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选: 1.国际分工形成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是: A. 自然条件 B. 社会生产力 C. 资本流动 D. 上层建筑 答案:B 2.在国际分工格局中,居于主导地位的是: A. 工业国与工业国间的分工 B. 工业制成品生产国与初级产品生产国间的分工 C. 农业国与农业国间的分工 D. 纺织国与纺织国间的分工 答案:A 3.大卫·李嘉图的代表著作是: A.《国富论》 B.《国际贸易》 C.《域际和国际贸易》 D.《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 答案:D 4.李嘉图认为国际贸易产生的根源是: A.各国生产各种商品的劳动生产率不同 B .各国生产要素禀赋不同 C. 各国间商品价格不同 D. 各国间要素价格不同 答案:A 5.中国生产手表需8个劳动日,生产自行车需9个劳动日,印度生产手表和自行车分别需12个和10个劳动日,根据比较成本说: A.中国宜生产和出口手表 B.中国宜生产和出口自行车 C.印度宜生产和出口手表 D.印度不宜参加国际分工 答案:A 多选 1. 国际分工的相关说法中,正确的有: A.国际分工对国际贸易地区分布只有间接影响 B.19世纪国际分工的主要形式是宗主国和殖民地等落后国家之间的分工 C.国际分工是当代国际贸易发展的主动力 D.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最重要的利益是各国能更有效地利用各种生产因素 E.国际分工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突出地表现在科学技术的重要作用上 答案:BCDE 2.西方国际分工代表性论点包括: A.罗伯特逊的“经济增长发动机”学说 B.大卫·李嘉图的“比较成本说” C.亚当·斯密的“绝对成本说” D. 李斯特的“保护幼稚产业说” E.赫克歇尔-俄林的“要素禀赋说” 答案:BCE 名词解释: 1. 水平型国际分工:是经济发展水平大体相同的国家之间的分工,表现为工业部门之间或工业部门内部的分工 2.垂直型国际分工:是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国家之间的分工,它们之间表现为工业与农业、矿业之间的分工。 3. 混合型国际分工:是把垂直型和水平型混合起来,表现为发达国家对某些发展中国家或地区是垂直型,而对其他发达国家是水平型。 4.对外贸易依存度:也叫对外贸易系数,是指一国对外贸易额(出口额与进口额之和)在该国国民生产总值(或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 判断题: 1. 赫-俄的要素禀赋说,假定各个国家在生产商品时所使用的生产技术是一样的,忽视科学技术的作用。 答案:正确 2. 战后,在国际分工中,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间的分工居于主导地位。 答案:错误 简答题: 1. 述赫-俄的要素禀赋说和古典学派的比较成本说的区别? 答题提示: (1)古典学派认为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商品所花费的劳动时间决定的。而以俄林为代表的新古典学派则用在互相依赖的生产结构中的多种生产要素的理论代替了古典学派的单一生产要素的劳动价值理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