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校选择:艺术院校 | 独立学院 | 民办高校 | 高职高专 | 出国留学 | 港澳招生 | 网络学院
 决战高考:政策法规 | 高考护航 | 各科备考 | 志愿填报 | 心理调节 | 饮食健康 | 考场内外 | 分数线 | 真题 咨询热线:010-51291357/51291557

热门专业就业难 法学英语连续两年失业最多

作者:高校招生   发布时间:2009-12-11 11:27:32  来源:中国青年报
  • 文章正文
  • 调查
  • 热评
  • 论坛

  尽管中国经济仍在高速发展,大学热门专业毕业生却随时有被就业市场“冷落”的可能。不久前发布的《2009年北京市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北京市2008届本科毕业生毕业半年后失业或离职量最多的10个专业,占本科失业量的44.0%。失业或离职者最多的5大专业依次是:法学、工商管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英语、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法学专业毕业生具体就业情况如何呢?今年6月发布的《中国大学毕业生就业报告(2009)》显示,11个专业大类中,2008届法学类本科毕业生就业率为79%,排名倒数第二,远低于当年本科毕业生的平均就业率(88%)。而2006届和2007届的法学类毕业生就业率也分别排名倒数第三和倒数第一。

  该报告主撰稿人王伯庆博士,在对各专业毕业半年后失业人数的分析中发现,2007届法学专业毕业生半年后失业人数排名第二(1.1万人);到2008年,毕业半年后失业的法学专业学生达到1.8万人,成为失业人数最多的专业。“不仅是法学专业,像这样严重供大于求的专业,如果不调整,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不会缓解。”王伯庆如是说。

  中国政法大学法学教授、法学教育研究与评估中心主任曹义孙也坦言,法学专业大学本科毕业生就业不容乐观。但他同时指出,法学人才并非饱和。曹义孙曾对此进行过调查研究,发现从职业上来说,社会还是需要法学人才的。“比如全日制法学本科毕业生目前在法院、检察院工作的比重大约是12%,加上律师,比例大约是20%。”

  “问题是,现在设置法学专业的院校太多太滥了。”曹义孙说,目前国家还没有统一的法学院系设置标准,部分大学虽然设置了法学院系,但连专职教授都没有,甚至没有正规法学科班出身的教师。在这样的情况下,很多学校还在盲目扩招。“法学本来应该是精英教育,现在却成了大众教育,低水平的法学教育严重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2009年中国法治蓝皮书《中国法治发展报告》披露,截至2008年11月,全国共设立法学院系634所,30年来增长了105.7倍;法学本科在校生30万人左右,法律专科在校生达22万人,30年增长了200多倍。

  曹义孙认为,法学教育内容不适应社会需要,课程设置存在缺陷,也是造成法学毕业生就业难的重要原因。“当下法学院系在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技巧和职业道德素质等方面比较弱,这表明很多法学院系对法学专业本身的定位不清楚,不知道该将法学教育定位为学术教育还是职业教育。同时专业课程设置不适应全球化背景下的社会需要,出现法教育界所说的一方面法学毕业生就业难,另一方面大量涉外法律职业无人问津的‘二八’现象。”

  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大学原校长许智宏,在今年3月接受媒体采访时也说,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一方面是受经济形势影响,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大学扩招导致毕业生增多以及高校专业设置不合理。

  他称,中国现在缺少大量高技术白领,但许多高校只顾追求建设研究型大学或综合型大学,并未根据自身实力和社会需求设置学科,反而纷纷增设诸如法律、金融等热门专业,加之没有良好师资队伍,致使热门专业的毕业生反而成了“冷门毕业生”。

  王伯庆透露,2008届全国本科毕业生在毕业半年后,有约35.9%的失业人数集中在少数的10个专业,其中有8个专业同时也是2007届毕业生失业人数最多的专业——法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英语、国际经济与贸易、工商管理、汉语言文学、电子信息工程、会计学。

  “我们国家有500多个本科专业,但大比例的失业人数集中在少数专业,表明这些专业现在严重过剩。”王伯庆认为,部分热门专业严重过剩凸显了供大于求的专业盲目扩张问题。他认为,对一些长期存在某一专业就业率低的省份,教育相关部门应削减其在该专业的招生总量,或责令其暂停该专业的招生。对于就业率过低专业的在读大学生,可鼓励其“转专业”或就读“第二学位”。

  此外,部分考生在高考(论坛)志愿填报过程中,一味追逐社会上所谓的“热门”,也是造成热门专业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

  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今年6月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多达61.5%的人认为,在高考志愿的填报中,大部分学生对高校和专业不太了解,其中15.3%的人表示“很不了解”。

  “麦可思-2009级大学新生月度跟踪调查”显示,截至今年11月15日,本科2009级新生对就读专业的满意度为40%,有60%的本科新生对就读专业“很不满意”或“不满意”。

  所以,面对琳琅满目的专业,考生应根据自身情况,在了解备选专业的实际情况后进行填报。此外,教育相关部门也应对此有所作为,比如像一位网友建议的那样:相关部门应调研各专业就业或社会需求情况,定时发布“报考预警”,以免耽误考生一生的前途。

以下网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 立即发表评论
提交评论后,请及时刷新页面!               [回复本贴]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高校招生最新热贴:
【责任编辑:育路编辑  纠错
【育路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育路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部分稿件来源于网络,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育路网发布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该及时向育路网书面反馈,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情况证明,育路网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尽快移除被控侵权内容。
高校招生咨询电话:010-51291357 51291557
高校招生咨询电话:010-51291357 51291557
热点专题
 
 高考热点关注
学员报名服务中心: 北京北三环西路32号恒润中心18层1803室(交通位置图
咨询电话:北京- 010-51268840/41 传真:010-51418040 上海- 021-51567016/17
育路网-中国新锐教育社区: 北京站 | 上海站 | 郑州站| 天津站
本站法律顾问:邱清荣律师
1999-2010 育路教育版权所有 | 京ICP证10042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