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思想概论(讲义)
2003-10-22 10:03:04 来源:成考在线
毛泽东思想概论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
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经验总给,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她揭示了近代中国社会性质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所以近代中国革命性质是反
帝反封建的民主主义革命。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不能领导革命成功,必须
把旧民主主义革命转变为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也就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
民大众的反帝封建的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是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
领导。革命道路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革命目标是建立人民民主专政的国
家政权,所以夺取政权后经历了社会主义改造时期,从1956年我国进入了社会主
义初级阶段
中国革命时期的划分
一、旧民主主义革命 1840——1919、4
资产阶级领导的反帝反封建革命
二、中国共产党创立 1919、5——1923、5
1921、7中国共产党诞生
三、大革命时期(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1923、6——1927、7
打倒北洋军伐为目标的反帝反封建革命战争
四、土地革命战争(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 1927、8——1937、7
反对国民党统治的国内革命战争
五、抗日战争 1937、7——1945、8
抗击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民族解放战争
六、解放战争 1945、8——1949、9
推翻国民党反动政权,解放全中国
七、社会主义改造(过渡时期)1956年完成
没收官僚资本, 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建
立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第一章毛泽东思想: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一、 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1 毛泽东思想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
毛泽东思想产生的现实需要:近代中国社会矛盾和革命运动的发展
毛泽东思想产生的物质条件:生产力的增长和工人运动的发展
毛泽东思想产生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
毛泽东思想产生的重要文化来源: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
毛泽东思想产生的实践基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实践
毛泽东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俄国十月革命
2 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发展过程 p116——118
萌芽于党的创立和大革命时期 理论标志是《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
《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形成于土地革命战争前中期(20年代后期到30年代初期)
理论标志:《星星之火可以火燎原》确立了“要以农村为中心的”观点
《反对本本主义》首次明确地反对教条主义,提倡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成熟于土地革命战争后期抗日战争时期 理论标志是:形成了新民主主
义革命理论的完整体系、统一战线理论、战略战术理论、党的建设理、
哲学思想体系。在《〈共产党人〉发刋词》提出中国革命三大法宝。
遵义会义确立毛泽东在全党的领导地位,第一次独立自主解决中国共
产党的思想路线、组织路线等问题
继续和发展于解放战争和建国以后时期
二、 的科学体系
1 毛泽东毛泽东思想思想的科学含义
1982年党的十二大明确“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
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其核心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具体实践相结合
第一次提出“毛泽东思想” 概念的人是王稼祥
党的七大正式使用毛泽东思想,并与进党章作为党的指导思想
从三个方面理解其科学含义 p120
2 毛泽东思想在六个方面对马列主义有独创性发展 p120——122
3 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是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p122——124
1938、10月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毛泽东第一次提出实事求是的概念
1941、5月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对实事求是作了科学解释
毛泽东思想的出发点和精髓是实事求是: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世界
观和方法论的基础和根本点,贯串于毛泽东思想的各个组成部分,实事求是
是毛泽东倡导的中国共产党人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实事求是充分体现了
唯物论、辩证法和认识论的有机统一,是对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
运用和发展,是从事一切工作必须遵循的根本原则。
群众路线是党根本政治路线和根本组织路线,也是根本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
法。1929年周恩来第一次使用群众路线的概念。1943年6月毛泽东在《关于
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论述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云” 、“集中起来,
坚持下去” 的领导方法
独立自主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根本原则,把立足点放在依靠自己力量的基点
上。
三、 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 p125
练习 p126 二:2 p127 三:3
四:2
第二章 近代中国社会和中国革命
一、 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 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历史过程
明末清初商品经济发展,孕育了资本主义的萌芽
1840年第一次雅片战争是中国历史发展的转折点,1842年8月中国
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中英《南京条约》是中国沦为半殖民地
半封建社的开端
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1895年《马关条约》使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
社程度大大加深。对中国经济侵略由商品输出变为以资本输出为主
1900年八国联軍侵华战争,《辛丑条约》使中国完全沦为(基本形成)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点 p132
3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和历史任务
主要矛盾: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最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帝国主义是中
国革命最主要敌人
基本任务: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在中国的反动统治
两大历史任务: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
共同富裕
二、 近代中国革命是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1 中国革命的性质是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反帝国主义具有
民族革命性质、反封建主义具有民主革命性质
2 辛亥革命:中国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正规地说是从孙中
山先生开始。同盟会是中国近代第一个资产阶级政党,有明确的资产
阶级民主革命纲领。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1912年1月1日
成立中华民国。 意义p135
三、 中国革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变
1 革命转变的必要性 p136
首先是帝国主义不容许;其次根本原因是资产阶级的软弱性,这也是
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走不通的根本原因。
2 革命转变的条件 p137
经济条件: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政治基础:中国工人阶级的成长和工人运动的发展。中国最早的工人
阶级产生于19世纪中期外资在华企业;五四运动时产业工
人己有200万人
思想指导:新文化运动和马克思主义。五四运动后的新文化运动的性
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 ;李大钊是在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的
第一人
3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是五四运动 p138、p141三:4
新民主主义革命与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根本区别是领导权不同
4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 p138
第一个把《共产党宣言》译成中文本的是陈望道
中国最早筹建无产阶级政党的是陈独秀和李大创
党的一大确定党的奋斗目标是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中心工作是组织工人阶级,领导工人运动
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意义 p139
练习 p140二:2
三:4
四:4
第三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和基本纲领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
1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动力、领导权
对象:帝国主和封建主义是民主革命的主要对象;官僚资产阶级直接为帝
国主义所豢养,并与封建统治阶级相结合,所以它也是中国民主革
命的对象之一
动力: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和其他爱国
力量
农民阶级包括富农要把它同地主阶级区分开,不要过早提出消灭富
农;中农可以成为无产阶级可靠的同盟军;贫农是中国革命最广大
的动力,是工人阶级天然的、最可靠的同盟军,是中国革命的主力
军
小资产阶级包括广大的知识分子、小商人、手工业者和自由职业者
是革命动力之一,是无产阶级可靠的同盟军
民族资产阶级是带有两重性的阶级,所以它只能是一定时期中和一
定程度的同盟军,对他们要采取慎重的政策
领导权:只能和必须由工人阶级和中国共产党充当领导者 p145
2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和前途
性质:是新式的特殊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即新民主主义革命。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决定了中国革命性质是资产阶级民主
主义革命,而不是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
新民主主义同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区别 p146 : 领导权不同、时
代条件不同、指导思想不同、革命目标和前途不同
前途:建立以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
然后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
3 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的提出
党的一大没有认清反帝反封建民主革命的重要性,笼统提出要领导
无产阶级进行推翻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革命
1922年1月列宁接见中国代表指出,目前中国革命的任务是反帝
反封建
1922年7月中共二大第一次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封建主义
的民主革命纲领
1925年1月党的四大突出的历史功绩是,明确地提出无产阶级在民
主革命中的领导权问题和工农联盟问题
1928年党的六大正确指出,中国革命现阶段性质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新民主主义论》首次提出新民主主义科学概念,提出要建立新民主主
共和国
1948年4月在晋绥干部会议的讲话完整概括出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
“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
主义的革命,这就是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这就是中国共产党在当前
历史阶段的总路线和总政策” 。总路线的核心是无产阶级的领导
例题:1921年----1949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是新民主主义革命
答:因为革命性质是由社会性质决定的,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
质,决定了中国革命是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而不是社
会主义革命。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转变为新民主主
义革命,它的发展前途是社会主义,但是革命对象和任务没有变,所仍然
属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不是社会主义革命。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
民主主义革命属于世界无产阶级革命范筹,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为
指导,以建立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然后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为目标,所以
它是新式的、特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即新民主主义革命。
二、新民主主义的基本纲领 p148---153 己画重点
练习 p154 二:1、2
三:1、3
p155 四:5
第四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
一、统一战线
1 统一战线是无产阶级政党的基本策略路线 p160
2 中国革命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p161、p174四:1
3 统一战线在中国的实践
1924年1月国民党一大接受中共提出反帝反封建的主张,提出“联俄、联共
扶助工农” 三大政策。
北伐战争胜利标志国共第一次合作的统一战线的成功。合作的基础是“新三
民主义”
1931年11月有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参加的,具有统一战线性质的革命
政权组织,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在江西瑞金成立。
1937年9月形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特点是国共各有自己的政权和自己的军
队的合作。
解放战争时期建立了工、农、城市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开明绅士、其
他爱国人士、少数民族和海外侨胞在内的广泛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
4 统一战线中的策略方针
统一战线包括两个联盟:基础和主要的是劳动者之间的联盟,即工人同农
民、城市小资产阶级和其他劳动阶级的联盟
劳动者与非劳动者之间的联盟
无产阶级在统一战线中要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即保持思想上、政治上、
组织上的独立性,既独立又统一。
5 新民主主义统一战线的历史经验 p164
二、武装斗争
1 中国革命斗争的主要形式是武装斗争
因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内部没有民主制度,外部没有民族独
立。特殊的国情决定了中国共产党只能组织武装斗争,反对内、外部的武
装的反革命;面对庞大的武装到牙齿的凶残敌人的独裁恐怖统治和武装镇
压,必须拿起枪杆子,以革命的暴力对付反革命的暴力,推翻帝国主义和
封建势力;敌我力量不平衡,帝国主义和各军阀之间的矛盾,内部反动统
治集团之间的矛盾,规定了中国革命的武装斗争将是一个长期曲折的过程
2、3、4 p165-----168
三、党的建设
1 党的建设的突出特点是思想上建党
1929年毛泽东在《关于纠正党内错误思想》中,提出着重从思想上建党。
思想上建党主要内容: p168----169
2 党的思想建设的主要形式是整风 p169
解决党内矛盾的主要方法是批评与自我批评,正确方针是惩前毖后,治病
救人。
3 党的三大优良作风 p169-----170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作风
4 加强党的思想建设
四、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和党的建设的相互关系 p171----172
练习 p173 二:1 p174 三:3
四:4、5
第五章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一、大革命失败后对革命道路的探索 p179----182
二、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理论 p182-----184
三、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战略目标的实现 p184189
练习 p190 二:1、2
三:1、2
四:2
第六章 人民民主专政理论
一、理论的形成 p195----199
人民共和国代替资产阶级共和国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 p198—p19
二、人民民主专政是中国革命的主要经验和主要纲领 p199----204
我国人民民主专政衔接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个阶段p200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经验和伟大意义 p203
练习 p205 二:2
三:1、4
四:2、4
第七章 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一、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 p209---212
1 新民主主义社会性质
它不是的社会形态,是属于社会主义范畴,带有过渡性质的社会。
新民主主义的前途必然是社会主义
2 建国初期国内主要矛盾是封建主义和民主主义的矛盾,面临国民经济恢
复的中心任务是为实现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根本好转而斗争
3 1952年底,国民经济恢复工作全面完成
没收官僚资本,建立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
1950年6月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到1952年底全国基
本完成土改,彻底消灭了封建剝削制度,标志着中国革命中一个最基本
任务的完成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和土地改革完成之后,国内主要矛盾是社会主义道
路和资本主义道路的矛盾。
4 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内容和实质
内容: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逐
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 是总路线的主体
实质:总路线的实质是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解决所有制
二、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 p212---215
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我国剥削制度基本消灭。社会主义制度
己基本在我国建立起来,国内矛盾是先进社会制度与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
矛盾,而不是社会主义道路与资本主义道路的矛盾。后来毛泽东重提社会
主义道路与资本主义道路的矛盾是主要矛盾,要以阶级斗争为纲,才导致
文化大革命的发生
练习 217 二:2
三:1、2 四:1
第八章 对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一、联为借鉴,走中国自己的建设道路
1 1955年4月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发表《论十大关系》,正式提出探索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p220---221
2 1956年9月中共八大召开,历史功绩:p230三:1
二、探索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论成果 p223---227
1 经济建设和经济体制改革的思想
八大确立了周恩来和陈云提出的“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
的经济建设捐指方针
1956年毛泽东提出“可以搞国营,也可以搞营。可以消灭了资本主义,又搞资本
主义” 。这是对传统社会主义所有制结构观念的重要突破
陈云在中共八大上提出“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思想
2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理论
1957年2月毛泽东发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
毛泽东首先提出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仍然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
层建筑的矛盾,强调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是社会主义时期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
因为:社会主义时期存在着人民内部矛盾和敌我矛盾,两类矛盾相比较,大量矛
盾是人民内部矛盾,而且情况复杂,处理不好就会转化为敌我矛盾。所以毛泽东
提出了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是社会主义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为正确处
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毛泽东提出人民内部在政治上实行“团结---批评--团结”
的方针;科学文化工作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经济工作中实行“
统筹安排,全面兼顾” 的方针。为解决我国社会主义存在着的不同形式的人民内部矛盾指明方向,
今天仍有重大意义。
三、毛泽东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意义和局限性 p227---228
练习 p229 二:1、2
三:1、3
四: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