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报名咨询电话:010-51268840 51268841
英语 | 小语种 | 考研 | 在职研 | 财会 | 公务员 | 人力资源 | 出国留学 | 冬令营 | 企业管理 | 高校 | 高考 | 文体 | 0-18岁 | 网络课堂
 亲子教育亲子早教准爸准妈智力开发   名师辅导语文作文外语试题数学试题
 我要拓展美术琴艺体育书法 科技  私立中小学报名指南 | 名校访谈   中小学生兴趣班    报名咨询热线:010-51295864

名师指点:中考高分作文七步法

作者:   发布时间:2008-06-23 14:16:35  来源:育路中小学频道
  • 文章正文
  • 调查
  • 热评
  • 论坛
中考作文作为一种典型的应试作文,自身有很多应试作文的共同写作规则。考生只要严格的遵循这种规律,就可以拿到中等或者偏上的成绩,如果再适当的加一些优美的词句,加一些有力的论证进去,那么这份中文很可能就成为一篇高分作文。 
  那么中考作文都有哪些规则要遵循,或者按照一个什么样的步骤写下来,就能拿到不错的成绩呢,不妨参考下下面的写作套路:
  1. 认真审题。
  中考作文最大的忌讳是草草审题,草率下笔。可以说审题是任何作文的关键步骤,如果你都不知道出题人想要你写些什么,或者什么才是本次作文所提倡的,赞同的,而写出了主题思想与之相反的作文,那么你肯定是低分作文。
  近些年来的作文要求,很多都是目前社会上流行,或者热门的话题。而这个话题的答案一般都是偏向真善美的,或者是国家提倡的行为,因此考生切不可过于个性,而提出一些不成熟的个人想法。要尽量使作文的主题靠近正确而非大众的结论。
  2. 开头要简洁,要用适当长短的文字,快速的说明问题。
  作文的开头是整篇作文的面孔,即要用较短的文字,迅速给你的作文写一个素描,表明本文对话题的立场,要使看卷的老师通过第一段文字,就可以知道你在整篇文章中的主张是什么。要避免在开头有那种是是而非,模棱两可的说法,或者有议论没结论的写作方法。
  3. 作文的第二段是对第一段思想的承接和发挥。
  在这一阶段,考生可以用简练的文字,说出为什么要有第一段这样的主张,或者批驳其他假设的错误观点。这一段的目的是给考官看你立论的根据,还有所认识的文章主题思想都有哪些对立面。
  4. 第三段最合适举例正面例子,来证明自己的观点。
  没有例证的论文是没有味道的作文,很显然,如果都立论正确的作文,文章里包含的主题思想是相近,如果没有例证的区别,很多人的作文会雷同或相似。因此考生一定好列举一些典型,而新鲜的例证来证明自己的主张是正确的。
  5. 第四段适合列举反面的例子,对自己的观点进行反面支持。
  正反对应的证明,对于议论文来说很能增加其论证的精彩性,也能补充论证的从分性,是论证更加全面。
  6. 第六段适合总结结论,将结论和材料联系起来,进行分析,论证。
  7. 总结全文,首尾呼应,结束文章。
  以上就是一个规范的论文的写作方法,只要考生对作文材料分析准确,然后又能按照这种套路来写作,那么这就已经是一篇成功的中考中文。
  中考对很多人机会只有一次,在写作的时候有理性冷静的对待,宁可坚守中庸之道,也不可豁然冒险,使自己的作文立论偏激,古怪,严重的脱离了出题人原始初衷。另外,从行文的章法和外在表现来说,也不可过于个性化,如采用诗歌的形势,剧本的形式来写作,从而规避了考试想要考察的范围,一旦不被评卷老师所理解,你的作文很可能就成为"严重"的低分作文。
以下网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 立即发表评论
提交评论后,请及时刷新页面!               [回复本贴]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青少儿教育论坛热贴:
【责任编辑:苏婧  纠错
          名师辅导 | 语文作文 | 数学试题 | 外语试题
让您的孩子与世界零距离
用兴趣诱导孩子快乐学习
【育路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育路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部分稿件来源于网络,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育路网发布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该及时向育路网书面反馈,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情况证明,育路网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尽快移除被控侵权内容。
青少儿培训报名咨询电话:010-51295864
学员报名服务中心: 北京北三环西路32号恒润中心1803(交通位置图
咨询电话:北京- 010-51268840/41 传真:010-51418040 上海- 021-51567016/17
育路网-中国新锐教育社区: 北京站 | 上海站 | 郑州站| 天津站
本站法律顾问:邱清荣律师
北京育路互联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1999-2010 | 京ICP备0501218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