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质量师考试中级理论之论作业成本法6
来源:中大网校发布时间:2012-01-07 08:43:49
(二) 香港地区应用abc的基本情况
abc在过去10年中受到了广泛的关注,但是截止至1999年,abc在香港的使用并不广泛。调查显示,1999年香港地区有10家企业已经使用abc(4家上市公司和6家非上市公司),使用abc的平均年度为四年;另有4家(2家上市公司,2家非上市公司)即将实施;在没有使用、暂时也不打算使用abc的76家公司中有37家知道abc知识,有39家知之甚少。很显然,大部分公司接触abc的时间还不长。
1、使用abc的行业情况。香港公用事业的使用率比其它行业都高,这点和工业制造企业使用abc程度较高的假设并不相符,因为工业企业通常被认为是自动化程度较高的行业,具有使用abc的优势。这大概是由于公用事业(如电力、自来水等)业务种类固定,规范化较强,易于开展abc比较复杂的会计操作。
2、abc的使用者和非使用者的比较。香港使用abc的公司比没有使用的企业规模要大一些。可以推测,由于其本身的复杂性,规模较大的公司对精确成本信息有着更大的需求,而其本身又是一个复杂信息的提供中心,有更多的成本信息资源来实施abc.
3、产品的多样性。与经典理论不同,香港产品比较复杂的企业使用abc反而较少,这大概是由于产量大、种类多的产品成本分配更加困难,导致对不少香港公司而言,实施abc太复杂、太昂贵,还不如使用传统的会计方法。这也说明不少企业还没有认识到abc对于产量大、种类多的产品分配活动的重大意义。
4、竞争的压力。1991年cooper和kaplan认为:公司内部竞争程度比较高的时候,abc将会发挥重要的优势,因为高度竞争性的产品由于盈利较少,更需要精确的成本信息来确定真实的盈利情况。然而,在竞争压力方面,香港使用和没有使用abc的企业并不存在显著的差别。这说明香港企业应用abc具有一定的主动性,并非迫于形势、被动应战,但是也难免使这些香港企业对abc的必要性和迫切性感受不深。
5、成本结构。理论上讲,abc和传统成本计算法的一个重要区别在于对间接费用(制造成本)的分配上,如果企业的制造费用很高的话,使用abc会比较有效。但是在香港,使用和没有使用abc的公司,间接费用比例并没有显著的区别。这进一步表明,香港企业采用abc不是被迫的,而是具有一定主动性,但是也决定了这些企业中abc对传统成本信息失真的改进作用不会太明显。
6、实施abc的动因。为了主动获取更为准确的成本信息是部分香港企业使用abc很重要的原因,为了积极改善经营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7、实施abc得到的支持。最高管理部门是其主要支持者,这又为进一步应用abc创造了条件。
8、应用abc实践中的难点。香港企业实施abc最困难的是如何保证作业中心为abc系统收集准确可靠的资料,同时,在新的作业活动、新产品和新机构中实施abc同样是一项非常困难的工作,将abc与传统的会计系统有机结合、实现平稳过渡也是一项有挑战的工作,需要补充新的熟练技术人员。这些与经典abc理论是一致的。
但是,调查显示,标识作业成本库和确定成本动因被认为是abc组成因素中最简单的,这和经典abc研究的结论刚好相反(因为abc理论认为,正确确定成本动因是很困难的)。这大概是一些香港企业对abc内涵和本质的认识不足造成的。比如,香港部分企业对会计方法的定义与我们就有出入:有的公司使用的会计系统非常类似abc,但他们不叫abc;相反有些自称使用abc的公司,却使用传统的“成本库”和“成本动因”,而没有使用abc特征的成本库和成本动因。又比如,财务会计部门并不是香港支持abc的重要力量,比其它部门更少使用abc的数据,固然有可能因为一些会计人员认为abc对他们已经建立起来的工作构成了威胁,但是更有可能由于会计人员对abc知识了解甚少。这些都说明abc在香港仍然是一个新生事物,有待于人们深入研究和广泛实践。
9、对abc的满意程度。香港公司对传统成本计算法持有较低的满意程度,在使用abc之后,大多数方面如业绩评价、成本削减、过程改善等都获得了显著提高,有的几乎提高了100%.而且,随着实践的不断深入,香港企业对abc的满意程度持续大幅度增加,比得上美国近几年制造企业利用abc在成本系统改善方面所取得的效果。
10、一些企业不采用abc的原因。缺少足够的abc人员是一些企业不实施abc的一个重要因素,另外,缺少企业管理层的支持也是重要原因,这和经典的abc的结论一致。还有一些企业由于对传统会计系统已经比较满意,因而不采用abc,说明这些企业还没有意识到采用abc的必要性。
总体上看,香港企业虽然对abc的了解还不十分深入,但是,由于一些企业逐渐认识到abc所能带来的巨大效益,所以对abc有着比较主动的需求。与发达国家相比,由于香港与大陆地区地理和文化环境比较接近,因此abc在香港应用的效果和经验,也为大陆地区推广应用abc提供了一定的信心和借鉴。
(三) abc目前在中国大陆地区应用的总体状况
近年来,我国大陆地区高新技术迅速发展,间接费用的比重大大提高,同时顾客类型日益复杂,产品需求类型的变化速度日益加快,企业需要对此作出准确而迅速的反应,于是一些先进的制造企业开始努力尝试abc核算法。有的企业还在abc基础上采用了“柔性生产系统”,生产灵活、反应迅速,从产品设计到制造,从材料配给、仓储到产品发运等,均实现了自动化,取代了传统大批量的生产系统。但是真正推行abc的企业仍然不多, 以1985—1999年关于企业理财先进经验531个报道为例,从中剔除关于地区行业或非盈利组织报道的样本134个,得到有效样本397个。在这397个样本中,各种成本管理方法运用样本有189个。成本管理方法主要如表3-1:
表3-1 成本管理方法统计
abc 目标成本 全生命周期成本 pd ca法 质量成本 其他 总数
样本数 6 161 2 2 10 8 189
比例 3.17% 85.19% 1.06% 1.06% 5.29% 4.23% 100%
从统计结果看,目标成本方法是企业运用最多的方法,占85.19%,实行abc的企业只占3.17%.这一方面说明我国对abc的应用的确不够广泛,另一方面,与我国企业界中计划成本、标准成本和定额成本等概念与目标成本经常混用、难以甄别有关。这与1999年中国会计学会“管理会计与应用专题研讨会”企业代表们的观点一致。
报道中,运用abc、abm或有类似经验的6家企业主要有表3-2所列这些:
表3-2
报道年份 企业名称 主要产品
1986 上海缝纫机一厂、四厂 缝纫机
1987 上钢三厂 特殊钢材
1990 二汽集团 汽车整车
1994 枣阳野马自行车厂 自行车
1996 湖南常德中兴机械厂 榨油机械
1996 哈尔滨飞机制造公司 飞机
虽然有意识地运用abc的企业较少,但在一些自发总结的管理经验中却闪耀着abc、abm的思想光芒。与国外和香港相比,这些应用abc 的企业的特点体现为以下两方面 :
1、目标成本与abc可以“兼容”。
资料表明,目标成本仍是我国企业中运用最多的成本管理方法,同时,在有abc或abm运用经验的6家企业中,就有4家企业采用了目标成本方法,这初步表明,目标成本管理与abc在企业中可以并存。
其原因是:在传统目标成本管理方式下,产品成本被尽可能降低,以保证在市场接受的单价水平下,企业仍有赢利的可能性;在这一过程中,产品成本需要反复计算,而abc就是一种适应复杂成本计算、能够使成本计算更精确的方法。因此,作业成本管理与目标成本管理并不是互相排斥的,而是相互结合、相辅相成的。
在两种方法并存的企业中,两种成本管理法基本上是针对不同对象实行的。abc主要针对产品设计、生产工艺过程和质量管理,而传统目标成本则主要针对材料、人工消耗、非生产性开支等。这种现象也说明,我国不少企业abc经验大多产生于局部性或专门性的管理当中,是“零星”的,尚未贯穿于全面管理当中,不具有全局性。
在先进的电脑一体化全自动生产过程中,由于材料、工时等的消耗是电脑控制的,因此它不再需要所谓定额的、计划的或标准的成本来控制。然而,在半自动化的生产系统中,只要直接人工占有一定比例,“定额式”的目标成本控制就是有必要的。在这种情况下,传统定额控制同样也可深入到作业的层次,与abc相结合。
2、生产经营环境分析。
(1)从产品特征上看,已经使用abc的6家企业产品多数属于小批量、更新快、工艺复杂的产品;实际上,一些产品规模大、更新少的企业同样可以灵活运用abc、abm管理思想,但是目前尝试较少。
(2)在6家企业中,多数将价值工程方法运用于产品设计当中,减少不必要的产品功能设计和相关成本投入。这是因为产品功能的构成与所采用的工艺流程密切相关,产品工艺的确定又与对价值形成的分析紧密联系,价值工程方法实际上已将产品生产的整个作业链和价值链反映在产品设计过程中。但是,我国一些企业的价值工程运用过于狭窄,尚未由点及面上升到对整个作业链的全面分析,这极有可能是企业缺乏abc管理知识所致。
(3)在存货管理上面,6家企业只有二汽集团1家企业实行了“零存货”,其他都是努力接近这一目标;而且致力于零存货的企业对价值工程和价值链管理等方面的工作不是很关注。例如,在一个实行零存货的单位里,常常是仅仅将一些原料供应充足的物资实行“零”存货,孤立地运用零存货手段,就库存论库存,而未触及到整个生产过程和价值链的变革,也就很难开展成熟的abc管理活动。
(4)6家企业中大多数采用了“全面质量管理”,质量管理在我国企业管理中普遍受到了重视,但以其管理的环节来看,从产品设计、生产到售后服务等全面质量管理并不多,与abc和其他几项管理间的协调更不够。
(5)6家企业中有2家(二汽集团和枣阳野马自行车厂)实行了类似jit的生产组织制度, 但是对价值工程、abc等其他管理方式不够关注。
(6) 6家企业大多具有相关信息系统的建设,并且与价值工程配合较好,但是与基层生产组织间的配合较弱,与库存管理和质量管理的协调更弱,这样就未能把abc原理贯彻到每一个具体的基层作业中心。
总体上讲,一方面我国先进制造企业已经出现了不少abc、abm运行的环境特征,为abc的推广提供了可行性条件;另一方面从企业整体经营过程来看,管理工作之间仍然存在一定的不协调或“脱节”现象,这对abc、abm的运用会带来一定的影响。在探讨如何推行abc和相关管理措施的问题时,必须要考虑到如何消除这些影响、解决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