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动力。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1、改革是解决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根本途径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发展变化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任何兰种社会制度的发展变化,都受这一规律的支配。社会主义社会也不例外。它要求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必须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变化,上层建筑必须随着经济基础的变化而调整。早在一百多年前,恩格斯就指出,所谓社会主义社会,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当和其他社会制度一样,把它看成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
因此,社会主义改革是社会主义基本矛盾运动的客观要求,是解决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的根本途径。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有个发展过程,它也是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的作用下,通过改革实现从不完善到完善,从不成熟到比较成熟的发展,从而不断为解放生产力开辟道路。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说,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比较基本的推动力。
2、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
任何革命都是扫除生产力发展的障碍。说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既是相对我们党领导的第一次革命,也是从改革对中国发展变化影响的深刻性而言的。改革不是原有经济体制的细枝末节的修补,而是经济体制的根本性变革。这种变革虽然与以往阶级社会变革根本制度的政治革命不同,但是从解放生产力、扫除发展生产力的障碍这个意义上来说,从政策的重新选择、体制的重新构建这个转变的深刻性和广泛性来说,从由此而引起的社会生活和人们观念变化的深刻性和广泛性来说,改革是一场新的革命。所以,邓小平说,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将把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社会主义中国,变成一个富强民主文明的现代化的社会主义中国。
3、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社会主义改革不是根本改变社会主义制度,而是在坚持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基本制度的前提下,自觉调整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那些不适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实现现代化要求的体制和环节,以发挥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因此,我们的改革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改革当然会深刻地触动不同社会集团的利益,以至由于利益调整带来的损益不同而引起的利益矛盾。但这种利益矛盾是在根本利益一致的前提下的利益矛盾,不需要通过激烈的阶级斗争来解决,可通过统筹兼顾和逐步建立合理的利益关系,保证各社会集团的利益得到协调发展。
4、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为支持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保证经济和社会的顺利发展,必须牢牢把握“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发展保持稳定”的大局,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三者的关系。
(1)发展是硬道理。中国解决所有问题,如增强综合国力,改善人民生活,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顶住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压力,跻身于世界现代化国家之林,关键都要靠自己的发展。经济建设是一切工作的中心,发展是改革的目的。
(2)改革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是为了进一步解决和发展生产力。它的决定性作用不仅在于解决当前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还为下个世纪我国经济持续发展和国家长期稳定打下坚实基础。
(3)发展和改革是稳定的基础,而稳定是发展和改革的前提。改革和发展必须要有稳定的政治和社会环境。
江泽民在中共十五大报告中指出: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同稳定的关系,保持稳定的政治环境和社会秩序,具有极端重要的意义。没有稳定,什么事也干不成。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和人民民主专政,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排除一切破坏稳定的因素,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警惕国际国内敌对势力的渗透、颠覆和分裂活动。必须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在社会政治稳定中推进改革、发展,在改革、发展中实现社会政治稳定。
(四)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的意义和方向
1、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经济结构调整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基本因素之一。在经济结构调整中,通过技术进步、产业转移、体制和组织创新,一方面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另一方面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从而进一步推动经济发展。我国经过20多年的高速增长,已经进入必须通过结构调整才能促进经济发发展为目标,积极主动、全方位地对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坚持在发展中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在经济结构调整中保持快速发展。我国经济结构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产业结构不合理,地区发展不协调。“十五”计划期间,要着力调整产业结构、地区结构和城乡结构,特别是要把产业结构调整作为关键。
2、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对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作用和意义。
产业结构按照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顺序,可以划分三大产业:第一产业是广义的农业,包括种植业、林业、畜牧业和渔业;第二产业是各类工业和建筑业,随着工业化的进程,第二产业迅速发展,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超过了农业;第三产业是除第一、二产业以外的其他各业,主要包括流通部门、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部门、为了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和人民素质服务的部门和为社会公共需要服务的部门。随着经济现代化的进行,第三产业迅猛发展,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逐步上升,比较后超过第一、二产业成为比较大的产业。随着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必然不断优化升级,逐步形成同社会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的一、二、三产业的合理结构,这是各国经济发展的普遍趋势,我国也不例外。
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有利于实现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的平衡,有利于在物质上保证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的实现,从而保持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3、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的方向
目前,我国产业结构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农业基础薄弱,工业素质不高,第三产业滞后,第一、二、三产业之间的关系还不协调。根据我国经济的现实情况和产业结构发展变化的客观规律,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的方向,或者说应遵循的方针是:大力发展第一产业,全面提高农业的质量,稳步增加农业产量;调整和提高第二产业,继续加强能源、交通等基础设施和基础工业;积极发展第三产业。
(五)调整和优化工业结构;振兴支柱产业,发展高科技产业
1、优化工业结构是新世纪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我国工业发展面临的主要矛盾是结构不合理。表现在:
(1)规模不经济,产业集中度低。如我国现有汽车厂120多家,年产量只相当于国外一个中等汽车厂。
(2)工艺技术、装备落后,资源利用率低。我国每万元国民生产总值的能耗比发达国家高4倍多,工业排放的污染物超过10倍以上。
(3)产需矛盾突出,低水平生产能力过剩与高附加值产品短缺并存。
(4)区域结构趋同,重复建设严重。
2、优化工业结构的方向和主要内容
“十五”计划指明;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技术进步为支撑,突出重点,有进有退,努力提高我国工业的整体素质和国际竞争力。
优化工业结构包括五个方面;加快工业改组改造了发展高技术产业;优化企业组织结构:推进老工业基地结构调整;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
3、加快基础工业和基础设施建设
为实现“十五”期间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必须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在改善布局和结构上下功夫。
基础设施的不断改进和完善,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提高的主要基础,也是其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经济发展的有序性决定了基础工业必须要优先和超前发展,只有这样,才能为国民经济其他部门的快速发展创造必备的基本条件,也只有这样,才能为确保我国经济增长速度,实现:“十五”期间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目标提供保障。
我国政府一直把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中的重点,不断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基础设施不断加强,城乡面貌大为改观。但我国基础设施建设中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十五”期间,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要加强规划,继续优化结构,调整布局,提高工程质量,拓宽投资渠道,注重投资效益,把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到一个新水平。为此,必须加快发展水利、交通、通信、能源、重要原材料等基础设施和基础工业,基础设施和基础工业建设要与国民经济发展相适应。这是当前加快经济发展,增强经济发展后劲的重要条件。
4、调整工业结构要大力振兴支柱产业
振兴机械、电子、石油化工、汽车工业、建筑业和建材工业等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发展支柱产业,要提高技术起点,在引进先进技术的同时,增强自主开发和创新能力,形成经济规模,注重经济效益。
5、发展高科技产业
(1)发展高科技产业的重要性
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以形成我国工业发展新的增长点。
高新技术是新形势下国际竞争的核心和经济发展的制高点,它决定着我国将来的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和产业竞争力。
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我国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质量与状况。
(2)发展高科技产业的方针
“十五”计划指出:抓住世界科技革命迅猛发展的机遇,有重点地发展高技术产业,实现局部领域的突破和跨越式发展,逐步形成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群体优势。
(3)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重点
电子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航空航天技术、海洋生物技术与新型环保技术的研究开发和产业化。
(4)、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主要措施
建设一批重大高新技术工程。
促进高新技术的产业化。
支持各行各业发展高技术产品。
完善风险投资机制,建立创业板股票市场。
鼓励发展多种私有制的创新型中小企业。
特别声明:①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原创"的,转载必须注明"稿件来源:育路网",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部分稿件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沟通解决。
25人觉得有用
26
2009.05
2002年考研政治理论"三个代表"问答集锦2002年考研政治理论"三个代表"问答集锦(一) 2002年考研政治理论......
26
2009.05
十、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为什么要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紧密结合起来?
对我国公民进行社会主......
26
2009.05
四、如何理解工人阶级是我国先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基本力量?
《“七一”讲话》明确提出:“......
26
2009.05
一、怎样理解“三个代表”在发展马克思主义党的学说中的重要地位?
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问......
30
2009.04
一、下列每题的选项中,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请在答题卡上将所选项的字母涂黑。(每小题1分,共15分......
22
2009.04
人类生活的现实世界是()。
A.人化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统一体
B.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统一体
C.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