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执业助理医师考试血液系统考点精析(5)
来源:网络发布时间:2014-07-15
第5单元 自血病概述
重点提示
本单元2000~2009约考过21题,急性白血病15题,慢性粒细胞白血病6题。本单元内容非常重要。题量很大。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辅助检查和治疗均需全面、熟练掌握。
考点串讲
一、急性白血病
(一)分类
1.FAB分类
(1)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
①M1(急性粒细胞白血病未分化型):未分化原粒细胞占骨髓非红系细胞的90%以上。
②M2(急性粒细胞白血病部分分化型):原粒细胞占骨髓非红系细胞的30%~89%或以上,早幼粒细胞以下阶段>10%。
③M3(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早幼粒细胞占骨髓非红系细胞的30%A上。
④M4(急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原始和早幼粒细胞占骨髓非红系细胞的20%A上,且原幼单核细胞和单核细胞占骨髓非红系细胞的20%以上。
⑤M5(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原幼单核细胞占骨髓非红系细胞的30%以上。
⑥M6(急性红白血病):红细胞系>50%,原粒细胞或原幼单核细胞占骨髓非红系细胞的30%以上。
⑦M7(急性巨核细胞白血病):原始巨核细胞30%以上。
(2)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①L1:原幼淋巴细胞以小细胞为主。
②L2:原幼淋巴细胞以大细胞为主,大小不一。
③L3:原幼淋巴细胞以大细胞为主,大小较一致。
2.MICM分型(形态学、免疫学、细胞遗传学、分子生物学分型) 见表5—1。
表5—1 MICM分型
白血病类型 染色体异常 受累基因
t(15;17)(q22;q21) PML/RARa
M3 t(11;17)(q23;q21) PLZF/RARa
t(5:17)(q23;q21) NPM/RARa
M2、M4 t(8;21)(q22;q22) AML1/ETO
inv(16)(p13;q22)
M4Eo
t(16;16)(p13;qll) CBF MYHll
t(9;22)(q34;qll) BCR/ABL
t(v:1lq23): MLL重排
ALL
t(1:19)(q23;pl3)
PBX/E2A
t(12;21)(p13;q22) ETV/CBF
(二)临床表现
1.正常细胞增生受抑
(1)感染:呼吸道感染最常见。革兰阴性杆菌为最常见致病菌。
(2)堂血:血小板减少为主要原因。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易并发DIC(1999、2002、2009)颅内出血为主要死亡原因。
(3)贫血:正常红细胞增生受抑所致,为正常细胞性贫血。
2.白血病细胞浸润症状
(1)淋巴结和肝、脾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多见(1999)。纵隔淋巴结大见于T细胞白血病。
(2)骨痛:胸骨中下段压痛,为特异性体征。
(3)眼部:粒细胞白血病形成粒细胞肉瘤或绿色瘤。
(4)中枢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最常见(2002、2003、2004),表现为头痛、恶心、呕吐、颈项强直,脑脊液压力增高,可见白血病细胞(2000)。常发生于缓解期,为主要复发根源。
(5)睾丸:单侧无痛性肿大,常发生于缓解期。仅次于中枢神经系统的复发根源。
(6)口腔和皮肤: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和急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易见牙龈肿胀、增生(1999);斑丘疹或皮肤粒细胞肉瘤。
(三)实验室检查
1.血象和骨髓象特征
(1)血象白细胞多增多,亦可正常或减少,幼稚细胞占30%以上。为正常细胞性贫血。血小板减少。
(2)骨髓象骨髓多增生活跃,原始和(或)幼稚细胞占30%以上(2004)。白血病性原始细胞形态异常。Auer小体多见于急性粒细胞白血病,亦可见于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和急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不见于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正常造血受抑。骨髓穿刺是诊断急性皂血病的确诊依据(2007)。
2.细胞化学染色
(1)过氧化物酶染色,(P0X):阳性可见于急性粒细胞白血病和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
(2)糖原染色(PAS):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表现为成块或颗粒状;急性粒细胞白血病表现为弥漫性淡红色;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表现为颗粒细而散在。
(3)非特异性酯酶染色(NSE):阳性可见于急性粒细胞白血病和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其中急性粒细胞白血病不能被氟化钠抑制,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可被氟化钠抑制(2002、2007)。
(4)碱性磷酸酶(ALP/NAP):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积分升高;急性粒细胞白血病积分减少或阴性;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积分正常或增加。
(四)诊断及鉴别诊断
1.诊断根据发热、出血、贫血的临床表现,肝、脾淋巴结大及胸骨压痛的体征,全血细胞减少的外周血象,原始细胞增多的骨髓象不难诊断。
2.鉴别诊断
(1)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骨髓原始细胞<20%,有病态造血。
(2)类白血病反应:可找到感染灶,抗感染治疗有效。多无贫血和血小板减少。骨髓无异常增多的原始细胞。
(3)再生障碍性贫血:一般无肝脾淋巴结大。多部位骨髓增生低下,无异常增多的原始细胞。
(4)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外周血出现大量异型淋巴细胞。血清嗜异性凝集抗体阳性,病程短,可白愈。
(五)治疗
1.化疗
(1)原则:早期、联合、充分、间歇、分阶段。包括诱导缓解和巩固缓解和维持治疗。注意观察化疗药物的不良反应,如恶心、呕吐、脱发、骨髓抑制、肝肾毒性等。其中长春新碱易导致肢体远端感觉麻木;柔红霉素常见心脏毒性;门冬酰胺酶可致凝血因子合成减少、胰腺炎、高血糖等;大剂量环磷酰胺导致出血性膀胱炎;全反式维甲酸引起分化综合征(发热、高白细胞、呼吸短促、低氧血症、胸腔或心包积液)等。
(2)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化疗:VP方案、VDP方基VLP方案、VDLP方案为一线诱导缓
解友塞(2009)。大剂量甲氨蝶呤用于巩固缓解。缓解时行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预防性治疗。
(3)急性非淋色细胞白血病化疗
①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全反式维甲酸或三氧化二砷诱导缓解,后联合化疗或与全反式维甲酸交替巩固缓解。并发DIC时可应用肝素并补充凝血因子。
②其他类型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DA或HA为一线诱导缓解方案,缓解后原方案巩固4~6个疗程或以中大剂量阿糖胞苷为主的强化治疗。每l~2个月化疗l次,共1~2年。
(4)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的治疗
①预防: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缓解后预防性鞘内注射甲氨蝶呤,每次l0mg,每周2次,共3周。
②治疗:出现中枢神经系统症状、颅内压增高、脑脊液见白血病细胞可确诊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甲氨蝶呤10~15mg/次,每周2次,直至症状消失,脑脊液恢复正常,改为6~8周1次,随全身化疗结束而结束。
(5)睾丸白血病治疗:双侧放疗。
2.骨髓移植50岁以下,有HLA匹配的同胞供者应在第一次缓解期内进行(Ms除外)。
3.支持治疗
(1)防治感染: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促进粒细胞恢复;应用广谱抗生素。
(2)纠正贫血:输血。
(3)控制出血:输注血小板。积极处理DIC。
(4)营养支持:高蛋白、高热量饮食,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5)防治尿酸性肾病:碱化尿液,注意水化,抑制尿酸合成。 二、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一)分期及各期特点
1.慢性期
(1)临床表现
①无症状或有低热、乏力、多汗、消瘦。
②脾明显增大(2000、2007、2009),胸骨压痛,肝亦可增大。
(2)实验室检查.
①白细胞明显增多(>100X 109/L),分类以中幼粒细胞以下各期粒细胞为主,原粒细胞<10%,嗜碱粒和嗜酸粒细胞增多。
②血红蛋白一般正常。
③血小板数正常,部分可增高。
④骨髓增生明显至极度活跃,粒系为主,原粒细胞<10%,红系、巨核系减少,无病态造血。
⑤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积分减低或为0(2007)。
⑥Ph′染色体阳性或阴性,BCR/ABL.
2.加速期
(1)临床表现
①无症状或有发热、贫血、出血、骨关节肌肉疼痛。
②脾进行性增大。
③原有效药物即使增加药量,疗效不佳。
(2)实验室检查
①嗜碱性粒细胞增多≥20%;原粒细胞>10%,<20%。
②血红蛋白进行性下降。
③血小板与治疗无关的降低或增高。
④骨髓粒系增生活跃;原粒细胞>10%,<20%;病态造血现象明显。
⑤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积分正常或增高。
⑥除Ph′染色体以外,出现其他染色体异常。
3.急变期
(1)临床表现:上述症状加重,出现髓外白血病细胞浸润,亦可无症状。
(2)实验室检查
①外周血或骨髓原始细胞≥20%或原粒细胞+早幼粒细胞>30﹪(2007)。多数急变为急性髓系白血病,亦可急变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②细胞遗传学出现多种染色体异常。
(二)诊断与鉴别诊断
1.诊断根据脾脏明显大,典型的外周血象和骨髓象变化,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积分降低,Ph ′染色体和BCR/ABL融合基因阳性可做出诊断(2002、2005)。
2.鉴别诊断
(1)类白血病反应:并发于严重感染、恶性肿瘤等疾病。白细胞多<50×109/L,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积分增高(2002、2006),原发病控制后白细胞可降至正常。
(2)骨髓纤维化外周血白细胞大多不超过 50×109/L,易见泪滴样红到胞。甲中性粒细胞碱性 磷酸酶积分正常。Ph ′染色体和BCR/ABL融合基因阴性。
(三)治疗
1.化疗
(1)羟基脲:首选药物(2002、2003)。特异性抑制S期DNA合成。剂量1~4g/d,分2~3次口服。
(2)白消安烷化剂。
(3)小剂量阿糖胞苷15~30mg/(m2·d),常与干扰素合用。
2.生物治疗:干扰素300万U,皮下注射,每周3次或连续应用,持续1年或更长时间。约70%的患者获血液学缓解,30%~40%的患者获细胞遗传学缓解。
3.甲磺酸伊马替尼适用子Ph′染色体和BCR/ABL融合基因阳性的慢性期、加速期和急变期患者。400~800mg/d,常见不良反应为中性粒细胞和血小板减少,腹泻、肌痛、表皮水肿等。
4.骨髓移植慢性期缓解后尽早进行,年龄45~50岁必工j2嫂驰。
5.脾放射偶用于伴有剧痛的巨脾。
6.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急变的治疗按急性白血病化疗方案治疗,但缓解率低。可行二次骨髓移植。
历年经典试题
1.急性白血病诊断的主要依据(E)
A.发热多汗
B.贫血出血
C.肝、脾大
D.胸骨下段压痛
E.骨髓细胞学检查
2.DIC多见于(B)
A.急性粒细胞白血病
B.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C.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
D.红白血病
E.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3.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最常见于(B)
A.急性粒细胞白血病
B.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C.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
D.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E.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4.患者,男性,25岁。半个月来原因不明的牙龈出血,下肢皮肤发现出血点和瘀斑,既往体健。实验室检查:Hbl229/L,WBC 5.4×109/L,N 64%,L 32%,M 4%,血小板23×109/L。为明确诊断,首选的检查是(B)
A.凝血功能
B.骨髓检查
C.骨髓活检
D.血小板功能
E.束臂试验
5.患者,男性,17岁。发热,皮肤紫癜、牙龈肿胀1个月,皮肤散在紫癜,淋巴结、肝、脾大,白细胞42.0 x 109/L,分类可见原始细胞,非特异性酯酶染色强阳性,能被NAF抑制,过氧化酶染色弱阳性,最可能的诊断是(A)
A.急性单核细胞性白血病
B.急性粒细胞白血病
c.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D.类白血病反应
E.淋巴瘤
6.患者,男性,28岁。低热,乏力伴左上腹肿块半年。查体:肝肋下3cm,脾肋下8cm。实验室检查:血红蛋白85g/L,白细胞l00×l09/L,骨髓象原始粒细胞3%,Ph′染色体阳性,正确治疗应为(C)
A.DA方案
B.CHOP方案
C.羟基脲
D.VP方案
E.脾切除
(7~8题共用备选答案)
A.出血
B.贫血
C.明显脾大
D.发热、贫血、出血
E.发热、贫血、出血、淋巴结或肝、脾大
7.忽}生白血病的主要临床表现是(D)
8.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主要临床表现是(C)
(9~10题共用备选答案)
A.急性粒细胞白血病部分分化型
B.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C.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
D.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E.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9.Ph7染色体阳性见于(E)
10.首选羟基脲治疗的是(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