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复习提示:本章主要论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理论。深入掌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思路,重点把握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等内容。
第一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
把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中国未来发展的重要任务,其现实依据在于:第一,这是我们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必然要求;第二,这是我们把握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有力应对来自国际环境的各种挑战和风险的必然要求;第三,这是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含义
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民主法治,就是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充分发扬,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切实落实,各方面积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
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
诚信友爱,就是全社会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
充满活力,就是能够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
安定有序,就是社会组织机制健全,社会管理完善,社会秩序良好,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保持安定团结。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
上述六个方面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这六个方面既包括社会关系的和谐,也包括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体现了民主与法治的统一、公平与效率的统一、活力与秩序的统一、科学与人文的统一、人与自然的统一。
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其理论意义主要有:第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第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第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共产党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党执政理念的升华。其实践意义主要有:第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四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及时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部署,有利于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第二,使社会更加和谐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切实做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各项工作,有利于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切实维护和促进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第三.促进社会和谐是中国比较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有利于进一步解决好人民群众比较关心、比较直接、比较现实的利益问题,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比较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第四,社会和谐是应对外部挑战的重要条件,保持国内安定和谐的社会政治局面,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和抗风险能力,更好的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
特别声明:①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原创"的,转载必须注明"稿件来源:育路网",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部分稿件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沟通解决。
25人觉得有用
01
2011.05
2011同等学力申硕:3月网报 5月29日考试 2011年同等学力申硕考试各省报名时间汇总 2011年同......
25
2011.04
第三节 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 一、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精神文明建设包括思想......
25
2011.04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
25
2011.04
第二节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 ......
25
2011.04
复习提示:本章主要讲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任务和基本方针,重点掌握建设社会主义核心......
25
2011.04
第三节 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民主政治 一、深化政治体制改革,扩大社会主义民主 政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