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课程  书店 学校  题库 论坛  网校  地方分站: 北京 | 上海 | 郑州 | 天津
 成人高考网
 考试资讯  报考指南  专科起点  高中起点  录取分数  招生简章  成考教材   人大成考   网校课程
   专升本大学语文|英语|高数一|高数二|政治 高升本语文|英语|数学(理)|数学(文)|历史|地理|物理|化学  高校信息  复习指导  经验分享  成考论坛
地区信息

成考专升本三章 联系和发展的规律及其核心3

作者:不明   发布时间:2009-07-22 15:41:22  来源:网络
  • 文章正文
  • 网校课程
  • 资料下载
  • 圈子话题
  • 论坛
三、简答题

  1.简述联系的客观性、普遍性及其意义。

  (1)联系的客观性是指,联系是客观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把握联系的客观性原理,在实际生活和工作中就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如实地反映事物之间的各种联系,反对用主观臆想的联系代替客观的真实的联系。

  (2)联系的普遍性是指:

  ①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同周围的其他事物联系着;

  ②每一事物内部的各个要素都同其他要素联系着;

  ③整个世界是一个万事万物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把握联系的普遍性原理,就要用联系的观点看世界。在了解个别事物时,注意它同其他事物的相互影响;在分析事物的某一要素时,注意它同其他要素的相互制约。不要孤立地看问题(不能就事论事),不能只见部分,不见整体。

  2.系统的主要特征是什么?整体和部分的关系怎样?

  (1)系统是指相互联系的若干要素按一定方式组成的统一整体。

  系统有如下主要特征:

  一是整体性:指系统作为整体具有它的各个要素都不单独具有的性质和功能,这是系统的最本质特性。

  二是结构性:即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的联系是有组织的,遵循一定的顺序和规则,而且趋向优化的特性。

  三是层次性:系统和要素的关系是相对的,任何一个系统可以成为更大系统的要素,作为系统的任何一个要素,相对于它的下一层次来说,又是一个系统。

  四是开放性:系统总是处于一定的环境之中, 并同环境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2)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是:

  第一,整体和部分相互依存。一方面,整体是由部分组成的,离开部分就不存在整体。

  另一方面,部分离不开整体,离开整体的部分就失去其原来的意义。

  第二,整体不是部分的简单相加,而是按一定联系结合在一起的,优化的系统整体大于部分的总和。

  第三,整体和部分相互作用。一方面,整体对部分起支配、决定作用;

  另一方面,各个部分也有其相对独立性,反作用于整体。

  3.简述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和根本分歧。

  (1)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两种对立的发展观。

  它们的对立主要表现在:

  第一,唯物辩证法用普遍联系的观点看世界,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是普遍联系的;形而上学则用孤立的观点看世界,认为世界上的事物都是彼此孤立、互不联系的。

  第二,唯物辩证法用发展变化的观点看世界,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发展的;形而上学则用静止不变的观点看世界,认为世界上的事物在本质上是不变的,如果说有变化,也只是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否认事物的质变和飞跃。

  第三,唯物辩证法用全面的观点看世界,既看到事物的正面也看到事物的反面,既看到事物的过去也看到事物的现在;形而上学则用片面的观点看事物,只看事物的一面而否认另一面。

  第四,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是普遍存在的,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形而上学则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把事物变化的原因归结为外部力量的推动。

  (2)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和斗争焦点在于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4.为什么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

  (1)新事物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而旧事物丧失了存在的必然性,失去了生命力和发展前途,因而必然被新事物所代替。

  (2)新事物优越于旧事物。新事物是在旧事物的基础上产生和成长的,它克服了旧事物中一切消极的因素,吸收了旧事物中的积极因素,并增添了富有生命力的新内容。因而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

  (3)在社会领域中,新事物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要求,因而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它必然战胜旧事物。

  5.简述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1)唯物辩证法是关于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科学理论体系。

  (2)在唯物辩证法的 理论体系中,对立统一规律处于实质和核心的地位,这是因为:

  ① 对立统一规律提示了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事物变化发展的内在动力;

  ② 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于唯物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和把握它们的关键;

  ③ 矛盾分析法即对立统一的分析方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④ 是否承认对立统一规律即矛盾规律,是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斗争的焦点和根本分歧。

  6.简述质、量、度的含义以及把握度的意义。

  (1)质是指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事物的质与事物的存在是直接同一的。属性是质的外在表现。量是指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模、程度、速度以及它的构成成分在空间的排列组合等可以用数量来表示的规定性。量和事物的存在不是直接同一的。

  (量和事物的存在不是直接同一的意思是相同质的事物有不同的量。)

  度是事物保持自己质的数量限度,它体现着质和量的对立统一。

  (2)把握事物的度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只有认识了事物的度,才能准确地把握事物的质。

  第二,只有准确地把握事物的度,才能提出指导实践活动的正确准则,坚持适度原则,防止"过"或"不及".

  7.简述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相互关系。

  (1)矛盾是指事物内部两个方面之间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

  (2)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联系和相互吸引的性质和趋势,包括两个方面的涵义:

  第一,矛盾双方相互依存,因一定条件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

  第二,矛盾双方相互渗透和向对立面转化的趋势。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对立和相互排斥的性质和趋势。

  (3)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既相区别又相联结的关系。

  1、 二者的区别表现在:矛盾的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矛盾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2、 二者的联系是:同一性是包含着斗争性的同一性,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没有同一性也就没有斗争性。

  (4)矛盾是既对立又统一,既具有同一性又具有斗争性。失去其中任何一种属性就不成其为矛盾。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原理,要求我们观察和解决问题,必须在对立中把握同一,在同一中把握对立。

  8.简述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1)事物发展的动力是事物的内部矛盾,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都起着重要作用。

  (2)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

  第一,矛盾双方相互依存,使事物保持相对稳定性,为事物的存在和发展提供必要的前提。

  第二,矛盾双方互相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而得到发展。

  第三,矛盾的同一性规定了事物向着对立面转化的基本趋势。

  (矛盾双方相互转化的含义:一是,地位的转化;二是,作用的转化;三是,性质的转化;)

  (3)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

  第一,在事物量变过程中,斗争推动矛盾双方的力量对比和相互关系发生变化,为质变做准备。

  第二,在事物质变过程中,斗争突破事物存在的限度,促成矛盾的转化,实现事物的质变。

  (4)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都不能孤立地起作用,只有二者结合在一起才能成为事物发展的动力。有条件的、相对的同一性和无条件的、绝对的斗争性相结合,构成一切事物的矛盾运动。

  9.简述唯物辩证法的"两点论"和"重点论"的关系。

  (1)"两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不忽略次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矛盾时,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又不忽略矛盾的次要方面。如果只看到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忽略了次要矛盾和矛盾的次要方面,就会陷入片面性而犯"一点论"的错误。

  (2)"重点论",就是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要着重抓住它的主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矛盾时,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如果不分主次轻重,不抓重点,就会犯"均衡论"的错误。

  (3)"两点论"和"重点论"是相互包含的。"两点"是有重点的两点,"重点"是两点中的重点。唯物辩证法是"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要求看问题、办事情既要全面,又要善于抓住重点。

  10.简述原因和结果的辩证关系及其意义。

  (1)原因是指引起一定现象的现象,结果是指由原因所引起的现象。原因和结果的关系是对立统一关系。

  (2)原因和结果是对立的,在具体的因果联系中,原因和结果不能混淆和颠倒,这是二者区别的确定性。

  (3)原因和结果又是统一的,表现在:

  ①原因和结果相互依存。

  ②原因和结果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同一种现象在一种联系中是原因,在另一种联系中则是结果,反过来也是一样。这是二者区别的不确定性。

  ③原因和结果是相互作用的。原因引起结果,结果反过来作用于原因,引起原因的进一步变化,这就是彼此之间互为因果。

  (4)掌握原因和结果辩证关系的原理具有重要意义。

  ① 只有找出某一事物或现象产生的原因,才能认识其本质和规律,提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② 正确把握因果联系,才能很好地总结经验教训,有利于今后的行动取得成功,避免失败。

  11.简述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辩证关系及其意义。

  (1)必然性是指事物联系和发展中一定要发生的、不可避免的趋势。偶然性是指事物联系和发展中不确定的趋向。必然性和偶然性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2)二者是对立的,它们是事物发展的两种不同趋向,产生的原因以及在事物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同。

  (3)二者是统一的,其表现是:

  第一,必然性总是通过大量的偶然性表现出来,由此为自己开辟道路,没有脱离偶然性和纯粹必然性;

  第二,偶然性是必然性的表现形式和必要补充,偶然性背后隐藏着必然性并受其制约,没有脱离必然性的纯粹偶然性;

  第三,必然性和偶然性可以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

  (4)必然性和偶然性辩证关系的原理,对指导科学研究和社会实践有重大意义。

  12.什么是现实性和可能性?如何把握可能性?

  (1)现实性(或现实)是指一切包含内在根据的、合乎必然性的存在,是事物和现象的种种联系的综合。可能性是指包含在现实事物之中的、预示事物发展前途的种种趋势。可能性是潜在的、尚未实现的东西。

  (2)把握可能性应分清以下四种情况:

  第一,要分清可能性和不可能性;

  第二,要分清现实的可能性和抽象的可能性;

  第三,要分清两种相反的现实可能性—— 好的可能 性和坏的可能性;

  第四,要分清可能性的大小,或然率是对可能性大小的一种科学说明和测定。

  13.简述量变和质变的复杂多样性。

  (1)量变和质变的复杂多样性,首先表现为量变形式的复杂多样性,但高度概括起来,有两种基本形式:即数量的增减与构成事物的成分空间排列次序和结构形式的变化。

  (2)量变和质变的复杂多样性,还表现为质变形式的多样性,但高度概括起来,也有两种基本形式:即爆发式飞跃和非爆发式飞跃。

  (爆发式飞跃是指这种飞跃是通过激烈的外部冲突而发生的质变;)

  (非爆发式飞跃是指事物本身旧质要素的不断死亡和新质要素的不断产生而发生质变。)

  (3)量变和质变的复杂性,还表现为量变和质变的相互渗透,即在总的量变过程中,虽然事物整体的根本性没有发生变化,但发生了阶段性和局部性的部分质变。而在质变、过程中又包含着新质要素的量的扩张。

  14.简述形式和内容的辩证关系及其意义。

  (1)内容是指构成事物的一切要素的总和。形式是指把内容诸要素统一起来的结构或表现内容的方式。内容和形式的关系不仅是对立统一的关系,而且是相互作用的关系。

  (2)内容和形式是对立的统一。内容和形式是现实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二者是对立的,对特定事物来说,内容和形式不能混淆和颠倒。同时,内容和形式又是相互依存的,离开了内容没有形式,离开了形式也没有内容。另外,内容和形式的区别是相对的,在一定条件下二者相互转化。

  (3)内容和形式又是相互作用的。

  第一,内容决定形式。有什么样的内容 就要求有什么样的形式与之相适应;内容发生了 变化,形 式迟早要发生相应的变化。

  第二,形式对内容有重大的反作用。当形式适合于内容时,对内容的发展起积极的促进作用;当形式不适合于内容时,对内容的发展起消极的阻碍作用。

  第三,内容和形式的相互作用构成二者之间的矛盾运动。内容是活跃易变的, 形式是相对稳定的。 形式与内容之间是从基本适合到基本不适合, 再到新的基本适合的矛盾运动过程。

  (4)掌握内容和形式辩证关系的原理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内容决定形式,我们在观察处理问题时,必须特别注意事物的内容,根据内容的需要保持或改变形式。要反对脱离内容片面追求形式的形式主义。

  其次,形式对内容有反作用,我们不能忽视形式,要选择、利用和创造适当的形式,促进内容的发展。要反对否认形式作用的形式虚无主义。

  15.简述现象和本质的辩证关系及其意义。

  (1)本质是指事物的根本性质和内在联系。 现象是指事物的表面特征和外部联系。本质和现象是对立统一关系。

  二者的区别和对立主要表现在:

  ① 现象暴露于事物外部,可以为人们的感官直接感知,本质则深藏于事物内部,只能通过抽象思维才能把握。

  ② 现象是个别的、具体的、多种多样的,而本质则是同类现象中一般的、共同的东西。

  ③ 现象是多变的、易逝的,而本质则是相对稳定的。

  二者的统一主要表现在:

  ① 任何本质都要通过一定的现象表现出来,没有不表现为现象的赤裸裸的本质。

  ② 任何现象都从一定方面表现本质,真相从正面直接地表现本质,假象则从反面歪曲地表现本质。

  (2)掌握本质和现象辩证关系的原理具有重要意义。

  ① 本质和现象的区别和对立表明,认识了事物的现象不等于认识了本质,我们决不能使认识停留在事物的表面现象上,更不能被假象所迷惑,而是要通过科学研究揭示事物的本质。

  ② 本质和现象的统一表明,本质通过现象表现出来,现象从一定方面表现着本质,我们只能通过对现象的分析研究,才能达到对事物本质的认识,决不能脱离现象凭空想象事物的本质。所以我们在认识和实践活动中,必须通过对大量现象的分析研究,去揭示事物的本质。

  16.为什么说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

  (1)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即在矛盾的普遍性原理指导下研究矛盾的特殊性。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具体事物所包含的矛盾及每一矛盾的各方面都有其特点。矛盾的特殊性规定着事物的特殊本质而同其他事物区别开来。

  (2)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之所以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这是因为:

  ①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认识事物矛盾的特殊性是科学的认识事物的基础,是区别事物的前提。

  ② 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认识其事物的特殊本质和规律,才能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唯物主义思想路线。

  ③ 只有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才能找到解决具体矛盾的正确方法。

  四、论述题

  1.试述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原理对我国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和对外开放的重要意义。

  (1)内因就是事物的内部矛盾。外因是一事物与他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即外部矛盾。内因和外因的关系是: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内因和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内因和外因辩证关系的原理,是我国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和对外开放方针的理论基础。

  (2)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首先依靠本国人民,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只有这样才能建立起繁荣昌盛的社会主义强国。

  (3)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对外开放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项基本国策。现代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各国经济技术联系非常密切,在这种情况下,闭关自守只能导致愚昧、落后,不可能实现现代化。

  (4)我国的对外开放是以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为基础的。我们必须从我国的实际出发,积极地借鉴和吸收世界各国一切文明成果,为我所用,增强我国自力更生的能力,加快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步伐。

  2.运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阐明我国坚持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意义。

  (1)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矛盾的特殊性是指每一事物、每一过程的矛盾及其各方面都有特点。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的统一:

  第一,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的。一方面,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另一方面,特殊性中包含着普遍性,特殊性与普遍性相联系而存在。

  第二,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区别的,共性只是包括个性中共同的、本质的东西,个性总有许多自己独有的特点,是共性包括不了的,个性比共性丰富得多。所以二者不能互相代替。

  第三,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统一的原理,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这一基本思想原则的理论基础。我国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普             遍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的理论成果。

  (3)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一方面,我们必须坚持社会主义的根本制度和基本原则;另一方面,我们又必须从中国的国情出发,注意中国的特点。中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大国,又是一个穷国,人口多,底子薄,生产力水平低,即我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各项方针政策,就是把社会主义 基本原则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结果。只有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走自己的路,我们才能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上不断取得胜利。

  3.运用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辩证关系原理,阐明我国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与"两手抓"的重要意义。

  (1)在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有许多矛盾存在,其中有一种居于支配地位、起着决定作用的矛盾,就是主要矛盾;其他处于服从地位的矛盾是次要矛盾。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影响、 相互作用,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在实际工作中应首先抓住和解决主要矛盾,同时又不忽略次要矛盾。

  (2)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为了解决这一主要矛盾,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增强综合国力,为其他各种社会矛盾的顺利解决创造有利条件。

  (3)我们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还要注意解决好其他社会矛盾,坚持一系列"两手抓":一手抓物质文明建设,一手抓精神文明建设; 一手抓改革开放, 一手抓打击犯罪;一手抓经济建设,一手抓民主法制。只有这样,才能推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全面进步。

  4.阐明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原理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意义。

  (1)量变和质变是辩证的统一。

  第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第二,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第三,质变体现和巩固量变的成果,并为新的量变开拓道路。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就是通过量变和质变表现出来的。

  (2)量变和质变辩证关系的原理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① 把我国建设成一个繁荣昌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也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在我们这样一个人口多、底子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大国搞建设,不能急于求成。必须实干苦干,稳步前进,在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等方面进行长期的量的积累。

  ② 而当事物经过量变的准备而面临质的飞跃时,要敢于并善于抓住机遇,推动事物走向新的阶段、跃向新的台阶。急躁冒进,会欲速则不达;过于保守,又会坐失良机,推迟发展进程。

  ③ 只有二者辩证结合起来,才能早日把我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强国。

  5.试述辩证的否定观和形而上学否定观的区别并说明怎样正确对待我国的历史文化遗产和外国文化。

  (1)辩证的否定观认为,否定是通过事物内部矛盾进行的自我否定,而不是外力作用的结果。形而上学否定观认为,否定不是事物的我否定,而是外力强加于事物的。

  (2)辩证的否定观认为,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和联系的环节。

  第一,否定是发展的环节。事物的发展是通过否定实现的。没有新事物对旧事物的否定,就没有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就没有发展。

  第二,否定是联系的环节。新事物是在旧事物中生长起来的,它否定了旧事物中消极的东西,保留了其中积极的因素,辩证的否定又把新旧事物联系起来。形而上学否定观认为,否定是对旧事物的消灭,是发展的中断。

  (3)作为发展环节与联系环节之统一的辩证的否定是扬弃,是既克服又保留。新事物既克服旧事物中消极的东西,又保留旧事物中的积极因素。辩证的否定是包含着肯定的否定,是连续性和非连续性的统一。形而上学否定观认为,否定是绝对的否定,是否定一切,全盘抛弃。

  (4)坚持辩证的否定观,反对形而上学的否定观,具有重要意义。

  ① 对待历史文化遗产,要采取批判地继承的态度,批判和剔除其封建主义的糟粕,吸取其精华,做到"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必须反对全盘否定传统文化的历史虚无主义,同时也要反对全盘肯定传统文化的复古主义。

  ②对待外国文化,要采取有分析、有选择、有批判地借鉴和吸收的态度。在对外开放中,要积极吸收外国文化中的一切优秀成果,又要批判和抵制外国资产阶级腐朽的、没落的东西。必须反对闭关自守、盲目排外的狭隘民族主义,同时也要反对崇洋媚外、全盘西化的错误倾向。

  6.运用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相统一的原理,阐明怎样正确对待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

  (1)由于事物内部的矛盾运动,事物的发展经过两次否定,从肯定到否定,再到否定之否定。

  ① 否定之否定阶段克服了前两个阶段的片面性,保留了前两个阶段的积极因素,并增加了更高级的新内容,因而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

  ② 否定之否定阶段重复肯定阶段的某些特征,仿佛又回到出发点,使事物发展过程呈现出周期性,因而事物的发展道路是曲折的。

  ③ 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这一原理对我们正确认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我们要坚信前途是光明的,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充满必胜的信心。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社会主义必然最后战胜资本主义,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一定会取得成功。要坚定不移地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要被一时的表面现象所迷惑,不要因暂时的挫折而动摇。

  (3)我们要准备走曲折的道路,有克服各种困难的精神准备。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也不是一帆风顺的,会遇到各种困难,遭受各种挫折。我们要充分认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艰巨性和复杂性,要保持清醒的头脑。要反对看不到我们事业的艰巨性和复杂性、缺乏克服困难的精神准备的盲目乐观的倾向,在曲折的斗争中开辟前进的道路。

课程名称 精讲班 冲刺班 基础+冲刺 报名
价格   课时 价格 课时 价格


语文(专升本) 200元 试听 40 100元 试听 20 200元 报名
政 治 200元 试听 40 100元 试听 20 200元 报名
英语(专升本) 200元 试听 40 100元 试听 20 200元 报名
高等数学(一) 200元 试听 50 100元 试听 20 200元 报名
高等数学(二) 200元 试听 50 100元 试听 20 200元 报名


语文(高起点) 200元 试听 40 100元 试听 20 200元 报名
英语(高起点) 200元 试听 29 100元 试听 20 200元 报名
数学(理) 200元 试听 38 100元 试听 20 200元 报名
数学(文) 200元 试听 38 100元 试听 20 200元 报名
历 史 120元 试听 30 —— —— —— 报名
物 理 120元 试听 30 —— —— —— 报名
化 理 120元 试听 30 —— —— —— 报名
地 理 200元 试听 30 —— —— —— 报名
热门资料下载:
成考版块列表:
成考最新热贴:
【责任编辑:卢雁明  纠错
【育路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育路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部分稿件来源于网络,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育路网发布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该及时向育路网书面反馈,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情况证明,育路网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尽快移除被控侵权内容。
成人高考科目辅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