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择校
政策解读
010-51268841
400-805-3685
什么是课程国际化呢?来看看OECD的定义:“课程国际化”的含义是课程或者发展变化的过程,目标是将国际因素整合到正式课程和课程操作中,所谓“正式”是指课程的内容和资料,而“操作”是指教和学的手段、学生群体、课程的时间地点等,从指导思想到具体的内容和操作的各个方面都有体现国际化的因素,在经济全球化和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背景下,以培养具有全球视野和国际交往能力的人才为目标。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21世纪的高等教育:展望和行动世界宣言》中指出:“以团结一致、互相承认和支持有利合作伙伴公平获益的真正的伙伴关系为基础的国家合作原则和观点——国际合作精神应融入课程设置和整个教学过程。”这正体现了高等教育课程国际化的宗旨。同时,教育部与不同国家签署协议,加快各国高校间文凭、学分的互认。但在这个过程中,很多所谓的国际化都处于初级阶段,存在一些隐性问题,课程的国际化有待进一步深入。
1. 教材的使用
教材的更新
我国大部分普通高校的特点是课程内容很少变化,不管是理工科还是文科,基础教育的教材几乎是十年如一日,很少更换,这使教师产生了惰性,授课内容也年复一年。教师的授课是学生获得知识的重要渠道,陈旧的教学内容限制了学生的国际视野,大大地影响了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步伐。
2. 法律法规的保障
高校课程国际化的法律和政策
我国先后提出相关的教育纲要、文件和各种行动纲要,并于1995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这些都表明政府对教育国际化的重视。但目前还没有专门针对高校课程国际化的法律和政策保障。比较而言,美国早在1966年就颁布了《国际教育法》,为美国的课程国际化提供了有效的法律保障,明确了培养目标是使学生成为“世界公民”。
3. 专业设置的合理性
结合当地和学校的实际情况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暂时性需求,很多高校出现了适应社会暂时紧张需求的“热门”专业或者新专业。一时间几乎所有大学都开设了计算机、管理学、法学和商学等专业。其实很多高校在新开设这些专业时,缺乏结合本地区和本校的实际情况的考虑,只追求成为所谓的“综合性大学”。
4. 重输出,轻引进
只有“出”,没有“入”
据报道,近十年我国自费出国留学的数量超过25万人,在外国的生活费和学费是很大的一笔开支,而对我国却是巨大的损失,有的学生甚至毕业了还留在国外,造成了我国人才的流失。反之,国外的留学生来中国很大部分都只是为了学习中国的语言,只有少部分是学历留学生,造成了我国的“输出”和“引进”的失衡。
5. “国际化”=“西方化”的倾向
“洋为中用”才是正道
高等教育的国际化不是全盘照搬其他国家,也不是简单地一体化、统一化,更不是简单地复制某一个国家的经验。在国际化过程中体现中国民族化才是最根本的出路。应该“化洋为土”,把适合我国国情的外国的精华部分融入实践中,促进我们取得进一步的发展,然后“洋为中用”,使我国的文化为国际所接受。
我们需要的是“执行”对策
No.1
重视教材更新,用全球视角编写教材
在通识教育的课程中,多设立一些国际化的课程,如“国际文化”“国际关系”等课程,开设一些与国家利益紧密关系的课程,如“东南亚研究”“欧美关系”等。为了进一步实现“学科普遍化”,教材编写者应该立足全球,放眼未来,用全球战略眼光编写符合我国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国际化教材。
No.2
发展中国特色的强势专业
纵观世界一流高校,可以发现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一说起哪个名校,人们头脑里就能想到这所学校的专业。如哈佛大学的法学、医学,剑桥大学的物理生物学,牛津大学的政治学等。中国除了一些有名的高校,如清华、北大、复旦等有特别凸显的特色专业外,其他普通高校专业设置普通,缺乏强势专业。改善我国高校专业设置大一统局面的有效方法就是对本高校的专业进行全面科学的评估。
No.3
建立健全法律法规
我国应制定适应国际化的人事管理、教学制度,合作与交流制度,加快政府权力下放改革的力度,进一步加强大学和政府的角色转变,让大学有更多的自主权。政府实行宏观调控和监督,制定法律法规,为高校国际化提供保障。在高校国际化进程中,会碰到很多具体问题,各个高校要作具体分析。大学应该实行校本管理,政府应该把更多的办学权力下放,让大学有更多的自主权。
No.4
使用互联网,发展多元教育工具
早在2001年,英国就颁布了“E-university”。这个项目的目的是利用互联网,充分整合全国大学的教育资源,成立网络大学。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进步,特别是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我国应该加强与国外高校的合作,通过卫星网络进行教学、科研等方面的合作与交流,进一步引进世界一流大学、一流专业先进的科研成果,并增加到教材和课堂内容中。充分利用先进的网络技术和各种资源,成立大规模的网络大学,这有助于加快我国高校的国际化步伐。
No.5
处理好“引进”和“输出”的关系
“引进”和“输出”是我国高校国际化的一组重要关系,是双向流动的关系。在留学生方面,既要鼓励中国学生到其他国家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教学方法,也要想办法吸引外国留学生。我国高校的国际学院达到国际化的途径,不单单只是邀请美国、英国、德国、法国等国家高校的加盟,最根本的途径还是吸引其他国家的留学生来中国留学,使中国也在国际教育市场上占有更多的份额。这样除了有可观的经济利益外,更重要的是能通过有中国特色的专业课程传播和输出中国的文化。
高校课程国际化是我国教育改革的重要部分,离不开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所以,我们的课程国际化应该符合我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即我们的教育既是国际化的,又是中国化的;既要有国际视野,又要有自己特色的教育课程体系,做到“国际视野,中国道路”。
想要了解更多国际学校相关招生资讯,可以关注本站或添加关注公众号(zxxzxb_yuloo)扫描下方二维码进行关注,掌握更多相关新闻资讯!
特别声明:①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原创"的,转载必须经授权后方可发布,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部分稿件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沟通解决,联系邮箱:2498144268@qq.com
答开学不适应国际学校可以从应对语言障碍、适应教学模式差异、打开社交圈子、要给自己适应的时间几个方面让自己逐渐适应,很多新同...
答国际学校有哪些社团活动安排?学术类社团、艺术类社团、体育类社团、服务与领导力社团、特色创新社团等。国际学校社团活动的真正...
答家长您好,结合非京籍上国际学校家庭的实际就读反馈,常见弊端主要集中在4个方面:1、升学有限制2、经济压力大3、课程与社交...
答北京爱迪和私立汇佳学校哪所学校更好?若追求学术深度与全球顶尖大学认可度,且孩子适应高强度学术训练,私立汇佳学校的IB课程...
答家长/同学你好!关于“本科出国留学是否一定要读国际学校”的疑问,答案明确——完全不是必需的。国际学校只是留学准备的路径之...
答国际学校强调全面发展,偏科的孩子适合报名吗?偏科的孩子报名国际学校,既可能因课程体系灵活性获得突破,也可能因评估标准差异...
免费咨询
张老师
关注微信公众号
招生政策随时看
关注小程序
学校简章学费随时查
报名咨询电话:400-005-1568
育路教育
评论0
“无需登录,可直接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