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浙江省公务员考试申论模拟冲刺试卷(二)
来源:育路教育网发布时间:2012-02-07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2012年浙江省录用公务员考试《申论》全真模拟冲刺试卷(二)
满分100分 时限150分钟
一、注意事项
1. 本题本由给定资料与作答要求两部分构成。考试时限为150分钟。其中,阅读给定资料参考时限为40分钟,作答参考时限为110分钟。满分100分。
2. 监考人员宣布考试开始时,你才可以开始答题。
3. 请在题本、答题卡指定位置填写自己的姓名,填涂准考证号。
4. 所有题目一律使用现代汉语作答在答题卡指定位置。未按要求作答的,不得分。
5. 监考人员宣布考试结束时,考生应立即停止作答,将题本、答题卡和草稿纸都翻过来留在桌上,待监考人员确认数量无误、允许离开后,方可离开。
严禁折叠答题卡!
二、给定资料
1.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在《中国城市发展报告》中提出,“十二五”期间,要转变城镇发展模式,着力解决“大城市病”。报告指出,“十二五”期间,中国城镇化处于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城镇化水平将超过50%。许多国家在城镇化水平发展到这个阶段之后,都曾不同程度地出现了就业不足、贫富差距拉大、住房短缺、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问题。有的国家没能处理好这些问题,从而出现了发展停滞、社会动荡情况,落入了“中等收入国家陷阱”,这些问题值得我们认真研究。
“生活在大城市还有多少幸福感?”这样的讨论已经成了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热门话题,因为大城市生活中的种种不便造成了城市居民欲罢不能的心结。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美国经济学家斯蒂格利茨预言,21世纪对世界经济影响大的两件事:一是美国高科技产业的发展,二是中国的城市化。
如今,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这样的特大城市,交通拥堵、住房紧张、环境污染、入托难、就医难等诸多问题已经严重困扰城市居民的生活。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大城市原本是中国经济最发达、资源最集中的地方,但城市居民的生活舒适度却似乎在下降,城市病已经严重影响居民的生活质量。
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与竞争力研究中心、财政与贸易经济研究所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日前在京联合发布2011年《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蓝皮书。报告指出,中国一些城市已经患上“城市病”。
2.农村大量人口流向城市,导致人口无序膨胀,给大城市的承载力带来巨大压力和挑战。而受农村“空心化”后人口迁移的直接影响,一些毗邻乡镇的中小城市也开始面临着与大城市类似的人口压力。
2010年7月,北京市政协经过调查形成了一份《关于促进首都人口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建议案》。这份建议案显示,2009年年底,北京市实际常住人口已达1972万人,而“十一五”规划确定2008年常住人口总量要控制在1625万人。
“我一天都不敢懈怠,根本来不及细想未来十年……那天陪妈妈逛街,其实我们都不用走,那个人流就推着我们向前走。我想不走都不行,想停下都不行。”电视剧《蜗居》结尾的一段经典台词,表现了许多大都市的生活状态:人多拥挤、竞争激烈、生活成本越来越高……
“一线城市的人口规模,有些已接近极限,应严格控制。”来自K市的全国人大代表、K市政协Y主席递交了《关于对城市化发展制定国家战略顶层设计的建议》,其中提到对各类城市人口规模设置上限。
一些专家认为,设置城市人口上限的意义在于促进区域均衡发展,防止城市无限扩张,导致难以控制的城市病。各类城市不设下限,引导各城市根据当地的自然禀赋、人文历史,规划和控制自己的城市人口规模。凡是达到或接近人口上限的城市,在居民准入、项目投资、基本建设、城市用地审批等方面一概从严掌握,严格控制,对产业用电、用水、用能、用地提高价格,增加成本,把建设资源引向其他城市。
3.某政协调研组测算的结果显示,B市每增加1人,日交通出行量就要增加2.64次,尽管这几年B市公共交通发展很快,但新增交通供给能力很快被人口增量所抵消。
公共交通供给能力被抵消的一个后果就是汽车保有量的激增。2003年8月,B市机动车保有量突破200万辆;到2007年5月,这个数字改写为300万辆。而从300万辆到400万辆,仅用了两年7个月;从400万辆到450万辆,仅用了几个月。已经有预测,2015年时这个数字会达到700万辆。
春节期间,《半月谈》记者在某市采访时发现,在一些与大城市相距百里甚至千里之遥的偏远乡镇,由于城市返乡人口“有车族”的涌入,竟在简易狭窄的城乡道路上形成了蔚为壮观的拥堵现象。而这一幕,原本仅仅是都市人的生活记忆,在一些县城,由于近年来汽车快速进入家庭,十字路口的拥堵现象已成为常态。
2010年中秋节前的最后一个周末,一场小雨、节前走亲访友等几个原因几乎让B市陷入了全城拥堵。那天的拥堵让很多人至今耿耿于怀,不少人仍然在网上讲述自己当天的经历,比如,“200米的路,车走了半小时”,“下班在路上堵了6个多小时”……
不久前,记者在B市看到,某公交站站侧道路上,已经停靠着3辆公交车正在上下客,一辆25路车开了过来,占用了另一条道路上下客,紧接着,一辆1路车也“效仿”起来。
“地下不是有地铁吗?为什么还要重复开这么多公交车?明摆着是公共交通资源浪费。”路旁一位私家车主抱怨道。
这样的抱怨不无道理——该市市交通规划研究所提供的一组统计数据显示:1路、28路、38路、35路、26路、100路与地铁一号线重复的站点都在10个以上,其中1路车与地铁线路重复率为78.6%,28路的重复率为90.9%,38路的重复率为84.2%。
按照交通资源合理配置理论,这些重复率高的公交线路应该进行调整。然而,这些公交线路调整却面临着现实的难题:一是客源密集,公交企业不愿“割肉”;二是地铁单向运行,换乘不便。
2011年7月24日,M省委常委、市委书记督查城区交通治堵工作,并看望慰问在路上值勤的交警、文明交通劝导员和环卫工人。他要求,城区交通治堵工作必须坚定不移、常抓不懈,保证二环内东西、南北通车时间在30分钟以内到达。从5月起,该省某市对城区23座立交桥、高架桥下违法建筑物进行了全面清理,拆迁后腾出的空间因地制宜改建成社会停车场,新增停车位8150个。沿东二环团结路立交桥桥下空间,该书记从团结路口一直走到晚报大道路口,仔细询问停车位设置、收费管理等具体问题。他认为,通过清理整治桥下空间,增加了车位,改善了环境,方便了群众。
交通拥堵是世界性的通病,特别是发达国家和一些发达的城市尤为突出。究其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一、如果政府提供的公交系统不完善,服务水平不高,势必增强人们出行对小轿车的依赖,从而加重交通拥堵。二、城市规划建设、道路规划建设、商业网点、学校、医院、宾馆等规划建设,布局不合理也是造成交通拥堵原因之一。三、人为因素也是加重交通拥堵的原因之一。一是行人随意横穿马路,不走人行道及人行横道,不遵守交通信号灯;二是机动车驾驶员交通道德修养差,一味从众心理,遇有道路事故或故障车辆影响通行,争、抢、占,见缝插针一味“加塞”,造成拥堵。
4.针对房价,国家虽然屡次强力调控,但大城市房价一路攀升的势头并未得到根本遏制,动辄每平方米数万元的房价早已司空见惯,成为大城市居民心头挥之不去的痛。而作为三、四线的中小城市,房价也一路走高,已经悄然在重蹈大城市的覆辙。在南方一些省份的边远县城内,每平方米两三千元的房价已很平常,这与当地居民的收入相比,亦属天价。
新加坡是世界上人口密度最高的国家之一,国土面积为682.7平方公里,仅相当于北京的4%,人均国土面积仅为151.05平方米。但是,新加坡的人均住房使用面积却超过30平方米,是世界上公认的住房问题解决得比较好的国家之一,也是没有产生房地产泡沫的国家。新加坡是如何调控房地产市场的呢?总结起来,其主要经验在于两个方面:(1)政府主导住房供应,满足大部分住房需求,最大限度压缩投机者炒房空间。(2)为防止房价剧烈波动,新加坡对房地产市场进行严格监控,让投机者难以得逞。由于严格执行了上述措施,新加坡政府有效地抑制了“炒房”行为,确保了住房市场健康、有序的发展。到目前,新加坡没有受到房地产泡沫的袭击。
最近数年,法国的房价与世界其他多数发达国家一样,涨势惊人,几乎每年上涨近10%(2003年上涨14%,2004年上涨15.5%,2005年上涨10.9%,2006年上涨7.2%,2007年上涨3.6%)。不过,法国学者认为,尚不存在房地产泡沫。一方面,全社会住房供求相对均衡,居民基本不存在住房困难问题。目前,法国房屋总数为2650万套(2007年的数据),其中拥有自住住房所有权的居民比例是57%。在43%的租户中,24.7%承租私人房屋,18.6%承租公共房屋。同时,每年新建住房约30万套。另一方面,法国房地产价格在1994年至1999年间曾一度下跌30%多,因此1999年至今的价格上涨多少也有弥补前几年损失的成分。
【责任编辑:育路编辑 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