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并回答问题: 那一天正是五月十五,河中人过大端阳节。箱子岩洞窟中最美丽的三只龙船,早被乡下人拖出浮在水面上。船只狭而长,船弦描绘有朱红线条,全船坐满了青年桨手,头腰各缠红布。鼓声起处,船便如一支没羽箭,在平静无波的长潭中来去如飞。河身大约一里路宽,两岸皆有人看船,大声呐喊助兴。且有好事者,从后山爬到悬岩顶上去,把“铺地锦”百子鞭炮从高岩上抛下,尽鞭炮在半空中爆裂,形成一团团五彩碎纸云尘。 (1)这段文字属什么描写? (2)作者是从几个方面来进行描写的? (3)这里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我与地坛》 本课主要考核点是: 课文作者史铁生所处的时代背景,及其在历史上的地位和主要成就;概括文章各部分的大意,归纳全文的主旨;掌握文中通过行为描写、心理描写和侧面烘托三种方式表现母爱的地方,简要说明这些描写的作用;了解文中运用象征手法的地方,简要说明其中的象征意义;简要说明文章第三部分将排比、类比、象征结合在一起的特点;识别文中运用比喻、比拟修辞手法的地方。 本文是一篇情意深挚的记事散文。学习时应把握好本文的重点内容。 1.中心思想 文章述说母亲对作者的无限母爱,表达自己对自身经历和人生命运的种种感受,渗透着只有在可怕遭遇、特定环境和宁静观察、反复思索中,方能领略到的对自然、人生、母爱的深切体验,表现出一种在苦痛与焦灼中挣扎、奋发的坚韧性格和意志。 2.写作特色 (1)行为描写。例如,写母亲无声的行动,每次“我”要动身时,她便无言地帮我准备,帮我上轮椅车,看着我摇车拐出小院,从不问我为什么,而只是不停地位望。 (2)心理描写。例如,第6自然段写我对于生死问题的思考;第7自然段写“我”在面对古园中一些任谁也不能改变的东西后,受到启迪与鼓舞,于是开始思考怎样生活的问题。 (3)侧面烘托。例如由“我”的口侧面描写出来的母亲的心理活动,她整日“心神不定坐卧难宁”,兼着痛苦、惊恐与最低限度的祈求,“她情愿截瘫的是自己而不是儿子”,“只要儿子能活下去哪怕自己去死也行”。中间作者又反复自责,从来没有替母亲想过,不知道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 (4)运用象征手法。意在言外,使文章像诗一样寓意无穷。落笔地坛,却泼墨母爱,因为对“我来说,地坛和母亲都是抚平创伤、焕发新生的源泉,这在整体上是一种象征性类比。又例如在第三节也使用了象征手法,用多种事物来比喻四季,象征着”我“对自身经历酸甜苦辣和人生命运复杂多变的种种感受。 (3)文章的第三部分用多种事物来比喻四季,象征着“我”对自身经历酸甜苦辣和人生命运复杂多变的种种感受。这部分将与四季相应的多种事物进行排比铺陈,是各种体验、多种心境、复杂人生和沧桑命运的多重类比和象征。排比使文章句式整齐而又富有韵律,类比使人浮想联翩,物象层出,象征使联想升华,寓意含蓄,所有这些都使这部分文章像诗一样优美含蓄。 3.以下的一些题目可以帮助对上述知识点的理解: A。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并回答问题: 我单是无法知道有多少回她没有找到我。有一回我坐在矮树丛中,树丛很密,我看见她没有找到我;她一个人在园子里走,走过我的身旁,走过我经常呆的一些地方,步履茫然又急迫。我不知道她已经找了多久还要找多久…… (1)这里描述了一种怎样的情景? (2)描述这情景是为表现什么? (3)这里用的是什么人物描写方法? B。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并回答问题: 如果以一天中的时间来对应四季,当然春天是早晨,夏天是中午,秋天是黄昏,冬天是夜晚。如果以乐器来对应四季,我想春天应该是小号,夏天是定音鼓,秋天是大提琴,冬天是圆号和长笛。要是以这园子里的声响来对应四季呢?那么,春天是祭坛上空漂浮着的鸽子的哨音,夏天是冗长的蝉歌和杨树叶子哗啦啦地对蝉歌的取笑,秋天是古殿檐头的风铃响,冬天是啄木鸟随意而空旷的啄木声。 (1)这段文字的排比有何特点? (2)用各种事物来类比四季,有何象征寓意? (3)这里所运用的排比、类比、象征各有什么作用? C。(2000.4.自学考试试题)阅读《我与地坛》中的一段文字: “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蚂蚁摇头晃脑持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瓢虫爬得不耐烦了,累了祈祷一回便支开翅膀,忽悠一下升空了;树干上留着一只蝉蜕,寂寞如一间空屋;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满园子都是草木竞想生长弄出的响动。…片刻不息。”这都是真实的记录,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 请回答: (1)“蜂儿……”一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2)“蚂蚁……”和“瓢虫—…?”两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3)“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象征着什么? 参考答案:(l)此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2)这两句运用了比拟的修辞手法。(3)象征着“我”艰难坎坷的人生道路和自强不屈的精神。这题考了比喻和比拟两种修辞手法及对象征手法的理解。其中象征手法的运用是这一篇课文的重点内容之一。 《廉颇蔺相如列传》 本课主要考核点是: 司马迁所处的时代背景;识记司马迁在历史上的地位和主要成就;《史记》的体例;解释文中出现的常见实词;结合文中的语言材料,识别本文主要文言虚词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不同含义或作用;理解文中的特殊语法现象;解释文中的疑难词语;概括文章所描述的三个主要故事;理解本文善于通过典型事件来刻画人物的特点;归纳廉颇和满相如的主要性格特征;理解本文尖锐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性格的作用;简要说明“将相和”的意义。 1.这是篇人物传记。本文通过记叙“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和“廉蔺交欢”三个故事,表现了商相如热爱祖国、机智勇敢、不计私仇的精神,也写出了廉颇忠心为国、勇于改过的优点。 2.在学习本文时要注意善于刻画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是本文的写作特色。因为作者在刻画廉蔺这两个主要人物时,运作了大量颇具特色的对话,使读者闻其声而见其人。这些对话不仅是情节发展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部分,如相如与赵王关于“予不予壁”的对话解决了赵王的矛盾,推动了情节的发展;这些对话还对表现人物性格起到了较大的作用,如相如在秦廷的对话,根据不同的情境与氛围,语气也各异,;有时语气和蔼、谦恭礼让,有时直言相斥、雄辩折人,有时分析利害、有理有据,有时又怒气冲天、咄咄逼人。这些对话充分显示出相如热爱祖国、不畏强暴、有智有谋、 能言善辩的性格特点。通过对话,廉颇卤莽直爽、勇于认错的形象也跃然纸上。 3.对于字词的掌握,历届考试有以下的题目: 1.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2.王必无人,臣愿奉壁往使。 3.完壁归赵。 4.秦王坐章台见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 5.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 6.赵王悉召群臣议。 |
热门资料下载: |
< |
自考最新热贴: |
【责任编辑:育路编辑 纠错】 |
|
阅读上一篇:2010年自考大学语文考前串讲笔记九 |
|
阅读下一篇:2010年自考大学语文考前串讲笔记十一 |
|
【育路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
①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育路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 |
② 本网部分稿件来源于网络,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育路网发布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该及时向育路网书面反馈,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情况证明,育路网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尽快移除被控侵权内容。 |
热点专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