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视高考补习班(4)
好大一个“补” 符德新
补习班,顾名思义,是让那些学业不及格的学生或没机会接受正规教育的成人,通过在班里的补充学习,来达到及格水平。比如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文化补习班,比如某门考试不及格的学生补习一段再补考,比如小学生、中学生想在课外多学一门才艺上个特长班……总之“补”这个词,让人联想到在衣服的破洞上打一个补丁,虽说可以蔽体了,终究比不了新衣裳。
十年浩劫过后,百废待兴,社会上各种补习班渐如雨后春笋,那些错过了学习机会又心有不甘的人们,下班之后骑着自行车,穿大街钻小巷,坐进教室里如饥似渴地吮吸知识的营养。笔者就曾上过若干个补习班,英语、经贸、绘画……结业证书拿了一摞。但不管上哪个班,办班的人和报名的人都知道,补习班跟正规学历没法比,它不过就是“补一补”罢了,聊胜于无呗。
然而近些年,“补习班”的身份变得扑朔迷离。围绕着高考补习班,种种匪夷所思的怪现象发生了:
没考上大学复读,考上大学也复读。
高分考生补习成风,目标直指清华北大。甚至有“800人上线,400人复读,应届生几乎都不走”的现象。一些重点中学的高考补习班容量上千人,已经超过了应届高三的人数;
为了创自己的“品牌”,争抢好生源,各补习班竞争激烈,花样翻新:高分复读费用全免,管吃管住,有的学校甚至倒过来给高分学生发“工资”;
学校为补习班排出最强的师资,正规高中的师资反倒被弱化……
一句话,补习班的地位越来越高,作用越来越大——“补丁”盖住了“衣裳”。
补习班的异化,大量的高分复读现象,不能不说是应试教育走向极致的反应,是高中教育的一个怪胎。“片面追求升学率”不仅还在追,而且追得更上“层次”:从追求升学到升一类大学,到一类中的重点,再到重点中的清华北大——数百万人拼着命向金字塔最高的塔尖攀登。
时至今日,重点中学办高考补习班的弊端已经显而易见。不论对国家还是对个人,补习班每年造成的教育资源浪费惊人,宝贵的高中优质资源被挤占,正常的高中教育秩序乃至高校招生秩序被搅乱,并年复一年恶性循环。正如专家所言,补习班市场的繁荣是以降低高中教育质量为代价的,是高中教育一种畸形而无序的发展。
该是痛下决心的时候了。山西等地取消和规范高考补习班的经验,值得各地参考和借鉴。
让补习班回到补习班的应有位置上,让“补”还原为“补”。
(责任编辑:王晓冬)
特别说明:由于各省份高考政策等信息的不断调整与变化,育路高考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考生及家长参考,敬请考生及家长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