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公务员行测言语理解试题及解析(六)
来源:育路教育网发布时间:2011-11-02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1. C[解析] 注意理解文段的主旨,文段主要是讲美国的持枪行为因为人本性中有着暴力因子而变得危险、血腥,所以美国人应该避免这一点,即舍弃枪支,用理智的方式去处理问题。AD两项说法片面,以偏概全;B项,偏离主题。故C项为正确选项。
2. C[解析] 文段很明显地表达了作者对娱乐化历史的否定态度,通过“但是”之后的语句更是说明了这不是个例,而是一种潮流趋向。作者通过这段话最想传达给读者的无非是历史经不起娱乐化演绎,学术庸俗化容易造成历史认知的混乱。AB两项只是就事论事,没有上升到文段所述现象的高度;D项过度引申,文段中依据不足。故本题的正确答案为C。
3. D[解析] 文段第一句话是文段的主旨。“书写一个群体的精神荒原,让无力者前行”,这是一个号召性的句子,紧接着的一句话给它的定位是“文学理想”,最后一句话从正反两方面阐述了这样一种理想。而因为以此为理想的只是一部分的作家,故D项“部分作家的文学理想”概括最为准确。A项是由“他们相信文学之用”引出来的,很明显是片面的;BC也不是文段主要谈论的重点,本题选D。
4. C[解析] 文段第一句讲述
5. D[解析] 这道题目的行文脉络是总—分—总,首句提出“区域差距主要是由地理环境造成的”这一观点。接下来拿印度和巴西、中国以往的社会状况做对比,第三句又用“但”指出交通成本日益重要,解释了首句的观点,最后一句又重申了观点。因此综合首尾句的内容,D项的表述是主题句的同义替换,故D项正确。A项,与文段的侧重点不同;B项,偷换了主体,主体是地理状况;C项,过度引申,同时也不是文段的侧重点。
【责任编辑:育路编辑 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