治学系威廉•卡拉汉教授,德国波恩大学全球研究中心主任辜学武教授,日本东京大学高原明生教授等著名专家学者发来贺词、贺电。外交学院、国际关系学院、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清华大学国际问题研究所、吉林大学行政学院、武汉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辽宁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兰州大学中亚研究所、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华中师范大学国际事务研究所、暨南大学东南亚研究所、广州外语外贸大学外交学系、内蒙古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中国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与外交事务研究院、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关系学院、中国传媒大学国际关系研究所,中央党校国际战略所、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上海国际问题研究所,中国联合国协会、全国高校国际政治研究会、北京市高校国际政治研究会、新华社《参考消息》报社等数十家教学科研单位发来贺电。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是新中国建立后最早开展国际问题及政治学学科教学研究的高等教育机构之一。其前身可追溯到1950年中国人民大学组建时成立的外交系和马列主义基础教研室。1955年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外交系的主体调出组建外交学院,1956年马列主义基础教研室与学校其他机构一起组建历史系,1958年独立组建马列主义基础系,1960年组建政治学系。1964年根据周恩来总理的指示和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国际问题研究的决定》,由教育部批准组建国际政治系。2000年春,学校进行学科整合和院系调整,在原国际政治系和俄罗斯东欧中亚所的基础上组建国际关系学院。

  学院现设有国际政治系、外交学系、政治学系、世界社会主义研究所、俄罗斯及东欧中亚研究所,以及欧洲研究中心等教学科研机构。此外还有国际事务研究所、联合国研究中心、美国研究中心、国际能源战略研究中心、国家公务员研究中心、比较政治发展研究所等院属研究机构。

  学院现有3个本科专业、9个硕士研究生专业和8个博士生专业。其中,国际政治、世界经济是国家级重点二级学科,政治学是北京市重点一级学科。在2009年2月由教育部学位中心组织以及学科评估中,政治学一级学科与北京大学并列第一名。

  60年来,学院在长期的学科建设和教学科研实践中涌现出一批全国著名的学者和学术带头人。学院现有专职教师66人,其中教授22人;副教授28人;讲师16人。全部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者58人,占教师总数的88%。教师队伍中有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层次人选2人,教育部跨(新)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人选1人,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奖获得者1人,国家级教学名师奖获得者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人选3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1名。

  国际关系学院在近60年的办学过程中共培养了近8000名全日制学生。其中本科生近3500人,双学士生200多人,硕士研究生(含研究生班)2500多人,博士研究生近500人,专科生及其他学生近300人。他们在各级党政机关、新闻媒体、企事业单位和教学科研机构中从事政策研究、外交外事、新闻评论、教学科研和行政管理等工作。此外,还培养了各层次外国留学生近1000人。国际关系学院现有各类学生1200多人。其中中国学生900多人(本科生545人,硕士研究生210人,博士研究生110人);另有来自世界近50个国家的外国留学生310多人。

  目前,学院在国际关系基础理论、国际战略研究、欧洲问题研究、美国问题研究、中国政治研究和比较政治研究等领域确立了全国性的优势地位,已经成为中国政治学与国际问题教学研究的重要基地。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2010年继续落实在职研究生教育计划,在北京市开设在职研究生课程班。专业涉及到世界经济学专业(现代企业管理与市场经济方向)、外交学专业(公关与传播方向)国际关系国际政治专业。目前招生正在进行中,2010年秋季班开课时间定在10月23日,限额招生!

【责任编辑:育路编辑  纠错
【育路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育路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部分稿件来源于网络,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育路网发布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该及时向育路网书面反馈,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情况证明,育路网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尽快移除被控侵权内容。
在职研究生报名咨询电话:010-51264100
常见问题
 
在职人员读研申硕指南  什么是在职研究生
在职研究生报名条件    考试报名时间
在职研非学历教育三种途径的区别与关系
提出您的问题,我们会主动与您联系,为您答疑
您的问题
您的姓名
您的电话
学员报名服务中心: 北京北三环西路32号恒润中心18层1803室(交通位置图
咨询电话:北京- 010-51268840/41 传真:010-51418040 上海- 021-51567016/17
育路网-中国新锐教育社区: 北京站 | 上海站 | 郑州站| 天津站
本站法律顾问:邱清荣律师
1999-2010 北京五洲树人文化发展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京ICP证10042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