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高考复习攻略:历史各类题型答题模式(2)

2012-09-28 13:06:49 来源:考试吧

  3.属性排除法  即通过分析其阶级属性来排除选项,确定答案。每一个阶级都有自己的阶级属性和局限性,他们采取或推行的措施总是为本阶级利益服务的,基于此,通过分析排除,有些题目就会迎刃而解。

  例如:唐太宗说:“以天下之产,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事稳健,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材料表明他主张

  A、发挥宰相等大臣的议政权     B、君权与相权相互制衡

  C、中央权力重心应当下移      D、君主不应实行专制统治

  唐太宗是一位封建帝王,属于统治阶级的范畴,其采取的一切措施最终肯定是为了维护统治阶级利益和自身的绝对权威的,在封建社会里,皇权至高无上,因此,不难判断:B、C、D三项绝对不可能是封建帝王唐太宗的主张。正确答案应是A项。

  又如:罗斯福曾打比喻说:“1933年夏天,有位头戴丝绸帽子的老绅士在防波堤边上失足落水。一位朋友跑下防波堤,跳进水里,把他救上来,但丝绸帽子被浪冲走了。老绅士苏醒过来后,千恩万谢,夸奖他的朋友救了他的命。但是三年后的今天,老绅士却因丢了帽子而斥责他的朋友。”对这段话的准确理解是

  A.新政遭到资产阶级的激烈反对  B.新政损害了资产阶级民主制度C.新政牺牲了资产阶级的部分利益  D.新政加剧了美国社会的矛盾

  罗斯福作为美国资产阶级的代表,其实施新政的目的是在维护资产阶级民主制度的前提下通过加强对经济的干预来缓和美国的社会矛盾,因此首先我们就否定了B、D两项,而从材料中我们可以得知在新政初期“老绅士”(资产阶级)对“朋友”(新政)是“千恩万谢”的,只是危机过后才“斥责他的朋友”,故又否定掉A项,因而本题的正确答案只能是C项。

  再如2009年全国卷2第18题:1835年,印度总督本丁克决定:“英国政府的伟大目标应该是在印度本地人中间提倡欧洲文艺和科学,所拨了的一切教育经费最好完全用在英语教育上。”这表明英国当局力图

  A.将英语教育融入印度本土教育    B.以行政手段促进印度基督教化

  C.在印度大力推选西方文化      D.推动英国文化与印度文化结合

  本丁克作为英国驻印度总督,其实施某一政策的目的是为了维护英国的殖民利益(具体讲那就是其推行英语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其民族同化政策)就不难判断正确答案为C。

  4.分析排除法  就是通过反复阅读分析所给选项确定出正确答案,这主要是针对有些题目的选项本身表述就有问题,题意明显有错误,通过阅读分析可以直接排除。

  例如:20世纪,国际社会为维持和平进行了不懈努力,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国际联盟制裁了日本对中国东北三省的侵略行经

  B、联合国安理会有权采取行动维持国际和平与安全

  C、《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是美苏两国妥协的产物

  D、冷战结束后,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维护了欧洲和平

  国际联盟由英法操纵,没有制裁日本的侵略行经,而是纵容,因此A项错误,《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是联合国第50届大会讨论通过并于1996年生效而不是美苏妥协的产物,因此C项错误,北约的建立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欧洲乃至世界局势的动荡与不安,故D项错误,因此本题正确答案为B。

  又如:明史专家吴晗在《朱元璋》中这样描述:“在宋以前有 三公论道的说法……到宋朝便不然了。从太祖以后,大臣上朝在皇帝面前无坐处,一坐群站……在明代,不但不许坐,站着都不行,得跪着说话了。”君臣关系从坐而站而跪,说明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演变的重要特点是

  A.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日益加强   B.内阁制度日渐成熟

  C.中央的权力日益向帝王集中   D.丞相权力被六部分割

  本题看似很难,其实不然,此题的时限是中国古代,B、D两项均发生于明朝,故首先否定,材料的核心是君臣议政时的关系,而A项表述的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不合题意,故本题的正确答案只能是C。

 

  (责任编辑:韩志霞)

 2/2   首页 上一页 1 2

分享“2013高考复习攻略:历史各类题型答题模式”到:

58.4K
关注高考招生官微
获取更多招生信息
高校招生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