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语理解与表达备考细节理解型题目解题技巧
来源:中公教育发布时间:2011-11-21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对上面文段的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人的血液中的吞噬细胞的主要职能是记住侵入人体的外来细胞
B.淋巴细胞能够把侵入血液中的有毒物质粘住,并阻止它们进入其他器官
C.人的血液中吞噬细胞和淋巴细胞都是富有自我牺牲精神的细胞
D.人具有免疫记忆,若得过麻疹和猩红热后,就会获得终身免疫力
中公解析:此题答案为C.由原文“消灭来敌的重任则落在血液中的吞噬细胞头上”,可以看出吞噬细胞的主要职能是“消灭”而不是“记忆”,排除A.由原文“淋巴细胞对侵入血液中的细菌或者简单有毒物质做出快速反应,生成抗体,把有害物质粘住”这句可知,是淋巴细胞生成的“抗体”把有害物质粘住,而不是淋巴细胞本身,排除B.文段首先指出人的血液中有着极少富有自我牺牲精神的细胞,接着就介绍了吞噬细胞和淋巴细胞,由此可知C项正确。原文说的是“人一旦得过麻疹或猩红热”,而D项说的是“若得过麻疹和猩红热后”,将原文的“或”偷换成了“和”,混淆了范围,排除。
名师点评 “或”表示二者选其一即可,而“和”则表示必须二者兼具。命题人常通过混淆“或”与“和”来设置陷阱,所以考生在阅读文段或选项时,看到“或”、“和”等字眼一定要引起注意。
(二)设错四字诀之“反”
“反”,指选项与原文意思相反。命题人在设置错误选项时,有时故意把错误的说成正确的、把正确的说成错误的,把不需要说成必需,把必需说成可有可无。这一类错误选项中常出现的词语有:必、必需、必须、没、没有、不、不必、不用、不曾、不可、是、不是。
例题3:中国与西方的认识方式、思维逻辑乃至整体的文化观念,存在这样那样的差异。比如,西方式的执着,可能推衍出渐进的认识,强调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强调对象描述的精确性;中国式的洒落,则通向了圆融和体悟,描述对象时往往在清晰中又带有某种模糊。但二者并没有孰优孰劣,孰是孰非,只有因“差异”生发的对话与启迪、互补与和谐。通过“差异”而达到“中和”,这样的“和而不同”才能成全一个相生共融、丰富多彩的世界。
对这段话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西方注重对象描述的精确性,中国则倾向于清晰性和模糊性共存
B。中西方的“差异”是对立的,不相互调和,二者都难以为继
C。文化观念有差异,但没有优劣是非的区别
D。成全一个相生共融、丰富多彩的世界,是启发两种文化对话的目的
中公解析:此题答案为B.由原文“二者并没有孰优孰劣,孰是孰非,只有因‘差异’生发的对话与启迪、互补与和谐”可知,中西方的“差异”并非对立的,而是可以“互补”并达到和谐的,且“难以为继”的说法无法从文中推知。A、C、D三项都可以从原文找到依据。
名师点评 考生在阅读题目时,看到“没有”、“不”等否定词时,就要条件反射地想到命题人有没有从这些词语的反义来设置陷阱。
(三)设错四字诀之“无”
“无”,即无中生有。它主要是指把没有的说成有,凭空捏造。表现在细节理解型题目中,“无中生有”主要是指选项涉及的某个概念、问题或结论在原文中并没有提及。尤其是当选项出现对两个事物进行比较时,一般原文并未对它们进行比较。
例题4:(2011.国家)我们今天所依循的谈论中国古代绘画的文字全都出自中国文人之手,也正因为如此,中国文人已长期主宰了绘画讨论的空间,他们已惯于从自己的着眼点出发,选择对于文人艺术家有利的观点。而如今——或许早该如此——已是我们对他们提出抗衡的时候了,并且也应该质疑他们眼中所谓的好画家或好作品。许多优秀的非文人艺术家都因为文人的偏见而未能获得应有的认可,在此,我们应该一一重新给予他们客观的评价和应有的地位。
【责任编辑:育路编辑 纠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