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第十三章环境污染控制与保护措施 第七节 环境风险防范 一 环境风险的概念。 环境风险:指突发性事故对环境(或健康)的危害程度,用风险值(R)表征。 风险值(R);指事故发生概率(P)与事故造成的环境(或健康)后果(C)的乘积。 环境风险评价:指对建设项目建设和运行期间发生的可预测突发性时间或事故(一般不包括人为破坏及自然灾害)引起有毒有害、易燃易爆等物质泄漏,或突发事件产生新的有毒有害物质,所造成的对人身安全与环境的影响和损害进行评估,提出防范、应急与减缓措施。 二。环境风险的防范措施(熟悉) 环境风险的防范与减缓措施应从两个方面考虑:一是开发建设活动特点、强度与过程,二是所处环境的特点与敏感性。 (1)选址、总图布置和建筑安全防范措施。 厂址及周围居民、环境保护目标设置卫生防护距离,厂区周围工矿企业、车站、码头、交通干道等设置安全防护距离和防火距离。 (2)危险化学品储运安全防范及避难所。 (3)工艺技术设计安全防范措施。 (4)自动控制设计安全防范措施。 (5) 电气、电讯安全防范措施。 (6)消防及火灾报警系统。 (7)紧急救援站或有毒气体防护站设计。 三。事故应急预案(熟悉) 事故应急预案应根据全厂(或工程)布局、系统关联、岗位工序、毒害物性质和特点等要素,结合周边环境及特定条件以及环境风险评价结果制定。 应急预案的主要内容为: (1)应急计划区。危险目标为装置区、贮罐区、环境保护目标。 (2)应急组织机构、人员。建立工厂、地区应急组织机构、人员。 (3)预案分级响应条件。规定预案的级别及分级响应程序。 (4)应急救援保障。配备应急设施、设备与器材等。 (5)报警、通讯联络方式。规定应急状态下的报警通讯方式,通知方式和交通保障、管制。 (6)应急环境监测、抢险、救援及控制措施。由专业队伍负责对事故现场进行侦察监测,对事故性质、参数与后果进行评估,为指挥部门提供决策依据。 (7)应急监测、防护措施、清除泄漏措施和器材。事故现场、邻近区域,控制防火区域,控制和清除污染措施及相应设备。 (8)人员紧急撤离、疏散、应急剂量控制、撤离组织计划。事故现场、工厂邻近区、受事故影响的区域人员及公众对毒物应急剂量控制规定,撤离组织计划及救护,医疗救护与公众健康。 (9)事故应急救援关闭程序与恢复措施。规定应急状态终止程序,事故现场善后处理,恢复措施,邻近区域解除事故警戒及善后恢复措施。 (10)应急培训计划。 (11)公众教育和信息 |
环境影响评价师辅导科目 |
主讲老师 |
精讲班 |
考题预测班 |
报名 |
||
课时 | 试听 | 课时 | 试听 | |||
周建勋 |
40 |
![]() |
10 |
![]() |
||
丁淑杰 |
![]() |
10 |
![]() |
|||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方法 | 丁淑杰 | 40 | ![]() |
10 | ![]() |
![]() |
环境影响评价案例分析 | 冯老师 | 40 | ![]() |
10 | ![]() |
![]() |
环境影响评价师论坛热贴: |
【责任编辑:育路编辑 纠错】 |
|
阅读上一篇:2012年环评师考试技术方法考点56 |
|
阅读下一篇:2012年环评师考试技术方法考点58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