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大的大气科学学院也非比寻常,学院注重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与美国MIT、NCAR、CIMMS、CAPS、NCEP等大学、研究机构或业务中心和日本东京大学、英国Reading大学Leeds 大学、意大利ICTP等建立了友好的联系,开展合作研究或合作培养研究生,已经为我国气象、国防、环保和民航等科研、教学和业务部门培养了一大批高层次专门人才。其中的大气科学基地班(兰州大学与中国气象局联合共建人才培养基地):培养具有坚实的数理、计算机基础,掌握大气科学基础理论和技能的高层次专业人才。独具特色的是国防班通过教学、实习以及科研合作培养出现代化高级复合军事气象参谋,使其具备现代化的军事指挥、协同作战能力和丰富的信息战知识。主要课程有:大气物理学、大气探测学及实习、数学物理方法、动力气象学、天气学原理、天气分析与实验、雷达气象学、卫星气象学、军事气象学、作战指挥学、军官参谋基础、空气污染气象学、战役战术学、军事运筹学、合同战术学、军事气象保障等。毕业生可利用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网络技术、视频技术、数据库技术的最新成果,结合卫星云图、军队气象观测网实时信息地方气象台站发布的有关资料,能够为首长机关和部队在训练、演习、抢险救灾时带来诸多方便。 云南――多民族的大家庭 云南居住着大大小小几十个民族,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分为,具有浓郁的民族特征。云南大学的民族学和社会学的教学、科研有着悠久的历史积淀和深厚的学术传统。其中民族学专业为国家重点学科培养具有民族学、文化人类学和影视人类学专业基础知识,熟悉我国民族理论和政策,了解国内外各民族社会与文化知识,掌握民族学调查方法和影视制作技术,有较强外语能力,能从事民族宗教事务、新闻宣传、文化、文物、对外交往、城乡发展、公共关系、旅游、社区研究与服务等方面的行政和研究工作专门人才。毕业生适合从事党、政机关的民族、宗教、统战、民政、侨务、外事、旅游、文物、博物馆等部门和相关的政策研究机构、事业单位、群众团体和各类公司、企业、外国在华机构以及基金会以及企业的公关、策划、管理和文秘部门工作。另外云南民族大学的民族文化学院是在原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系的基础上建立的,是云南省高等学校中唯一设置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的重要教学科研部门,是全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教学和研究的重要基地,具有鲜明的办学特色,建有院属云南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研究所等研究所,具有教学和科研双重性质。 云南地处亚热带,植被丰富,是各类药材的盛产地。云南大学生态学是国家重点学科,在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中具有较大的社会影响和学术声誉。生态学专业培养拥有宽广的环境科学、生物学基础,在全面学习、掌握生态学有关基础理论、知识和技能的同时,结合和利用复杂生态环境和优势生物资源的特点,强化生态建设和生物资源保护的应用能力与研究能力的训练与培养,并重视培养学生具有扎实的外语和计算机应用的能力。成绩优秀的学生可申请进入国家基础科学人才培养基地和国家生命科学与人才培养基地。云南大学药学院是云南大学与上市公司昆明云大科技产业股份有限公司联合共建的一所以药学基础与应用研究为主、科研教学并重的研究型学院。学院致力于新药的研究开发,并结合云南的动植物资源优势,用现代药物研究手段方法研究开拓传统中草药。 四川――金沙江之滨 蜀地多山,山高水急,蕴藏了大量的水能。水能作为清洁可再生能源,是新世纪理 想的能源之一,长江作为我国第一大河流,其开发利用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三峡工程举世瞩目。四川大学水利水电工程学院始于1944年,"水力学"为国家重点学科,"岩土工程"为重点学科,"水利水电科学与工程"为国家"211"工程重点学科,并在首期验收中评为优秀。"水力学及河流动力学"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设岗学科,与英国、日本、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台湾等国家和地区保持着良好的互访交流关系。水力学及河流动力学学科拥有国家重点实验室、博士后流动站,也是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之一。本学科拥有以高坝大型水利水电工程为主要应用目标的具有鲜明特色的四个研究方向:水工水力学、河流泥沙工程、环境水力学和电站水力学。多数科研成果已应用于三峡、二滩、小湾、溪洛渡等大型工程设计,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南京――六朝古都 知南京者,必知南京的紫金山天文台,紫金山天文台的建成标志着我国现代天文学研究的开始。中国现代天文学的许多分支学科和天文台站大多从这里诞生、组建和拓展。由于她在中国天文事业建立与发展中做出的特殊贡献,被誉为"中国现代天文学的摇篮"。南京大学天文系设有天文学本科专业,每年招生约40名,是国家天文学基础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在这里,迎接您的将是一流的师资(4位院士、17位教授和5位副教授),一流的教学环境(国家级人才培养基地),一流的教学设施(新建成的国内最大最先进的教学天文台、全国唯一的太阳塔望远镜和26200多册图书资料)。系先后与法国、意大利、美国、芬兰、韩国及日本等很多国家以及国内各大天文研究机构建立了学术联系,并进行合作研究。1999年与紫金山天文台、上海天文台、及中国科技大学联合成立“华东天文和天体物理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