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初级经济师水路运输专业与实务考试大纲(3)
来源:育路教育网发布时间:2011-09-20 17:14:10
六、港口装卸工作指标和港口企业生产管理
考试目的
测查应试人员是否掌握港口工作体系及各类、各项指标的含义、所反映的内容、统计范围、计算方法以及相关指标的内在联系等内容,以及管理人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业务工作能力
考试内容
(一)吞吐量及装卸工作量指标
吞吐量指标的含义、种量、计算方法;吞吐量统计的截止时间;吞吐量的分组。
装卸自然吨的基本概念和计算方法;装卸自然吨与吞吐量的差别及相互关系。操作量的含义及计算单位;完整的操作过程的含义;操作量的计算方法。装卸自然吨、吞吐量和操作量之间的关系;车船换装作业比重的含义、作用和计算方法。操作系数的基本概念、计算方法、变动范围;直取作业比重。
(二)装卸效率指标
基本概念与基本理论:船舶平均每停泊艘天装卸货物吨数(总定额);船舶平均每装卸艘天装卸货物吨数(纯定额);平均船时量;平均舱时量;平均车时量;装卸机械平均台时产量;装卸工时效率;装卸工日产量。
定量分析方法:船舶平均每停泊艘天装卸货物吨数;船舶平均每装卸艘天装卸货物吨数;平均船时量;平均舱时量;作业舱时;平均车时量;装卸机械平均台时产量;装卸实际工日
数。
(三)车、船舶在港停留时间指标
基本概念与基本理论:船舶在港停泊时间的统计范围、计量单位、统计截止时间、在港停泊的起止时间和在港停泊时间的组成。舶平均每次在港停泊天数、船舶平均每装卸千吨货在港停泊时间、非生产性停泊时间、铁路货车在港停留时间等。
定量分析方法:船舶在港停泊时间的概念;船舶平均每次在港停泊天数的含义;计算公式;船舶停泊总艘次数的计算方法。
船舶平均每次作业在港停泊天数、船舶平均每装卸千吨货在港停泊时间、总停留车时数、日均装(卸)车数等。
(四)港口生产设备运用指标
泊位运用指标:泊位占用率、泊位占用时间、泊位作业率、泊位相对作业率、每米码头年通过量的基本含义及其计算方法。
库场运用指标:堆存货物吨数、进库场货物吨数、出库场货物吨数、结存货物吨数、平均容量、平均堆存期、库场运用率、容量周转次数的含义及计算公式。
装卸机械运用指标:装卸机械完好率、装卸机械利用率的含义及计算公式。
港内运输用驳船运用指标:驳船营运率、驳船使用率和平均每吨驳运量的含义和计算方法。
七、船舶运输组织与管理
考试目的
测查应试人员是否掌握运输船舶和货物、航运生产过程、船舶运输组织和船舶航次生产组织与管理的基础知识,并能够在货源调查和组织、航线开辟、航线配船、组织和管理船舶航次生产等方面具备实际操作能力,以改善航运企业的经营管理工作。
考试内容
(一)运输船舶和货物概述
运输船舶分类及特点:干杂货运输船舶、干散货运输船舶、液体散货运输船舶、兼用船、客船与客货船、顶推和拖带船队。
运输货物的特征:货物的分类,货物的运输包装,货物的计量。
(二)航运生产过程
航次概述:航次基本概念,影响航次时间的主要因素。
航运生产过程的组成:航运生产过程的概念,航运生产过程的构成,航运生产过程的关系方。
航运生产组织的基本原则:生产过程的连续性,生产过程的协调性,生产过程的均衡性。
(三)船舶营运组织
航线分类以及开辟航线的基本条件:航线分类,航线通航条件,开辟航线的基本条件。
航线参数:航线总距离和港间距离,航线的有效期,航线上货物发送期,航线发船间隔时间和发船密度,航线往返航次时间,航线配船数。
航线货流分析:航线货流量,航线货流方向不平衡系数,线货流时间不平衡系数。
(四)船舶航次生产组织与管理
船舶航次生产组织:合理组织航次货载,合理选择航线挂靠港,合理安排油水补给,进行航次估算,编制航次计划。
船舶航次生产管理:船舶起航前的管理,船舶航行中的管理,船舶卸货过程的管理。
(五)航运企业生产作业计划与经营管理
航运企业生产作业计划:船舶月度运输作业计划,船舶旬、日作业计划及航次计划。
航运企业经营管理:航运企业经营环境分析,航运企业经营战略规划,航运企业经营策略制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