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儿童学会生存
来源:育路教育网发布时间:2011-08-19 09:26:04
大家都在关注:19年7月国际学校开放日全国优质国际高中国际初中国际小学推荐
一 让儿童学会生存
儿童的生存权主要是指儿童的生命权和健康权。教育首先应当把儿童作为一个独立的生命体而受到尊重,他的生命是属于他自己的,而绝不是母亲的私有财产。最常见的问题是体罚孩子。在极端情况下,则置孩子的生命于不顾。也有因“爱”而剥夺孩子生命的例子。如浙江温岭市一农村妇女因与男人口角挨打,便抱着孩子投河自尽。被救起后,才诉说是怕留下孩子将来受罪。这是很典型的因“爱”而剥夺孩子生命权的例子。为此,当地法院以故意杀人罪判其有期徒刑三年,缓刑四年。
对于健康,只有爱是远远不够的,爱还需要责任的支撑,需要科学知识的指导。比如吃饭、睡觉这类事情,既是孩子的健康所必需的,又必须从小养成一种良好的习惯,用良好的习惯来维持这种健康的需要。千万不要撵着孩子喂饭,抱着他摇晃着睡觉。这样,他会觉得是你在渴求他吃饭或睡觉,从而使他有一种权力感。他很快会学会运用这种权力达到他的某种目的,逼迫你亲近他,逗他玩,哄他高兴。而且这样做,对他的健康是没有任何好处的。正如罗素所说:“现代教育的目标是把外在约束减少到最低限度”①,吃饭和睡觉也必须尽早养成独立进餐和独立入睡的习惯,只要营养配置得当,做到适时适量,这类问题的解决既简单又有益于健康。
健康的另一含义是心理健康,这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认生、“窝里横”、胆小、敏感、任性、迟钝、孤僻、发脾气、怕黑等,事实上都程度不同地与孩子的心理问题有关。但这些问题并不是孩子的本能,而是与家庭环境及父母的教育有很大的关系,很多是由于教育护理不当而形成的坏习惯。比如发脾气的问题就很令父母恼火和无奈,没完没了的哭闹搅得全家人不得安宁。
一般来讲,很多孩子都可能发脾气,但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有的是因为对环境缺乏安全感,内心焦虑而引起的;有的是因疲劳或受了刺激,需要照顾或安抚而引起的;有的是对饥锇、身体不适或无事可干等正当要求的表示。所有这些问题需要父母细心观察分析,采取不同方法恰当处理。但不管怎么处理,都需要在一开始就注意纠正孩子用发脾气的方法来表达他的愿望或要求。教育和鼓励他用正当的、礼貌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要求和愿望,也可用适当的技巧进行纠正。如他不好好吃饭,还发脾气,那就把饭放那儿,采取不予理睬的方法,除非孩子有病,随他的便。饿了吃饭应是一种本能,不能让他看作是别人在渴求他,把吃不吃饭当作一种权力。又如,孩子一直哭闹不止,断定他是在故意发脾气,也可以采取隔离的方法,把他抱到另一个房间里,让他看不见大人,感到发脾气的结果是无聊乏味的,从而减少他发脾气的动力。这里,最重要的是不能养成孩子发脾气的习惯。
范翠英、江新编著的《儿童心理咨询》一书中这样写道:“一岁左右的孩子还不会有意地用发脾气来对付不顺心的事,但偶尔发过脾气以后,如果发现这样做很有效,他可能意识到,靠发脾气改变了父母的主意,得到了想要的食物或玩具,或吸引了父母的注意。每次发脾气父母都让步,发脾气的习惯自然就一点一点培养起来了,孩子慢慢学会了用发脾气来得到好处。父母可能不知不觉,但大多数孩子的‘小小脾气’正是这样形成的。”②
罗素在谈到儿童习惯的养成时也很幽默地指出,婴儿的机灵狡猾已远出成人意料之外,如果发现哭能产生愉快的结果,他们就会哭。如果长成迷人的姑娘,她们发脾气时仍受到宠爱,则儿时养成的坏习惯必定有增无减了。所以,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必须从小抓起,家长们应该懂得一些这方面的知识,并且协调一致地做好这个工作。父母之间在对待儿童的态度和教育方法上有分歧是常见的,可以协商解决。但如果把这种分歧毫无遮掩地暴露在孩子的面前,则孩子利用这种分歧来达到自己目的的技巧恐怕并不亚于成人。而且这对孩子的成长是极为不利的,孩子会因此感到困惑不解,无所适从,进而我行我素,有恃无恐。为了孩子的健康,父母们应该十分珍惜自己的感情,不要用毫无理智的冲动亵渎了孩子纯洁的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