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在关注:19年7月国际学校开放日全国优质国际高中国际初中国际小学推荐
Q:我们今天访谈的主题是“亲子沟通”。那么,先请徐老师简单地谈一谈您对“亲子沟通”的理解。
徐凡:因为我们以前做过一期杂志,就是讲跟孩子沟通的,在做这期杂志的时候,他们让我写一个前言。我想了很久,说:亲子沟通的前言怎么个写法?当时不经意地问了一下我女儿,我说:“你觉得沟通是什么?”她说:“沟通很有用,可以学习。”当时给我的印象特别好,孩子很清楚——沟通是可以学习的。当时我满脑子想的是:我跟孩子之间有障碍了,怎么跨越这个障碍?但是孩子的态度是很开放的,就是:她是要学习的。这个态度真值得我也来学习。
由此,我想了很多:我要从孩子那儿学到什么?如何让孩子从我这儿学到什么?我觉得这是达成一个沟通的很好的东西。我们要抱着一种学习的心态跟孩子做沟通,这很重要。
还有,如果这样的话,我们就要想一想孩子是什么样的状态。首先我肯定要说:孩子的理解力可能在不同的时期是不一样的。我跟孩子说话的时候,我怎么说这个话,怎么做到我说的话能让孩子全部理解,他才能从我这儿学到真的东西。这个基本点就是说:“我”要说孩子能理解的话。
这实际上是作为平等沟通来说的。成人跟孩子之间有不平等的一面,他对我的话是有要求的,我只有说他理解的话的时候,他才能够接收我的信息,这是一个不平等。还有一个不平等的面,就是我要听出孩子说的话里头有哪些还没有说出来的话,这也是不平等的。就是我的理解力比孩子强,孩子闹啊、哭啊,或者说一些很不中听的话的时候,我必须得能理解孩子到底在表达什么,这也是不平等的一面。
孩子语言表达的时候有一个发展过程,他不是一开始就能很清晰的描述自己想干什么,他说不出来的时候,我们怎么来发现他这种行为背后的一些真实的意图,这也是在沟通的环节里父母特别需要的一些基本点。我想在平等沟通的情况下掌握这两个不平等的方面,可能是父母特别需要注意的。
0-1岁婴儿期
Q:今天我们的访谈主要从三个方面出发:首先我们按照年龄段来把宝宝做了个区分:0—1岁的婴儿期分为一个阶段;1—3岁的幼儿期分为一个阶段;3—7岁的学龄前期分为一个阶段。我们先来谈一下在婴儿期,您认为如何可以解决好宝宝认生的问题呢?
徐凡: 其实在婴儿期,对宝宝认生的问题,几乎所有的孩子都会遇到。大概是从三四个月就开始了,通常前期八个月比较明显,肯定是认生的。这个时期的认生是不是一定要解决呢?其实我们通常认为,好象认生阻碍了孩子沟通,其实他是阻碍了孩子与陌生人去交流,他对于孩子的生存上有一个积极的意义,就是保障孩子生存的安全问题。实际上这是孩子本能中的一些东西,我们没有必要刻意去打破孩子对陌生人的认生的、不好的反应。
但是我们可以让孩子在一个比较好的,他自己自我感觉比较安全的情况下,逐渐的扩大他的交流范围。他可能原本只和一个、两个人,比如护理他的人交往。那么,我们可以让他跟他很亲近的人在一起的时候,不断的引入新的照顾他的人,这样他就会在安全感比较好的情况下逐渐的扩大他的探索范围,然后一步一步的接触更多的人。
如果你一定要很突然地把他置入一个陌生人的环境,又要让他一定跟陌生人问好的话,这是很破坏孩子正常的人际发展的一个事情。
Q:不用刻意去改变孩子认生的问题。可以这么理解吗?
徐凡: 就是让孩子在感觉很安全的情况下逐步扩大与人交流的范围。不要刻意的去“推”他。这个情景可以是父母有意安排的,比如父母带他到一个场所,或者在亲戚家、朋友家,或者请其他的差不多几个月的小朋友一块玩儿的时候也是可以的,他可能是平行地游戏,可能就是互相看一看,可能很多时候是父母在聊天,但是不要强迫孩子一定要跟他玩儿,或者孩子一定要让别人抱,不要刻意的强迫孩子接受别人。
但是你可以让孩子在这种情况下放松的接触别人,这个时候孩子如果爬过去摸一摸别人,你可以不阻止,这是友好的表现,可以让孩子模仿一下你的动作,怎么跟人家打招呼,这都是很好的。
Q:如何使宝宝与父母之间亲密起来。因为现在好多网友反映说:孩子都是隔辈来带养的,跟爷爷奶奶或者姥姥姥爷比较亲,反而会跟自己的父母相对疏远。
下面举个具体的网友的事例:他说我家宝宝八个月了,从六个月开始,我上班以后他就没找过我,我这母乳是白喂了,回家看到我也没有多大反映,但是看到爷爷奶奶就比看到我要高兴很多,这是怎么回事。
徐凡:如果主要的抚养人是爷爷奶奶的话,孩子肯定会依恋爷爷奶奶等祖辈的,因为这些祖辈肯定是能解决他日常生活中很多需要的东西的。这是没有办法的事。孩子想吃的时候,肯定是祖辈反应最敏感,孩子任何饿的标记,祖辈是最敏感的,孩子任何不舒服的标记也是祖辈最敏感。
做为父母,如果想和孩子亲近起来、亲密起来,就必须要有一定的付出。你要能关注到孩子的很多需求,因为这个时候孩子小,不会说什么话。你如何能对孩子的这种状态很敏感,理解孩子,这是非常重要的。你和孩子相处的时候,能不能和他一起?当你没有管到他吃喝的时候,能不能跟他一起很快乐的游戏?你能不能很敏感的反应出他的意愿?这个时候需要我们读懂孩子的心。
像刚才那位网友的问题,因为我们没有看到他到底怎么样和孩子交流,以及爷爷奶奶怎样和孩子交流的,我们没有看到这样的情景,所以我们不能单凭她给孩子喂了母乳,就要求孩子一定要跟她很好,不是一定的。
因为孩子除了要吃以外,他还有很多很多其他的需要。成长中的孩子有很多很多的需要:他要认识这个世界,他要探索这个世界,他有很多愿望,他想达到、但是他能力达不到的时候,有没有人当他的手?有没有人当他的脚?有没有人当他的代言人,去把他的意思表达出来?有没有人很快的解决他的需要?这些东西都决定了这个孩子跟父母或者说跟他的抚养人是不是很亲密,他觉得谁最能理解他,才会跟谁最亲密。
即使我们成人其实也愿意跟一个能理解我们自己的人来说说话的。比如说到一个陌生的环境,谁第一反应,看出来你有需要,想找人帮忙,但是你没说出来,这个人肯定是你以后第二次有需要的时候先找到的哪个人,因为你愿意跟这样的人说话。其实孩子在很小的时候也是这样的。
入学帮助热线:400-805-3685010-51268841
咨询热线:010-51268841
国际学校择校
我要给孩子
报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