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辩证唯物论 物质与意识(讲义)
2003-10-22 10:01:22 来源:成考在线
第二章 辩证唯物论 物质与意识
一、 物质
1 定义 p18
2 特点: 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把握物质的可知性
3 物质与物质具体形态的关系:共性与个性、普遍性与特殊性、一般与个别
二、 运动和静止
(一)运动
1 定义 p19
2 特点: 运动是无件的、绝对的、永恒的
3 哲学上讲运动包括物体空间位置的移动和事物产生、发展、灭亡的过程
4 物质与运动二者密不可分:物质是运动的主体、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离开物质讲运动是唯心主义、离开运动讲物质是形而上学
5 运动的五种形式:机械、物理、化学、生物、社会运动
(二)静止
1 定义 p19
2 特点:静止是有条件的、相对的、暂时的、即相对静止,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
3 例题 :“我们承认静止的存在、但又不能用静止的观点看问题” 是否矛盾
4 运动与静止的关系:“各自特点”;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三、 时空观
1 时间 p19 一维性和不可逆性
2 空间 p19 三维性
3 时间、空间与物质运动是不可分的 p19---20
4 时空的绝对性及相对性:时空是物质运动的存在方式,物质是客观的,所以时空是客观的、无条件的;其相对性是指时空随着物质运动的变化而变化,是可变的、有条件的 ;其绝对性及相对性又可表现为 时空的无限性与有限性:无限性:时间无始无终、空间无边无际、 有限性:具体事物在时空上是有限的
总之整个物质世界无限的时间和空间存在于无数有限的具体事物的时间和空间之中
四、唯心主义的物质观 p18
1 主观唯心主义认为:物质是自我意识的产物、“存在就是被感知”
2 客观唯心主义认为:物质是离开人、离开人脑的精神产物“理” 、“绝对观念”
五、意识
1 定义: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
2 劳动在意识产生和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猿脑到人脑、产生语言、丰富了意识的内容
3 意识的本质是:人脑的机能、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
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但形式上又是主观的
4 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p21(红体字)特点有主观性、创造性、目的性、计划性;能动作用要在实践中实现、能动作用最重要的表现是通过实践改造世界
5 意识与人工智能 p22 注意本质区别的四点
六、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1 物质与意识的关系: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能动的反作用
例题 为什么说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的观点是正确的(p23)
正确认识二者的关系,承认前者同时承认后者才是辩证唯物论者,只承认前者认后者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只承认后者否认前者是唯心主义
2 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关系
规律:物质运动本身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人与规律的关系:人不能创造、消除规律,可以认识、利用规律
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关系:发挥主观能动性要以尊重客观规础;认
识和利用规律要以尊重客观规律为重要条件;二者要有机统一(既要有严肃性的
科学态度,还要有高度的革命精神)
3 辩证唯物主义关于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p23--24
4 辩证唯物主义是党的思想路线的哲学基础
党的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其核心是实事求是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含义 p24
练习: p28二:1、2、3
三:1、5、8
四:1、3、4
第三章 唯物辩证法 联系和发展的规律及其核心
一 唯物辩证法的特征是:世界上的事物是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的
1 联系定义和特点 p35
意义:坚持用联系的客观性、普遍性的观点观察和分析问题,克服形而上学孤立和片面的观点
例: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
系统及其特征 p36
2 发展及其实质 p36
新事物战胜旧事物的必然性和意义 p37 坚持唯物辩证法发展的观点反对形而上学静止的观点
3 事物发展的形式过程是量变和质变的相互转化
(1) 事物是质与量的统一
质 p37 特点:客观性、多样性;质与事物直接同一
量 p37 特点:客观性、多样性、伸缩性;量与事物不直接同一
度 p37 度指事物的限度、范围,关节点指事物发生变化的端点
(2) 量变质变及二者关系
量变是事物量的变化,其原因主要由事物的内部矛盾引起,状态表现为事物渐进过程、相对稳定、相对静止状态,结果是不超出旧事物度的界限
质变是事物性质的变化;其原因主要由事物的内部矛盾引起,状态表现为事物渐进过程中断、呈现显著变动状态,结果是超出旧事物度的界限
二者的辩证关系: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事物在新的质的基础上又开始新的量变,量变质变循环往复无穷
其原理现实意义:p38 “ 三步走” 战略布暑;抓住机遇,深化改
革;掌握适度的原则……
4 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道路是曲折的(否定之否定规律)
(1) 肯定方面和否定方面及其关系 p39
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是对社会主义的肯定,同时创造着准备建设共产主义的条件,即包含着社会主义将来转化为共产主义的否定因素。杏定又包含着肯定,如果纯粹否定世界则成为“虚无”
(2)否定之否定规律
旧事物 联系 环节 新事物
麦 粒 麦株 麦 粒
否 定 否定之否定
辩证的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发展和联系的环节,是否定之中有
肯定,是既克服又保留,是“扬弃”
形而上学的否定观 p39 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转化,认为否定是
外部力量强加给事物的,要么肯定一切、要么否定一切
(3)事物发展的道路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p29---40
意义: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要坚信前途是光明的,社会主义必然战胜资本主义,不被暂时的表靣现象迷惑、不动摇,坚定不移
地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
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也不是一帆风顺,对事
业的艰巨性和复杂性,要保持清醒的头脑,战胜困难在曲折的道路上前进
二、矛盾是联系的根本内容,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 (对立统一规律)
→1 矛盾及其属性
矛盾 p40 不同于逻辑学上的矛盾
矛盾的根本属性是同一性和斗争性 p40
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没有同一性就没有斗争性;同一性是包含斗争性的同
一性,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斗争性是无
条件的、绝对的
2 事物发展的动力是矛盾 p40 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事物发展的内、外因 p41 意义 独立自主和对外开放……
3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1)矛盾的普遍性 p41 意义:坚持用矛盾分析的方法分析一切
(2)矛盾的特殊性 p41
矛盾特殊性的表现:不同事物其矛盾各有其特点
同一矛盾的不同发展阶段各有其特点
同一矛盾的不同侧面及不同发展阶段各有其特点
意义:依据矛盾的特殊性区分和分析事物;
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矛盾发展不平衡性,有主、次矛盾的区别 p41
复杂事物中同时存在许多矛盾,占主导地位起决定作用,规定或影响
其他矛盾矛盾
意义:抓主要矛盾就抓住了事物的关键和中心
矛盾双方地位发展不平衡性,有矛盾的主、次方面区别 p42
意义: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
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就抓住了事物的本质和
主流
依据主次矛盾和矛盾的主次方面原理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3)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的辩证关系 p42
普遍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特殊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普遍性
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特殊性
也离不开普遍性,没有不包含普遍性的特殊性;二者在一定条件下
互相转化
意义:坚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p42
4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对立统一规律 p43
三、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 p43---46
范畴指客观事物的本质联系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哲学范畴指客观事物之间矛
盾关系的概括和反映,是唯物辩证法基本规律的补充,是辩证法的有机组成部分
人们在实践中对大量同类事物的属性、特点、彼此联系等进行思考、加工概括,
把共同本质抽象出来形成概念,其中更深刻、更有普遍性的概念就是范畴,也
叫基本概念,其特点是形式是主观的,内容是客观的
练习: p50二:2、3、4
三:6、12、15
四:2、3、5
第四章 辩证唯物主义 实践和认识
一、 实践和认识二者辩证关系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要基本的观点。实践是对不可知论最有力的批
驳
1 实践及其特点、形式
实践 p59
特点:客观性、能动性、社会性
基本形式:生产实践(最基本)、社会交往实践、科学实验
2 认识及其主体、客体
认识的实质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p60 所有唯物主义都坚持反映论原
则,因为都承认物质第一性、意识弟第二性
认识的主体 p60 是认识的首要因素;特性:自然性、意识性、社会性、
实践性,本质特性是社会性、实践性
主体与主观的区别和联系
认识的客体 p60 特性:客观性、对象性、社会历史性
基本构成:客体的本质属性和规律
基本形式:自然客体、社会客体、精神客体
客体与客观的区别和联系
认识的主体与客体对立统一的关系 p60---61
3 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决定认识) p59
来源(直接经验是源,间接经验是流)、动力、标准、目的
认识对实践有能动的反作用 p60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辩证唯物主义能动的反映论 p61
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为什么要结合? 二者辩证统一的关系,实践只有在正确理论指导下才能达到改造
世界的目的。理论只有与实践相结合才达到认识的目的,并在实践中得
到检验、完善、丰富、发展
怎样结合? 坚持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p610、p62
二、 认识的辩证过适
1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认识发展的第一次飞跃)
感性认识 p61 特点:直接性、形象
形式:感觉、知觉、表象
理性认识 p61 特点:间接性、抽象性
形式:概念、判断、推理
二者辩证关系: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理性认识依赖感性认识
感性认识有待于上升为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互相渗透
认识发展的第一次飞跃 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p62条件、
2 认识发展的第二次飞跃 p62条件、途径、意义
3 认识运动的特点和规律 p62---63
三、 真理观
1真理及其根本属性 p62
真理的根本属性是客观性就是说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上又是主观的。否认真理的客观性就会出现多元真理
例题 (1) “有用就是真理”
否认了真理的根本属性,把“有用” 当作真理的属性。是主观唯心主义实用主义真理观
(2) “真理靣前人人平等”
人人在“获得” 、“服从” 真理是平等的,任何人任何阶级在真
理 面前都没有特权
2 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 p63 这是坚持真理观上的辩证法观点
3 坚持真理与发真理 p64 没有到达了顶点僵化不变的真理
4 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p65
练习: p68二:1、3
三:4、5、8、9
四:2、3、4
第五章人类社会的本质和基本结构
一、社会生活在本质是实践 p75
1 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劳动---
劳动是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
自然界向人类社会飞跃过程中劳动起了决定性作用
2 物质生产活动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p76
人与自然的关系---生产力
人与人的关系----生产关系 生产方式∶制约经济、政治在内的全部社会生活
3社会实践中主、客体相互作用构成了人类社会以及社会历史 p76
二、社会的经济结构
1 生产力---
人与自然的关系
三个要素∶劳动者--主导性
劳动对象
劳动资料--中的生产工具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客观尺度
客观性、社会性---p77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p77
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资本论”、“经济学手稿”、“机器、自然力和科学的应用” 等著作中多次论述“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 “另一种不需要资本家花钱的生产力是科学力量”
体力劳动 脑力劳动
机械化初级 9 ∶ 1
中等机械化 6 ∶ 4
全自动化 1 ∶ 9
19世纪生产与科技的关系是:生产--技术--科学,如:1782年制造出往复式蒸汽机,到19世纪中叶才形成热力学原理。
当今生产与科技的关系是:科学--技术--生产 如:运用相对论及原子核
, 裂变原理,促进了原子理论在半导体、航运、发电等方面的应用;运用光亮子理论创
创造了激光技术建立了激光产业
科学技术是经济发展的驱动力
2 生产关系 p77
人与人的关系 客观性
动态生产关系——生产、交换、分配、消费
静态生产关系——所有制关系: 基础、核心、决定性质
生产中地位和相互关系
产品分配关系
生产关系的类型——公有制、私有制
3阶级 p78
阶级就是这样一些集团,由于他们在一定社会径经结构中所处的地位不同
其中一个集团能够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
阶级的产生 p78 不要把阶级的产生理解为暴力掠夺,经济原因引起
产生阶级
阶级是经济范畴,划分阶级的唯一标准是经济标准
阶级的实质是阶级剥
阶级结构 p79
三、社会的政治结构
1 上层建筑 p79
上层建筑的构成:政治上层建筑,(社会政治结构)
思想上层建筑,(社会意识形态)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统一就是社会形态
2 政治结构的核心
政治结构: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政治上层建筑
国家政权是社会政治结构的核心,也是上层建筑的核心
政治结构的基本内容 p79
3 国家 p80
(1)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国家是历史产物,随着阶级的产生而产生随着阶级的灭亡而灭亡
国家的实质是阶级剥削,是阶级剥削的暴力机关
(2) 国体和政体 p80
国体: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
政体: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
二者的关系:国体决定政体,政体反映国体,二者是内容与形式
的关系
(3) 国家职能 p80---81
对内政治、经济、社会管理职能,其中经济和社会管理职能日益
突出
对外有国防和外交职能
四、社会的观念结构
1 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 p81
社会存在 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包括生产方式、自然环境、人口
因素,其中起决定作用、最重要的是生产方式
社会意识 社会生活的精神内容和过程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产生发展、内容形式、阶级属性
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表:与社会存在不同步、与经济不平衡、各形式相
作用继承,最突出表现是先进的社会意识促进社会发展,落后
的社会意识阻碍社会发展
2 社会意识的形式 包括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
(感性) (理性)
社会意识 包括意识形态和非意识形态
意识形态:反映经济基础并为其服务,属于上层建筑的部分,有阶级性
非意识形态:不反映经济基础,不反映上层建筑的部分
意识形态的功能 p82
首要的、基本的功能——反映社会存在
最突出表现——创新功能
3 文化及其功能
文化广义上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
文化狭义上专指精神文化,包括教育、科学、艺术、卫生、体育等的知识
文化的作用 p82
最主要功能是促进社会发展
4 精神生产及其相对独立性 p83
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的关系
练习: p85二:2、3、4
三:1、8
四:2
生产力 构成社会生产方式
生产关系 (三个方面总和) 生产关系中地位不同划分阶级
经济基础 构成社会形态
上层建筑
上层建筑 政治上层建筑 社会政治结构
思想上层建筑 社会意识形态
社会意识 社会心理
社会意识形式 社会意识形态
非社会意识形
第六章 社会发展规律和历史主体的作用
一、 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1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和规律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统一是生产方式。生产力是矛盾的主要方面
二者辩证关系: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决定其性质、水平、变革
生产关系反作用干生产力:适应则促进其发展,反之
阻碍其发展
二者的矛盾运动 p90
二者的矛盾运动规律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状况 p91
2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
经济基础:一定社会占统治地位生产关系的总和
“总和” 针对生产力讲叫生产关系,针对上层建筑讲叫经济基础
上层建筑: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上的政治、法律、哲学、宗教、艺术等
观点,以及与这些观点相适应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统一是社会形态
二者辩证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决定其性质、变革
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反作用
二者的矛盾运动 p91
二者的矛盾运动规律是,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p92
二、 社会发展的动力
1 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社会基本矛盾 p94
生产力、生产关系、上层建筑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基本关系、
基本结构
基本矛盾从基本适合到基本不适合,又到新的基本适合到基本不适合
基本矛盾推动社会从量变到质变,从质变到新的量变,使社会不断向高级
发展
2 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是阶级斗争
分清阶级斗争与阶级差别
阶级斗争的基本形式:经济、政治、思想斗争
阶级斗争根源是经济利益
阶级斗争中具有决定意义的是政治斗争
阶级斗争对阶级社会发展推动作用的表现 p94
3 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是生产力
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是以生产力的发展为最终原因 p94
衡量社会进步的根本尺度,要以生产力为标,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
基本观
“三亇有利于” 、“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 (代表
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问,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三、人类历史是人的自觉创造
1 社会发展规律的实现离不开人的实践活动 p94---95
2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p95
3 无产阶级领袖的作用 p96
4 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p96
练习: p98二:1、3
三:6
四:1、2、3
第七章 社会进步和人的发展
一、社会进步是人类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1 社会进步 p103
对“社会进步” 的理解注意:前进性、上升性;整体性
社会进步表现为不同社会形态的更替的社会质变,同一社会形态内部改革调整
的社会的量变
社会进步的根源是社会基本矛盾,首先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社会进步的必然性在于社会进步是辩证否的“扬弃” 过
社会进步的必然性在于社会进步是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2 社会进步的复杂多样性
复杂性表现为社会进步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p104
多样性表现为社会进步是统一性和多样性 p104
三、 二、人的本质和人的价值
1 人的本质属性是社会属性 p105
人是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统一
“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
的总和” p105
2 人的价值
社会价值即个人对社会的贡献
自我价值(个人价值)即社会对个人的滿足
人的价值是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统一,贡献与满足的统一
世界观、人生观、人生价值(人生意义):世界观决定人生观是人生观的理
论基础,包含人生观;人生观是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世界观在人生
方面的具体表现;人生价值是人生观的核心,它影响着人生观的其他方面
四、 三、 人的全面发展和共产主义社会
1 自由与必然 p106---107
自由是对必然性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 p112第3
只承认必然否定自由是宿命论,只承认自由否定必然是唯意志论
2 共产主义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
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 p111第5
共产主义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 p108
练习: p109 二:2、3
三:4、5
四:1、3
一、 物质
1 定义 p18
2 特点: 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把握物质的可知性
3 物质与物质具体形态的关系:共性与个性、普遍性与特殊性、一般与个别
二、 运动和静止
(一)运动
1 定义 p19
2 特点: 运动是无件的、绝对的、永恒的
3 哲学上讲运动包括物体空间位置的移动和事物产生、发展、灭亡的过程
4 物质与运动二者密不可分:物质是运动的主体、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离开物质讲运动是唯心主义、离开运动讲物质是形而上学
5 运动的五种形式:机械、物理、化学、生物、社会运动
(二)静止
1 定义 p19
2 特点:静止是有条件的、相对的、暂时的、即相对静止,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
3 例题 :“我们承认静止的存在、但又不能用静止的观点看问题” 是否矛盾
4 运动与静止的关系:“各自特点”;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三、 时空观
1 时间 p19 一维性和不可逆性
2 空间 p19 三维性
3 时间、空间与物质运动是不可分的 p19---20
4 时空的绝对性及相对性:时空是物质运动的存在方式,物质是客观的,所以时空是客观的、无条件的;其相对性是指时空随着物质运动的变化而变化,是可变的、有条件的 ;其绝对性及相对性又可表现为 时空的无限性与有限性:无限性:时间无始无终、空间无边无际、 有限性:具体事物在时空上是有限的
总之整个物质世界无限的时间和空间存在于无数有限的具体事物的时间和空间之中
四、唯心主义的物质观 p18
1 主观唯心主义认为:物质是自我意识的产物、“存在就是被感知”
2 客观唯心主义认为:物质是离开人、离开人脑的精神产物“理” 、“绝对观念”
五、意识
1 定义: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
2 劳动在意识产生和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猿脑到人脑、产生语言、丰富了意识的内容
3 意识的本质是:人脑的机能、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
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但形式上又是主观的
4 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p21(红体字)特点有主观性、创造性、目的性、计划性;能动作用要在实践中实现、能动作用最重要的表现是通过实践改造世界
5 意识与人工智能 p22 注意本质区别的四点
六、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1 物质与意识的关系: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能动的反作用
例题 为什么说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的观点是正确的(p23)
正确认识二者的关系,承认前者同时承认后者才是辩证唯物论者,只承认前者认后者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只承认后者否认前者是唯心主义
2 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关系
规律:物质运动本身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人与规律的关系:人不能创造、消除规律,可以认识、利用规律
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关系:发挥主观能动性要以尊重客观规础;认
识和利用规律要以尊重客观规律为重要条件;二者要有机统一(既要有严肃性的
科学态度,还要有高度的革命精神)
3 辩证唯物主义关于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p23--24
4 辩证唯物主义是党的思想路线的哲学基础
党的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其核心是实事求是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含义 p24
练习: p28二:1、2、3
三:1、5、8
四:1、3、4
第三章 唯物辩证法 联系和发展的规律及其核心
一 唯物辩证法的特征是:世界上的事物是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的
1 联系定义和特点 p35
意义:坚持用联系的客观性、普遍性的观点观察和分析问题,克服形而上学孤立和片面的观点
例: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
系统及其特征 p36
2 发展及其实质 p36
新事物战胜旧事物的必然性和意义 p37 坚持唯物辩证法发展的观点反对形而上学静止的观点
3 事物发展的形式过程是量变和质变的相互转化
(1) 事物是质与量的统一
质 p37 特点:客观性、多样性;质与事物直接同一
量 p37 特点:客观性、多样性、伸缩性;量与事物不直接同一
度 p37 度指事物的限度、范围,关节点指事物发生变化的端点
(2) 量变质变及二者关系
量变是事物量的变化,其原因主要由事物的内部矛盾引起,状态表现为事物渐进过程、相对稳定、相对静止状态,结果是不超出旧事物度的界限
质变是事物性质的变化;其原因主要由事物的内部矛盾引起,状态表现为事物渐进过程中断、呈现显著变动状态,结果是超出旧事物度的界限
二者的辩证关系: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事物在新的质的基础上又开始新的量变,量变质变循环往复无穷
其原理现实意义:p38 “ 三步走” 战略布暑;抓住机遇,深化改
革;掌握适度的原则……
4 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道路是曲折的(否定之否定规律)
(1) 肯定方面和否定方面及其关系 p39
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是对社会主义的肯定,同时创造着准备建设共产主义的条件,即包含着社会主义将来转化为共产主义的否定因素。杏定又包含着肯定,如果纯粹否定世界则成为“虚无”
(2)否定之否定规律
旧事物 联系 环节 新事物
麦 粒 麦株 麦 粒
否 定 否定之否定
辩证的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发展和联系的环节,是否定之中有
肯定,是既克服又保留,是“扬弃”
形而上学的否定观 p39 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转化,认为否定是
外部力量强加给事物的,要么肯定一切、要么否定一切
(3)事物发展的道路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p29---40
意义: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要坚信前途是光明的,社会主义必然战胜资本主义,不被暂时的表靣现象迷惑、不动摇,坚定不移
地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
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也不是一帆风顺,对事
业的艰巨性和复杂性,要保持清醒的头脑,战胜困难在曲折的道路上前进
二、矛盾是联系的根本内容,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 (对立统一规律)
→1 矛盾及其属性
矛盾 p40 不同于逻辑学上的矛盾
矛盾的根本属性是同一性和斗争性 p40
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没有同一性就没有斗争性;同一性是包含斗争性的同
一性,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斗争性是无
条件的、绝对的
2 事物发展的动力是矛盾 p40 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事物发展的内、外因 p41 意义 独立自主和对外开放……
3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1)矛盾的普遍性 p41 意义:坚持用矛盾分析的方法分析一切
(2)矛盾的特殊性 p41
矛盾特殊性的表现:不同事物其矛盾各有其特点
同一矛盾的不同发展阶段各有其特点
同一矛盾的不同侧面及不同发展阶段各有其特点
意义:依据矛盾的特殊性区分和分析事物;
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矛盾发展不平衡性,有主、次矛盾的区别 p41
复杂事物中同时存在许多矛盾,占主导地位起决定作用,规定或影响
其他矛盾矛盾
意义:抓主要矛盾就抓住了事物的关键和中心
矛盾双方地位发展不平衡性,有矛盾的主、次方面区别 p42
意义: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
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就抓住了事物的本质和
主流
依据主次矛盾和矛盾的主次方面原理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3)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的辩证关系 p42
普遍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特殊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普遍性
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特殊性
也离不开普遍性,没有不包含普遍性的特殊性;二者在一定条件下
互相转化
意义:坚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p42
4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对立统一规律 p43
三、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 p43---46
范畴指客观事物的本质联系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哲学范畴指客观事物之间矛
盾关系的概括和反映,是唯物辩证法基本规律的补充,是辩证法的有机组成部分
人们在实践中对大量同类事物的属性、特点、彼此联系等进行思考、加工概括,
把共同本质抽象出来形成概念,其中更深刻、更有普遍性的概念就是范畴,也
叫基本概念,其特点是形式是主观的,内容是客观的
练习: p50二:2、3、4
三:6、12、15
四:2、3、5
第四章 辩证唯物主义 实践和认识
一、 实践和认识二者辩证关系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要基本的观点。实践是对不可知论最有力的批
驳
1 实践及其特点、形式
实践 p59
特点:客观性、能动性、社会性
基本形式:生产实践(最基本)、社会交往实践、科学实验
2 认识及其主体、客体
认识的实质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p60 所有唯物主义都坚持反映论原
则,因为都承认物质第一性、意识弟第二性
认识的主体 p60 是认识的首要因素;特性:自然性、意识性、社会性、
实践性,本质特性是社会性、实践性
主体与主观的区别和联系
认识的客体 p60 特性:客观性、对象性、社会历史性
基本构成:客体的本质属性和规律
基本形式:自然客体、社会客体、精神客体
客体与客观的区别和联系
认识的主体与客体对立统一的关系 p60---61
3 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决定认识) p59
来源(直接经验是源,间接经验是流)、动力、标准、目的
认识对实践有能动的反作用 p60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辩证唯物主义能动的反映论 p61
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为什么要结合? 二者辩证统一的关系,实践只有在正确理论指导下才能达到改造
世界的目的。理论只有与实践相结合才达到认识的目的,并在实践中得
到检验、完善、丰富、发展
怎样结合? 坚持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p610、p62
二、 认识的辩证过适
1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认识发展的第一次飞跃)
感性认识 p61 特点:直接性、形象
形式:感觉、知觉、表象
理性认识 p61 特点:间接性、抽象性
形式:概念、判断、推理
二者辩证关系: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理性认识依赖感性认识
感性认识有待于上升为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互相渗透
认识发展的第一次飞跃 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p62条件、
2 认识发展的第二次飞跃 p62条件、途径、意义
3 认识运动的特点和规律 p62---63
三、 真理观
1真理及其根本属性 p62
真理的根本属性是客观性就是说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上又是主观的。否认真理的客观性就会出现多元真理
例题 (1) “有用就是真理”
否认了真理的根本属性,把“有用” 当作真理的属性。是主观唯心主义实用主义真理观
(2) “真理靣前人人平等”
人人在“获得” 、“服从” 真理是平等的,任何人任何阶级在真
理 面前都没有特权
2 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 p63 这是坚持真理观上的辩证法观点
3 坚持真理与发真理 p64 没有到达了顶点僵化不变的真理
4 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p65
练习: p68二:1、3
三:4、5、8、9
四:2、3、4
第五章人类社会的本质和基本结构
一、社会生活在本质是实践 p75
1 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劳动---
劳动是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
自然界向人类社会飞跃过程中劳动起了决定性作用
2 物质生产活动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p76
人与自然的关系---生产力
人与人的关系----生产关系 生产方式∶制约经济、政治在内的全部社会生活
3社会实践中主、客体相互作用构成了人类社会以及社会历史 p76
二、社会的经济结构
1 生产力---
人与自然的关系
三个要素∶劳动者--主导性
劳动对象
劳动资料--中的生产工具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客观尺度
客观性、社会性---p77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p77
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资本论”、“经济学手稿”、“机器、自然力和科学的应用” 等著作中多次论述“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 “另一种不需要资本家花钱的生产力是科学力量”
体力劳动 脑力劳动
机械化初级 9 ∶ 1
中等机械化 6 ∶ 4
全自动化 1 ∶ 9
19世纪生产与科技的关系是:生产--技术--科学,如:1782年制造出往复式蒸汽机,到19世纪中叶才形成热力学原理。
当今生产与科技的关系是:科学--技术--生产 如:运用相对论及原子核
, 裂变原理,促进了原子理论在半导体、航运、发电等方面的应用;运用光亮子理论创
创造了激光技术建立了激光产业
科学技术是经济发展的驱动力
2 生产关系 p77
人与人的关系 客观性
动态生产关系——生产、交换、分配、消费
静态生产关系——所有制关系: 基础、核心、决定性质
生产中地位和相互关系
产品分配关系
生产关系的类型——公有制、私有制
3阶级 p78
阶级就是这样一些集团,由于他们在一定社会径经结构中所处的地位不同
其中一个集团能够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
阶级的产生 p78 不要把阶级的产生理解为暴力掠夺,经济原因引起
产生阶级
阶级是经济范畴,划分阶级的唯一标准是经济标准
阶级的实质是阶级剥
阶级结构 p79
三、社会的政治结构
1 上层建筑 p79
上层建筑的构成:政治上层建筑,(社会政治结构)
思想上层建筑,(社会意识形态)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统一就是社会形态
2 政治结构的核心
政治结构: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政治上层建筑
国家政权是社会政治结构的核心,也是上层建筑的核心
政治结构的基本内容 p79
3 国家 p80
(1)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国家是历史产物,随着阶级的产生而产生随着阶级的灭亡而灭亡
国家的实质是阶级剥削,是阶级剥削的暴力机关
(2) 国体和政体 p80
国体: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
政体: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
二者的关系:国体决定政体,政体反映国体,二者是内容与形式
的关系
(3) 国家职能 p80---81
对内政治、经济、社会管理职能,其中经济和社会管理职能日益
突出
对外有国防和外交职能
四、社会的观念结构
1 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 p81
社会存在 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包括生产方式、自然环境、人口
因素,其中起决定作用、最重要的是生产方式
社会意识 社会生活的精神内容和过程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产生发展、内容形式、阶级属性
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表:与社会存在不同步、与经济不平衡、各形式相
作用继承,最突出表现是先进的社会意识促进社会发展,落后
的社会意识阻碍社会发展
2 社会意识的形式 包括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
(感性) (理性)
社会意识 包括意识形态和非意识形态
意识形态:反映经济基础并为其服务,属于上层建筑的部分,有阶级性
非意识形态:不反映经济基础,不反映上层建筑的部分
意识形态的功能 p82
首要的、基本的功能——反映社会存在
最突出表现——创新功能
3 文化及其功能
文化广义上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
文化狭义上专指精神文化,包括教育、科学、艺术、卫生、体育等的知识
文化的作用 p82
最主要功能是促进社会发展
4 精神生产及其相对独立性 p83
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的关系
练习: p85二:2、3、4
三:1、8
四:2
生产力 构成社会生产方式
生产关系 (三个方面总和) 生产关系中地位不同划分阶级
经济基础 构成社会形态
上层建筑
上层建筑 政治上层建筑 社会政治结构
思想上层建筑 社会意识形态
社会意识 社会心理
社会意识形式 社会意识形态
非社会意识形
第六章 社会发展规律和历史主体的作用
一、 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1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和规律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统一是生产方式。生产力是矛盾的主要方面
二者辩证关系: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决定其性质、水平、变革
生产关系反作用干生产力:适应则促进其发展,反之
阻碍其发展
二者的矛盾运动 p90
二者的矛盾运动规律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状况 p91
2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
经济基础:一定社会占统治地位生产关系的总和
“总和” 针对生产力讲叫生产关系,针对上层建筑讲叫经济基础
上层建筑: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上的政治、法律、哲学、宗教、艺术等
观点,以及与这些观点相适应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统一是社会形态
二者辩证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决定其性质、变革
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反作用
二者的矛盾运动 p91
二者的矛盾运动规律是,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p92
二、 社会发展的动力
1 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社会基本矛盾 p94
生产力、生产关系、上层建筑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基本关系、
基本结构
基本矛盾从基本适合到基本不适合,又到新的基本适合到基本不适合
基本矛盾推动社会从量变到质变,从质变到新的量变,使社会不断向高级
发展
2 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是阶级斗争
分清阶级斗争与阶级差别
阶级斗争的基本形式:经济、政治、思想斗争
阶级斗争根源是经济利益
阶级斗争中具有决定意义的是政治斗争
阶级斗争对阶级社会发展推动作用的表现 p94
3 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是生产力
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是以生产力的发展为最终原因 p94
衡量社会进步的根本尺度,要以生产力为标,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
基本观
“三亇有利于” 、“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 (代表
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问,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三、人类历史是人的自觉创造
1 社会发展规律的实现离不开人的实践活动 p94---95
2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p95
3 无产阶级领袖的作用 p96
4 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p96
练习: p98二:1、3
三:6
四:1、2、3
第七章 社会进步和人的发展
一、社会进步是人类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1 社会进步 p103
对“社会进步” 的理解注意:前进性、上升性;整体性
社会进步表现为不同社会形态的更替的社会质变,同一社会形态内部改革调整
的社会的量变
社会进步的根源是社会基本矛盾,首先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社会进步的必然性在于社会进步是辩证否的“扬弃” 过
社会进步的必然性在于社会进步是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2 社会进步的复杂多样性
复杂性表现为社会进步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p104
多样性表现为社会进步是统一性和多样性 p104
三、 二、人的本质和人的价值
1 人的本质属性是社会属性 p105
人是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统一
“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
的总和” p105
2 人的价值
社会价值即个人对社会的贡献
自我价值(个人价值)即社会对个人的滿足
人的价值是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统一,贡献与满足的统一
世界观、人生观、人生价值(人生意义):世界观决定人生观是人生观的理
论基础,包含人生观;人生观是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世界观在人生
方面的具体表现;人生价值是人生观的核心,它影响着人生观的其他方面
四、 三、 人的全面发展和共产主义社会
1 自由与必然 p106---107
自由是对必然性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 p112第3
只承认必然否定自由是宿命论,只承认自由否定必然是唯意志论
2 共产主义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
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 p111第5
共产主义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 p108
练习: p109 二:2、3
三:4、5
四: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