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习题 一、选择题 1.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 C ) A.物质决定意识的观点 B.实践第一的观点 C.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 D.对立统一的观点 2.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在于是否承认( D ) A.事物是客观存在的 B.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C.事物是运动发展的 D.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3.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是( A ) A.对立统一规律 B.质量互变规律 C.否定之否定规律 D.联系和发展的规律 4.下列命题中不反映事物之间客观联系的是( D ) A.森林覆盖面的大小影响气候 B.人口数量的多少影响社会发展 C.客观条件的好坏影响人们行动的效果 D.天空出现彗星预示社会要爆发战争 5.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的实质是( D ) A.事物数量的增加 B.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 C.事物的一切运动变化 D.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6.区分新事物和旧事物的标志在于看它们( B ) A.是不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出现的 B.是不是符合事物发展规律、有强大的生命力 C.是不是具有新形式和新特点 D.是不是得到绝大多数人的承认 7.我国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和对外开放的方针,其理论根据是( D ) A.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辩证关系的原理 B.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 C.事物发展的量变和质变辩证关系的原理 D.事物发展的内因和外因辩证关系的原理 8.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的原因是( C ) A.矛盾具有普遍性 B.矛盾有主次之分 C.矛盾具有特殊性 D.矛盾有繁简之别 9.一个企业经济效益的高低,是同该企业干部队伍的素质、思想政治工作、工人的积极性、产品的 质量和消费者的需求直接相关的。从因果关系来看,这是( B ) A.一因多果 B.一果多因 C.同因异果 D.同果异因 10.下列选项中属于因果联系的是( D ) A.白天过去,黑夜到来 B.冬去春来,夏尽秋至 C.电闪雷鸣,风来雨至 D.勤学出智慧,实践出真知 11.价值规律是通过商品交换中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浮动表现出来的。这说明( A ) A.必然性通过偶然性为自己开辟道路 B.必然性可以转化为偶然性 C.事物的发展是由可能性向现实性转化的过程 D.事物的发展是由量变向质变转化的过程 12.真象和假象的区别在于( D ) A.真象是客观的,假象是主观的 B.真象是表现本质,假象不表现本质 C.真象深藏于事物内部,假象外露于事物外部 D.真象从正面直接地表现本质,假象从反面歪曲地表现本质 13.下列说法中揭示了事物发展规律的是( C ) A.太阳东升西落 B.水往低处流 C.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的要求 D.国家是调和阶级矛盾的工具 只要有国家存在,阶级矛盾就不可调和,国家制定政策、法规也只是缓和阶级矛盾,而缓和不等于调和。 14.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 B ) A.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B.事物发展的状态和过程 C.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 D.事物发展的两种趋势 15.区分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是看( D ) A.事物的变化是否显著 B.事物的变化是否迅速 C.事物的某些属性是否发生了变化 D.事物的变化是否超出度的范围 只要事物在度的范围内变化就为量变;假如事物的变化超出了度的范围越出了关键点就上升为质变。 16. 在实际工作中要注意掌握分寸,防止"过"或"不及",其关键在于( D ) A.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 B.确定事物的质 C.认识事物的量 D.把握事物的度 17.古语说:"奢靡之始,危亡之渐。"这句话是说, 奢侈逐步发展会导致危亡。其中包含的哲学道理是( C ) A.现象是本质的外部表现 B.特殊性中包含着普遍性 C.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D.质变会引起新的量变 18.揭示事物发展的趋势和道路的规律是( C ) A.对立统一规律 B.质量互变规律 C.否定之否定规律 D.联系和发展规律 19."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芳林新叶摧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这两句诗包含的哲学道理是( D ) A.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B.事物是本质和现象的统一 C.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D.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 20.辩证法的否定观与形而上学的否定观的对立在于是否承认( D ) A.肯定和否定是相互区别的 B.肯定和否定是相互排斥的 C.否定是对旧事物的克服 D.否定是包含肯定的否定 辩证法的否定观承认否定是包含着肯定的否定。新事物对旧事物的否定并不是全盘否定,是把旧事物中合理的因素继承下来。行而上学的否定观要么肯定一切,没有任何否定;要么否定一切,不管是否有合理因素。 21.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 A ) A.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B.事物发展的状态和过程 C.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 D.事物发展的两种趋向 22.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我们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时又注意抓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民主法制建设以及其他工作。这种做法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 B ) A.认识和实践相统一的原理 B."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原理 C.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统一的原理 D.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统一的原理 以经济建设为重点,同时又有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法制建设这两点。 23.下列说法中属于矛盾的同一性含义的有( B ) A.矛盾双方相互排斥和否定 B.矛盾双方相互依存和转化 C.矛盾双方相互对立和斗争 D.矛盾双方相互离异和冲突 矛盾双方的相互排斥和否定是说矛盾的斗争性 矛盾双方相互对立和斗争也是说矛盾的斗争性 矛盾双方相互离异和冲突也是说矛盾的斗争性 24.矛盾的基本属性是( D ) A.普遍性和特殊性 B.绝对性和相对性 C.变动性和稳定性 D.斗争性和同一性 25."金要足赤,人要完人".这是一种( C ) A.唯物辩证法的观点 B.相对主义诡辩论的观点 C.形而上学的观点 D.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26.在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指导下,从中国的基本国情出发,走自己的路。这体现了( B ) A.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统一 B.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 C.事物发展的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D.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27.系统是指( A ) A.诸要素相互联结的统一整体 B.事物的普遍联系 C.同事物有关的诸要素的总和 D.事物前后相继的联系 事物的普遍联系是讲辩证法的普遍联系的观点 同事物有关的诸要素的总和是讲事物的内容 事物前后相继是讲因果关系 28."一切以地点、时间、条件为转移"的观点是( B ) A.机械唯物主义的观点 B.唯物辩证法的观点 C.否认主观能动性的观点 D.相对主义的观点 29.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所依据的哲学原理是( C ) A.矛盾的普遍性原理 B.矛盾的同一性原理 C.矛盾的特殊性原理 D.矛盾的斗争性原理 30.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是( D ) A.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B.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C.抽象和具体的关系 D.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31.因果联系所揭示的是( B ) A.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 B.前后相继现象之间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 C.一切先后相继现象之间的关系 D.事物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的关系 A、D项为内因和外因的关系 第一,有前后相继的关系,也就是有前因后果的关系; 第二,先出现的现象和后出现的现象有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 32.偶然性对事物发展的作用是( C ) A.可有可无的作用 B.破坏性的作用 C.促进或延缓的作用 D.决定性的支配作用 33.必然性是由事物的( D ) A.主要矛盾决定的 B.次要矛盾决定的 C.外部矛盾决定的 D.根本矛盾决定的 34.可能性是指( C ) A.主观想象的种种目标 B.一定会实现的东西 C.预示事物发展前途的种种趋势 D.已经产生和存在的事物 35.抽象的可能性是指( D ) A.永远不能实现的东西 B.实质上是一种不可能性 C.在现实中有充分根据的东西 D.在现实中缺乏充分根据当前条件下不能实现的东西 抽象的可能性也叫非现实的可能性 36.在内容和形式的矛盾运动中( B ) A.内容总是落后于形式的变化 B.内容活跃易变,形式相对稳定 C.形式决定内容,内容反作用于形式 D.内容相对稳定,形式活跃易变 37.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 A ) A.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 B.主要矛盾决定的 C.矛盾的普遍性决定的 D.矛盾的同一性决定的 38.事物的本质是( C ) A.构成事物诸要素的总和 B.事物诸矛盾的总和 C.组成事物的基本要素的内在联系 D.事物内部的主要矛盾 39.事物发展的基本方向是由( B ) A.矛盾的普遍性决定的 B.矛盾的同一性决定的 C.矛盾的斗争性决定的 D.矛盾的特殊性决定的 40.矛盾斗争的基本形式是( C ) A.教育和惩罚 B.民主和专政 C.对抗和非对抗 D.同一性和斗争性 二、辨析题 1.新生事物就是新出现的事物。(错误) (1)混淆了新旧事物的本质区别。 (2)新生事物是指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事物;旧事物则是指丧失了存在的必然性而日趋灭亡的事物。 (3)区别新旧事物的根本标准:是否符合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和是否有强大的生命力及远大前途。不能把是否是新出现的作为衡量标准。有些事物虽然是新出现的。但本质上却是旧事物,是旧事物以新的形式出现了。 2.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矛盾的特殊性之中。(正确) 理由如下: (1)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矛盾的特殊性是指不同事物的矛盾以及矛盾的每一个侧面都各有其特点。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是共性和个性的关系,不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2)每一事物既包含矛盾的普遍性,又有自己的特殊性,是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矛盾的普遍性是从许多特殊矛盾中抽象出来的共性,它只概括了每一特殊矛盾的一部分、本质,而不是矛盾特殊性的全部。所以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矛盾的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矛盾的特殊性表现出来。 3.偶然性对人们的实践活动只起破坏作用。(错误) (1)这是对偶然性的一种片面性的认识。 (2)偶然性是和必然性相对应的哲学范畴,它是指事物联系和发展中不确定的趋势,产生于事物的非根本矛盾和外部条件。 (3)偶然性背后隐藏着必然性,是必然性的表现形式和补充,受必然性的支配和制约,对事物的发展起促进或阻碍作用。 (4)科学研究的任务就是要抓住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偶然现象所提供的"机遇",揭示其背后的必然规律性。在实践活动中,利用偶然性所提供的有利"机遇",促进事物的发展,避免不利的偶然性因素对事物发展的阻碍和破坏作用。 4.假象是一种错觉。(错误) (1)假象与错觉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不能混淆。 (2)假象是现象的一种,是歪曲地表现本质的现象。假象同真象一样也是本质的表现。是本质的一个规定、一个环节、一个方面。 (3)假象和错觉有本质的区别:假象是客观事物本身的表现,是客观的;错觉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错误认识,是主观的。 (4)假象同错觉又有联系,即假象容易引起人们的错觉。 |
课程名称 | 精讲班 | 冲刺班 | 基础+冲刺 | 报名 | |||||
---|---|---|---|---|---|---|---|---|---|
价格 | 课时 | 价格 | 课时 | 价格 | |||||
专 起 点 |
语文(专升本) | 200元 | 试听 | 40 | 100元 | 试听 | 20 | 200元 | 报名 |
政 治 | 200元 | 试听 | 40 | 100元 | 试听 | 20 | 200元 | 报名 | |
英语(专升本) | 200元 | 试听 | 40 | 100元 | 试听 | 20 | 200元 | 报名 | |
高等数学(一) | 200元 | 试听 | 50 | 100元 | 试听 | 20 | 200元 | 报名 | |
高等数学(二) | 200元 | 试听 | 50 | 100元 | 试听 | 20 | 200元 | 报名 | |
高 起 点 |
语文(高起点) | 200元 | 试听 | 40 | 100元 | 试听 | 20 | 200元 | 报名 |
英语(高起点) | 200元 | 试听 | 29 | 100元 | 试听 | 20 | 200元 | 报名 | |
数学(理) | 200元 | 试听 | 38 | 100元 | 试听 | 20 | 200元 | 报名 | |
数学(文) | 200元 | 试听 | 38 | 100元 | 试听 | 20 | 200元 | 报名 | |
历 史 | 120元 | 试听 | 30 | —— | —— | —— | 报名 | ||
物 理 | 120元 | 试听 | 30 | —— | —— | —— | 报名 | ||
化 理 | 120元 | 试听 | 30 | —— | —— | —— | 报名 | ||
地 理 | 200元 | 试听 | 30 | —— | —— | —— | 报名 |
热门资料下载: |
成考版块列表: |
成考最新热贴: |
【责任编辑:卢雁明 纠错】 |
|
阅读上一篇:成考专升本三章 联系和发展的规律及其核心3 |
|
阅读下一篇:成考专升本三章 联系和发展的规律及其核心1 |
|
【育路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
①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育路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 |
② 本网部分稿件来源于网络,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育路网发布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该及时向育路网书面反馈,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情况证明,育路网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尽快移除被控侵权内容。 |
·2009年成人高考专升本英语真题 |
·2009年成人高考专升本英语真题及答案 |
·2009年专升本英语选择题答案(仅作参考!) |
·2009年成考专升本英语作文范文汇总 |
·2009年成考专升本英语作文范文第八篇 |
·2009年成考专升本英语作文范文第七篇 |
·2009年成人高考专升本政治测试题二 |
·2010年成人高考专升本政治模拟试题汇总 |
·2010年成人高考专升本政治模拟试题四 |
·2010年成人高考专升本政治模拟试题三 |
·2010年成人高考专升本政治模拟试题一 |
·2010年成人高考专升本政治模拟试题二 |
·2010年成人高考专升本大学语文模拟试题 |
·2009年成人高考专升本大学语文真题(1) |
·2009年成人高考专升本大学语文真题及答案 |
·2009年成考专升本大学语文考前重点汇总 |
·2009年成考专升本大学语文考前必看六 |
·2009年成考专升本大学语文考前必看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