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在关注:19年7月国际学校开放日全国优质国际高中国际初中国际小学推荐
棂星门几经毁损清代王澎重作
对于棂星门的历史,江南贡院博物馆的馆长周道祥先生向记者表示:“棂星是古代天文学上的‘文星’,用这个来命名,表示天下文人学士集学于此的意思。”
周馆长表示,棂星门始建于明朝成化十六年(1480年),几经兴废,其中“棂星门”的作者已经不可知了。到了清朝同治九年(1870年),重修夫子庙时,当时清政府采用的是石结构式建筑。把门桩建成华表式,云纹望柱,旁饰“穿云板”,柱脚前后饰抱鼓回纹石,同时,他们邀请了康熙年进士,吏部员外郎,书法独步一时的著名书法家王澎书写了“棂星门”大篆字,在当时广受赞誉。
可惜的是,抗战爆发后,南京遭到日军的重点进攻。1937年12月,日军集中火力猛烈炮击南京周边地区的各种建筑物。在炮火中,夫子庙的棂星门等建筑遭到破坏。解放后,因年代久远,石柱风化,当时的管理者把棂星门整体拆除,只留下了一只抱鼓石和石坊上的两只云纹望柱。而王澎的“棂星门”大字也不知所踪。
1984年,重建后的棂星门展现在南京市民面前。老百姓惊奇地看到棂星门上秀美典雅、刚柔并济绿篆大字“棂星门”。那么,这三个大字是谁所写的呢?周道祥馆长表示,他自己也并不知情,当时盛行集字,也有可能是集著名书法家的字而成的。
重建夫子庙棂星门井安富“指定”小李
因为棂星门上的绿篆字并无作者署名,当年的管理者也已经离开管理单位。因此,这三个绿篆字的作者也成了一个不大不小的谜。但是,在12月1日白鹭洲公园的九竹斋画廊中,记者偶遇了从日本归来的著名书法家李新翔先生,在谈到“棂星门”大篆字时,“我就是作者!”李新翔先生向记者透露了自己当年的故事。
1984年,夫子庙重建,虽然当时南京有着许多闻名海内外的书法名家,但是,当时的管理者怎么会把如此重大的任务交给一个29岁的南京青年呢?
李新翔如今回忆起来,其中还有一段故事。在上世纪80年代初期,当时的秦淮区区委书记井安富与李新翔一同前往日本考察。在途中,对书法颇有研究的井书记一眼看中了李新翔的书法,认为李新翔才20多岁年纪,就有如此的书法造诣,实在难得。于是,回到南京后,他就拍板:“把这个任务交给小李。”于是,才有了22年后,高悬在棂星门上的绿篆大字。
尉天池、林散之指导
为写“棂星门”奠基础
据曾经撰写过《吴承恩全传》等作品的南京作家王永泉先生回忆,1955年李新翔先生出生于南京秦淮河畔。祖籍浙江绍兴。父亲写得一手好毛笔字。他母亲出生于教育世家,在清代就开办学堂。李新翔五岁就开始习字。这既是家庭教育的一部分,也是他天生的爱好,是祖上爱文习字传统的自然继承。
李新翔少年时代就下放农村插队。他天天在农田干活,累得腰酸背痛,仍不忘练习书法。初生牛犊不怕虎,他总是去请教当时的书法大师。李新翔先生18岁时,拜访了尉天池教授。尉天池教授看了他的作品,说了一句指导性的话:“你回去练曾文正公碑,起点高。”李新翔从此有了主攻方向。他又敲开草圣林散之的家门,送去了自己的习作。那天正好是元宵节。林老吃完元宵,心情很好,看了李新翔的作品,更加高兴,马上写了一封信:“小李,你今天带来的字,都看过了,很好,稳重大方,无现代人邪魔妖气。望回去加工练习,更有进步。散之甲子元月十五日。”这封信给了李新翔极大的鼓舞,他相信自己的路子走对了。
35岁时,李新翔前往日本留学。在日本14年间,举办过六次书展,多次组织中日交流,教授了几百名书法学生,为中国书法在海外的传播废寝忘食。但是李新翔向记者表示,他还是要回到南京,继续自己的书法事业,因为他的根在南京,他在南京文化中汲取了丰盛的养料。
■链接棂星门的历史
棂星汉代称灵星,祭天时必先祭灵星,到宋天圣六年,筑郊台外垣,始置灵星门,宋景定年间开始移用于孔庙,示意尊孔如尊天。后人认为灵星与孔子无涉,又见门形如窗棂,遂改“灵”为“棂”,称“棂星门”。棂星门在明清时代多被置于陵寝、坛庙、孔庙、宫苑等重要场所,表尊崇之意,如南京的明孝陵、朝天宫、夫子庙前都有棂星门的建筑。
入学帮助热线:400-805-3685010-51268841
咨询热线:010-51268841
国际学校择校
我要给孩子
报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