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招生难逃应试命运 被教育产业链强行绑架(3)
自主招生是教授临场发问却被强行绑架到产业链上
“自主招生之所以引起这么大的反弹,是因为它触及了长期应试教育形成的一个庞大产业。”复旦大学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老师说。
复旦大学历史系的韩癉教授也参加了这次面试。他直言,应试教育现在在社会上已经成为一种产业链,已经被利益绑架了,所以很难去动它。“你看复旦一有这种自主招生,马上就有应对复旦的书出来。一种非常强大的力量要把它扭到产业链上,扭到应试教育上面。所以复旦这几年所做的最大贡献,就是在这个钢铁堡垒上砸了一道缝,而这还仅仅是一道缝,我们还没有把它变成窗口,甚至一道门。”
记者询问的几名参加复旦自主选拔的考生大多表示,自己的学校组织过或多或少的自主招生培训或讲座。
而从考生的考后反馈来看,大部分面试考题无法准备。“感觉天马行空,根本无法准备,什么话题都能用来出题。”参加上海交大面试的一位江苏考生说。经历了复旦大学面试的考生也反映,面试的提问涉及面很广,大多是追问式提问,氛围比较轻松,面试老师和考生之间的互动性较强。两所高校的面试考官都透露,面试一般不涉及学科知识类问题。复旦大学的一位面试官告诉记者,如果学生盲目套题,或有意迎合,三句话就能看出来。
据悉,复旦大学参加面试的考官每年都会进行30%~40%的更新,连续几年参加面试的考官,每年出题不能重复。而上海交大也明确要求面试考官,这几天的面试题目都不能相同,“学校没有面试题库,完全由专家临场发问”。
实际上,自从2006年进行自主选拔录取改革试验以来,两所高校可谓用心良苦。
复旦大学招生办主任丁光宏介绍,此次接受复旦大学邀请的210位面试专家全部是有6年以上复旦资历的正教授,根据面试经验交叉、学科(属性)分散的原则,把其中200位专家随机组成40个专家组,每组5名专家。在此基础上,对每个组分别设置面试分工,确定考查重点,以期更全面更完整地评价被试考生。参加面试的考生也被随机分成5人一组,分别接受对应的5位专家“一对一”面试,每人15分钟,共约75分钟。
上海交大招生办主任陶正苏介绍,上海交大今年自主招生面试采用“3+3”模式,每位考生分别接受A、B两组各3位专家的面试,面试时间每场都是20分钟,总共40分钟。在面试环节,每位面试老师还持有一份五校联考考生成绩报告单。报告单上详细列明考试成绩,分项分数,以及考分位于所在省份全体考生的百分比。考生选做的“专业性向测验”也一并提供给专家组,以便专家组进行综合考查。
丁光宏还向记者出示了一份参与面试教授的“培训守则”,要求教授要在面试过程中努力克服几种可能出现的偏见,比如“第一印象”、“趋中效应”、“刻板印象”、“以貌取人”等等,“我们希望通过自主选拔,找到最适合复旦的学生,而不是文化课的考试高分学生。”
(责任编辑:卢雁明)
特别说明:由于各省份高考政策等信息的不断调整与变化,育路高考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考生及家长参考,敬请考生及家长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