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社会保障的含义、内容和作用
(1)社会保障的含义。社会保障是指国家和社会通过立法对国民收入进行分配和再分配,对社会成员特别是生活有特殊困难的人们的基本生活权利给予保障的一种社会安全制度。
(2)社会保障的内容。社会保障是一个庞大的体系,主要由社会救济、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优抚和社会救助等方面组成。
(3)社会保障的作用。社会保障对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第一,维护和提高劳动者的素质,使劳动者解除后顾之阮,并为劳动者及其子女接受教育和职业培训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不断提高劳动技能和科学文化水平。第二,调节社会经济关系。通过向社会筹集保障基金,分配给维持基本生活有困难的人们,在一定程度上缩小了贫富差别,调整了经济关系。第三,维护社会安定。社会成员通过社会保障体系获得基本生活保障,消除了这方面可能产生的不安定因素。第四,当前,改革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是促进经济体制改革,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
2、建立和健全社会保障制度的必要性
(1)适应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需要。我国原有的社会保障体制,只有国有和部分集体企业的职工和国家机关、事业单位职工才能享受社会保险,给其他方面广大劳动者造成了不良影响,也不利于其他所有制经济的发展,所以,必须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建立一种新型的、各种所有制成员都能合理、平等享受的社会保障体系。
(2)转换企业经营机制、搞活企业的需要。变“企业保障”为真正意义的“社会保障”,健全企业职工失业保险制度,减轻国有企业负担,有利于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充分发挥企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平等参与市场竞争。
(3)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改革原有的劳动保险制度,建立劳动力流动机制;调节经济利益关系,建立失业保险、再就业工程、城镇比较低生活费和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等,有利于缩小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缓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稳定。
(4)减轻国家和企业负担,适应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需要。我国原有社会保障资金都由国家和企业负担,个人不缴纳任何社会保险费用,这同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低、人口多、底子薄的国情不相适应。必须改革原有社会保障筹资办法,实行社会保障由国家、企业、个人三方面合理负担,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制度。
(5)发展农村经济,维护农民利益的需要。建立以养老保险为主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有利于减轻计划生育的阻力,有利于调节国家和农民的关系、缩小城乡差别、巩固工农联盟。
3、建立和健全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要求和目标
改革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应从我国人口多、底子薄、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低的国情出发,兼顾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利益,兼顾目前和长远利益,要进一步扩大社会保障的实际范围,建立国家、企业(集体‘)和个人三方面共同筹资的社会保险基金,实行多层次的社会保障制度,加快社会主义保障立法,推动社会保障事业逐步走向规范化、法制化和现代化,提高社会保障的社会化程度。我国社会保障的目标,目前只能是保障基本生活的需要。
(十)国有企业改革的必要性
1、企业经营机制的含义
企业经营机制是指企业接触到外部信息后如市场信号、国家计划、宏观经济政策引导、自主地协调自身行为,推动企业运行的内在条件和功能,包括自我激励或动力机制,自我创新机制,自我积累机制和自我约束机制以及运行机制等。企业经营机制是决定企业活力的主要基础条件,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基础工作。
国有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搞好国有企业改革,转换国有企业机制,增强国有企业活力,特别是增强国有大中型企业的活力,对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增强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和发挥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实质是要使国有企业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从原来的政府机构附属物变为企业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
建立现代化企业制度是发展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现代企业制度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础,是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而国有企业改革是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
2、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和主要途径
党的十五大系统总结了多年来国有企业的改革实践,进一步阐明了加快推进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思想和基本方针,规定了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和主要途径:
第一、把国有企业改革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以建立现代制度为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切实转换经营机制。要按照“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要求,对国有大中型企业实行规范的公司制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使企业真正成为适应市场的法人实体和竞争主体。第二,实行分类指导,从搞好整个国有经济出发,“抓大放小”,对国有企业实施战略性改组。“抓大”,是重点抓好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大型骨干企业,实行规范的公司制改革,并采取有力的政策和措施扶优扶强,提高企业的素质和竞争力。在“抓大”中,组建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和跨国经营的大企业集团,应以资本为纽带,通过市场促进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增强企业的国际竞争能力。发展企业集团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支持强强联合,实现优势互补,防止简单拼凑和盲目扩大规模。“放小”是要放开放活一般国有小企业,有改组、联合、兼并、租赁、承包经营和股份合作制、出售等多种实现形式。“抓大”不是收权,而是要进一步落实企业自主权,切实转换企业经营机制:“放小”不是撒手不管,一放了之。不论大企业还是小企业都要推进改革步伐。国有企业的改制工作要严格按照国家的有关规定,加强监督检查,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第三,按照“三个有利于”的标准,探索和发展公有制的多种实现形式。第四,把改革同改组、改造加强管理结合起来。要在深化体制改革和企业改组的同时,推进企业技术进步,鼓励、引导企业和社会的资金投向技术改造,形成面向市场的新产品开发和技术创新机制。要加强科学管理,探索符合市场经济规律和我国国情的企业领导体制和组织管理制度,建立决策、执行和监督体系,形成有效的激励和制约机制。要建设好企业领导班子,发挥企业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坚持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并且加强企业职工代表大会和发挥工会组织的作用。第五,鼓励兼并、规范破产、下岗分流、减员增效和实施再就业工程,形成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第六,推进以建立社会保障制度为重点的配套改革。建立有效的国有资产管理、监督和营运机制,运用行政、法律等手段对国有资产进行规范管理,保证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防止国有资产流失。深化企业劳动、人事、分配等各项制度改革,建立企业激励机制、约束机制。健全企业法人治理结构,特别要建立和完善对国有企业的监管机制,充分发挥监事会的作用,维护国有资产所有者权益。
3、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
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是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
产权清晰是指产权关系明晰,即企业的财产所有权和企业法人财产权都有明确的界定。企业中国有资产的所有权属于国家,企业拥有包括国家在内的出资者投资形成的全部资产的法人财产权,成为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责任的法人实体。明晰产权的目的,是要解决企业中国有资产无人负责的问题,同时为塑造市场主体奠定权利基础。
权责明确是指所有者(出资者)同企业经营者有各自明确的权利和责任。企业以其全部法人财产,依法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对出资者承担财产增值的责任。包括国家在内的投资者,按投资企业的资本额享有所有者权益,即资产受益、重大决策和选择管理者的权利。企业不能不受所有者约束,损害所有者权益。企业破产时,出资者只以投入企业的资本额对企业的债务承担有限责任。
政企分开是指政企职责分开,即首先要把政府作为国有资产所有者职能同作为社会经济管理者职能分开。其次,政府所有者中,要把国有资产的行政管理职能同经营职能分开,政府部门主要行使社会经济管理职能和国有资产监督管理职能,不直接干预企业经营。企业按照市场需要组织生产经营,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为目的。
管理科学是指通过建立规范的企业领导体制和组织管理制度,使企业内部的权力机构、决策机构、执行机构和监督机构之间相互独立、相互制约,形成激励机制以及约束机制相结合的经营机制和严格的科学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和管理方法,使所有者、经营者和职工的积极性得以发挥,行为受到约束,、利益得到保证。
现代企业制度上述四个方面的基本特征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不能只强调其中的一方面而忽视其他方面,更不能把它们割裂开来、对立起来。
(十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涵和特征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在国家宏观调控下使市场机制在社会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的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使经济活动遵循价值规律的要求,适应供求关系的变化;通过价格杠杆和竞争机制的功能,把资源配置到效益较好的环节中去并给企业以压力和动力,实现优胜劣汰;运用市场对各种经济信号比较灵敏的优点,促进生产和需求的及时协调;针对市场自身的弱点和消极方面,国家对市场进行有效的宏观调控。
市场经济作为资源配置基础性方式和主要手段,社会主义社会的市场经济同其他社会的市场经济有共同的特征。它们的共同特征主要是:(1)一切经济活动都直接或间接地处于市场关系之中,市场机制是推动生产要素流动和促进资源优化配置的基本运行机制。(2)企业是市场的主体‘,是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3)政府部门不直接干预企业生产和经营活动;(4)所有生产和经营活动都按照一套法规体系来运行等。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因而,它具有自己的特征。这主要是:(1)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长期共同发展,国有企业通过平等竞争发挥主导作用;(2)在分配制度上,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效率优先,兼顾公平;(3)在宏观调控上,把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结合起来,更好地发挥计划与市场两种手段的长处。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现由传统计划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需要认真抓好以下五个重要环节:(1)必须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方针,进一步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2)建立全国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实现城乡市场紧密结合,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相互衔接,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3)转变政府管理经济的职能,建立以间接手段为主的完善的宏观调控体系,保证国民经济的健康运行:(4)建立以按劳分配为主体,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收入分配制度,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走共同富裕的道路;(5)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制度,为城乡居民提供同我国国情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这些主要环节是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有机整体,构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还必须围绕这些主要环节,建立相应的法律体系,采取切实措施,积极而有步骤地全面推进改革,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
特别声明:①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原创"的,转载必须注明"稿件来源:育路网",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部分稿件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沟通解决。
25人觉得有用
26
2009.05
(一)邓小平理论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坚持和发展、创新。
邓小平理论是马克......
26
2009.05
2002年考研政治理论"三个代表"问答集锦2002年考研政治理论"三个代表"问答集锦(一) 2002年考研政治理论......
26
2009.05
十、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为什么要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紧密结合起来?
对我国公民进行社会主......
26
2009.05
四、如何理解工人阶级是我国先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基本力量?
《“七一”讲话》明确提出:“......
26
2009.05
一、怎样理解“三个代表”在发展马克思主义党的学说中的重要地位?
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问......
30
2009.04
一、下列每题的选项中,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请在答题卡上将所选项的字母涂黑。(每小题1分,共15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