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路成人高考网
首页 > 成人高考 > 成人高考专升本 > 成人高考专升本政治 > 成考专升本政治辅导

邓小平理论概论(讲义)

2003-10-22 10:04:27 来源:成考在线


邓小平理论概论


第一章 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一、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p233---234
二、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
1 邓小平理论的精髓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二者关系 p235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重新确立的意义 p235
重点掌握: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 p235---236
2 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 p236---237
3 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因为 p237
4 邓小平理论是党的指导思想和民族振兴的精神支柱 p238
练习 p240二:1、2
三:3、4
四:3
例题1 简答邓小平理论的精髓和我国改革的两大理论基石
邓小平理论的精髓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既是邓小平
理论创立和形成的历史起点,也是邓小平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解放思想、实
事求是贯串于邓小平理论科学体系的各个组成部分,其中每个基本原理都充分
这一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理论的基本点和活的灵魂,是邓
小平理论生命力和创造力源泉所在
邓小平理论的(全面改革)的两大理论基石: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
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理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说明,必须通过改革,使生产
关系、上层建筑同我国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最基本国情相适合。社会主义
商品经济理论说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例题2 重新确立党的思想路线的重大意义和坚持这一思想路线的现实
意义
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党的思想路线有重大意义:一、解放思想、实
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冲破了两个凡是的禁锢,为根本改变以往的政治
路线,拨乱反正,彻底否定文化大革命的错误,实现伟大的历史性转变奠定了
思想基础。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有力推动和保证了
全面改革的进行。只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才能用改革的眼光重新审视长期
以来形成的关于社会主义的传统观念,打破教条主义对人们思想的束缚,从中
国的具体国情出发,探索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道路。三,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为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发展奠定了思
想基础。四,邓小平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基础上,正确评价毛泽东、



毛泽东思想,开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确道路,作出两大历史性贡献。
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充分说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引导社会前进的强
大力量。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在发生重大变
化,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在发生重大变化,人民的工作、生活条件和社会环境在
发生重大变化。要使党和国家的事业不停顿,首先理论上不能停顿,我们的思
想认识也应不断前进。能否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能否始终坚持与时
俱进,决定着我们党能否在长期执政条件下保持先进性和创造力,决定着中国
的发展前途和命运。我们一定要适应实践的发展,以实践来检验一切,用发展
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


第二章、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


一、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是,什么是社会主义,怎
样建设社会主义
1 社会主义本质科学概括 p244
2 社会主义本质论断的特点 p244-----245 重点
3 社会主义本质论断的指导意义 p245 重点
二、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1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 为什么 p246
2 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是要靠自己发展,发展是硬道理 p246
3 “三个有利于”标准及其意义 p247
练习 p249 二、1、2
四、1
例题: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的特点和意义
特点:一,从社会主义发展目标和实现目标的途径(价值目标和生产
力目标)来界定社会主义。二,突出生产力的基础地位,发展生产力是
实现社会主义发展目标的要求,是制定和调整各项方针政策及其制度的
依据。三,提出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依然有解放生产力的问题,通过改
革解放生产力是中国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四,指出社会主义是一个
过程,社会主义本质和优越性的全面体现需要一个过程,不是一步能达
到的。
理论和现实意义:社会主义本质论,突破了过去仅仅从一些固定特证
上理解社会主义的僵化的思维方式,克服了对社会主义的空想成份,把
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水平,是对科学社会主义和马克思历史
唯物主义的重大贡献。社会主义本质论在正确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
的基础上,指明了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只要符合“解放生产
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要
求,都可以去实践,从而有力地推动全面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
设。

第三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党的基本路线
基本纲领
一 、我国正处在并长期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p254---255
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到基本实现四个现代化,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二、党的基本路线 p256----258
改革也是一场革命 p257
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p257
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p258
练习 p260 二、1、2
三、2、4
四、2

例题:我国现阶段的改革就是一场革命
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改革之所以是一场革命,是因为
改革是为了扫除发展生产力的障碍,解放生产力;改革是对原有
体制的根本变革;改革必然引起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思想观念
等一系列重大变化
但是改革不是传统意义的革命,它不是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
级的政治革命,而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第四章 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战略
一、战略目标和战略步骤 p264
二、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 p265---267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意义 p266
速度、比例、效益的关系 p266
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的方向,国民经济发展的首要任务 p267
三、促进区域经济合理布局与协调发展 p267----268
四、实施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
为什么要振兴科学技术 p269

练习 p271 二、1
三、3、4
四、2

例题:西部大开发的依据和意义
实施西部大开发的依据是邓小平关于“两个大局” 的思想
即先使条件较好的东部地区发展起来,帯动西部地区的发展;发
展到一定的时候,也就是达到小康时,又要东部地区拿出更多的
力量来帮助西部地区的发展。另外,在改革开放20多年的发展
过程中,我国的综合国力明显增强,东、西部差距拉大的矛盾也
突出起来,为实现地区间协调发展,中央适时地作出了实施西部
大开发的战略决策。
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对于经济发展、民族团结、社会稳定
以及地区协调发展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具有重大意义。
第五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1 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p274
2 为什么必须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二、公有制经济及其实现形式 p275-277
1 全面认识公有制经济的涵义
2 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表现 p276
3 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 p277
三、非公有制经济 p277-278


练习 p280 二:1
三:2、4、5
四:1 (重点)
例题:为什么必须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
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这一基本经济制度是由我国社会性制
和初级阶段国情决定的。第一,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公
有制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第二,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
段,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第三,这
一基本经济制度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
通过实行这一基本经济制度,逐步消除由于所有制结构不合理
对生产力发展造成的羁绊,大大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实行这样的
基本经济制度,是我们党对建设社会主义的长期实践的总结,必须
坚定不移加以坚持。

第六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个人收入的分配制度
一、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个人收入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1 实行按劳分配是人类历史上分配制度的深刻革命,是对一切剥削制度
否定。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是,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所以只有在公
有制(国有、集体) 范围内实行按劳分配原则,实现程度要与企业经营成
果相联系。
2 我国目前存在的其他分配方式 p286
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1 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原则 p287
2 坚持共同富裕的原则
三、改革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p287-289

练习 p291 二:1、2
三:5
四:3、5
第七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是两个不同概念。商品经济是针对人类社会经济形态而言,
人类社会经济形态是:自然经济----商品经济----产品经济;市场经济是针对资
源配置而言,资源配置的模式有: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两种配置模式。
一、 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
1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和意义
2 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十四大明确提出
对我国生产力和经济发展的意义
3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
市场经济的共性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独特的经济特征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抓好的工作
二、 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1 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途径是分类指导,“抓大放小”
实行战略性改组;鼓励兼并、规范破产、下岗分流、减员增效和实施再就
业,形成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建立社会保障制度;探索发展公有制的多
种实现形式。
2 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
三、 培育发展社会主义市场体系,健全宏观调控体系
1 社会主义市场体系的内容、作用、特点
2 宏观经济调控的必要性、任务、目标和手段
3 政府经济职能要由过去主要管理微观经济活动转向主要管理宏观经济活动,
由过去主要进行直接管理转为主要进行间接管理

练习 p303 二:2
三:3、5、6
四:2
例题:简述邓小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思想及其对实践的指导意义
计划和市场都是调节经济的手段;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之间
不存在根本矛盾,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计划多一点还是
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要把计划和
市场结合起来;市场经济能有力地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思想,是社会主义经济理论
的重大发展:为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指明了方向;开
辟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新道路;实现计划与市场的
有机结合,克服传统计划体制的弊端,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生产
力。
第八章 我国的外交战略和对外开放
一、对国际形势的新判断 p308
二、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p310
三、对外开放是我国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 p311
第九章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法制
一、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 p321
二、改革政治体制,发展民主,健全法制 p323

第十章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指明思想和基本方针
1 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特征和意义 p330
2 精神文明建设的指明思想和总的要求 p331
3 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 p331
4 思想进德建设的基本任务和基本内容 p331
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重在建设 p332

练习 p335 三:2、4
四:1、2

例题1 辨析题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任务是改造落后文化
这一说法不符合精神文明建设的方针,是错误的。
改造帯有迷信、愚昧、颓废、庸俗等色彩的落后文化是社会主义精
神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但不能把精神文明建设任务归结为改造落后
文化。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
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本内容包括思
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坚持重在建设的
方针,它不是仅仅着眼于改造落后文化,而把着力点集中到积极进行文化
创新,努力繁荣先进文化,把亿万人民紧紧吸引在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
化的伟大旗帜下。

例题2

第十一章 “一国两制” 与祖国和平统一
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形成和发展 p339
二、“一国两制”的方针政策 p341
三、“一国两制”构想的实践 p342

例题:怎样理解“一个国家”是“一国两制”的核心
提出“一国两制”方针,表明中国政府寻求以和平的方式来解决台
湾向题。完成祖国统一大业,无疑是“一国两制”方针的首要之义。中
中国政府给予台湾特别行政区地位,其前提是台湾当局接受“一个中国”
原则。坚持“一个国家”强调的是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大陆和台湾同属
一个国家,国家主权和领土决不允许分割。
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什么问题都可以谈,我们可以给台湾更多自
治权。我们反对任何形式的“两个中国” 、“一中一台” 或“一国两府”
坚决反对旨在制造台湾独立的企图和行动。由于这些企图和行动的存在,
我们不承若放弃使用武力。
第十二章 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和领导核心
一、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 p348
二、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p349
三、新期爱国统一战线 349—350
四、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保证 p351
五、按照“三个代表” 的要求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
1 “三个代表”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 p352
2 “ 三个代表”思想是党的建设的伟大纲领 p352—353

练习 p355 二:2
三:5
四:2
例题: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须坚持的最

基本经验什么?为什么必须全面贯彻“三个代表”要求?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经验,归结
起来就是,我们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
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三个代表” 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一脉
相承,反映了当今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的国家工作的新要求。
“三个代表” 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是加强和
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
器。只有全面贯彻“三个代表”要求,坚持与时俱进,保持党的先进
性,坚持执政为民,才能开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

分享到:

育路成人高考网

育路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育路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部分稿件来源于网络,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育路网发布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该及时向育路网书面反馈,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情况证明,育路网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尽快移除被控侵权内容。

咨询热线
010-51297401

咨询热线
188-1088-6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