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出真知
读了这个故事,在笑叹伯乐之子憨直可爱这余,我不禁沉思:拿着《相马经》找马,找到的是“蛤蟆”而不是“好马”,虽然可笑,但实际生活中“纸上谈兵”而其实无能的人又何尝少见?由此我悟出一个道理:实践出真知。
自古而今,“纸上谈兵”而惨遭失败者有之,夸夸其谈而不做实事者有之,“一叶障目,不见泰山者”有之,诸如此类者,其失败的命运注定是不可避免的。“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说的正是这个道理。
再看相马名家伯乐,伯乐之所以成为“伯乐”,是因其相马无数,对马的认识深入毫厘。而伯乐之子虽出自相马名家,却因从未见过马而错把“蛤蟆”当马,虽有《相马经》在手,而滑天下之大谬,不得相马之道,其可驾之马也就唯“蛤蟆”而已。
实践出真知。放眼古往今来,人类的文明成就无一不来自实践、实践、再实践。毛泽东之所以战无不胜,正因为其丰富的初中经验;居里夫人之所以发现镭,是因为其不知疲倦,锲而不舍的反复实验;爱迪生只所以给全人类带来光明,是因为其千百次的实践、实践、再实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正说明真知的来源只能是实践。
实践出真知,中国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功再次印证了这一道理。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之路之所以如此坎坷,正因为前期照搬苏联模式造成了巨大的损失;改革开放只所以成功,正是得益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正确理论指导下的改革实践。历史和事实一次次证明,中国“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决策让沉睡的雄狮终于清醒,中国的经济腾飞必将指日可待。
实践出真知,这是中国腾飞的唯一出路,也是我们人生的最高准则,它正如一件熠熠生辉的法宝,有了它,我们一定可以征服世界上任何一座高峰!
刘奉梅(28)
活学活用,探索真知
伯乐之子照《相马经》寻马,结果依据标准找到一只蛤蟆。实为可笑,但可笑之后,我们不仅得出这样的道理——生搬硬套,缪误难无,活学活用,不能求得真知。
古人云“学习要举一反三”,尽信书不如无书“,这充分说明了活学活用的道理。记得北大的多位教授都讲过,”我们北大要培养敢于质疑一切的人“,蔡元培校长也以兼容并存的办学思想培养了众多的学者和政治活动家。显然,在知识的领域,我们只有在掌握和理解现有理论的前提下,敢于质疑,才能有发展创造。
活学活用还意味着对求知都认真思考的提倡。这种思考是学习知识的前提,正如伯乐之子寻马是拿着《相马经》前去的,生活当中,我们运用知识也好,还是实践也好,不能照本宣科。所以,我们要记忆,而思考和理解又是记忆的基础。所以,活学活用是建立在思考和记忆的基础之上的。
活学活用是实践与理论完美结合的体验。我们的总设计师邓小平说过,“我唯一的态度是不争论,实践是衡量真理的唯一标准”。一切的道理都要让实践来证明。任何理论如果在初中中不起作用的话,那就要被修改。原有理论讲“社会主义是计划经济,社会主义是共同富裕”。而实践证明,单纯的计划经济不能带来活跃的经济,不能实现共同富裕;所以,邓小平驾驭了这种理论,他发展为“计划经济是手段,市场经济也是社会主义的经济手段,因为都为共同富裕服务”。实践证明,这是正确的。同样苏联的解体不就是理论与实践的背离的教训吗?
日常学习中,我们每一个善于思考的人都曾有过发现老师错误和书本错误的经历,这种经历会促使自己提高,也会给老师和编者带来改进。同样,我们将既学知识运用时,也带来“马成蛤蟆”“事与愿违”的结果,只要我们勇于改正,同样可以获取真正的“千里马”。
真理青睐热爱思考,勇于质疑的人。我们每一个有志求索的人都会渴望真知和成功。所以,我们掌握“活学活用”的法宝吧,这是“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的有效方法。
特别声明:①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原创"的,转载必须注明"稿件来源:育路网",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部分稿件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沟通解决。
评论0
“无需登录,可直接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