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在关注:19年7月国际学校开放日全国优质国际高中国际初中国际小学推荐
2005年宿迁市中考语文试卷
一. (30分)
(一)语言积累(14分)
1. 根据拼音用正楷字写出相应的汉字。(4分)
cuì gāi
(1) 荟( )(2) 言简意( )
xián lì
(3)( )熟 (4)呕心( )血
2. 默写古诗文。(10分)
(1)山重水复疑无路,□□□□□□□。 (陆游《游山西村》)
(2)□□□□□□□,似曾相识燕归来。 (晏殊《浣溪沙》)
(3)山随平野尽,□□□□□。 (李白《渡荆门送别》)
(4)乱花渐欲迷人眼,□□□□□□□。(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5)□□□□□,一览众山小。 (杜甫《望岳》)
(6)晴空一鹤排云上,□□□□□□□。(刘禹锡《秋词》)
(7)□□□□□□□□□;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范仲淹《岳阳楼记》)
(8)□□□□□,则孤陋而寡闻。 (《礼记·学记》)
(9)“□□□□□,□□□□□”?2004年“感动中国”人物之一田世国,用身体作出了自己的回答,他把生命的一部分回馈给了病危的母亲。
(用孟郊《游子吟》中的诗句填空)
(二)语言运用(16分)
3. 下面一段话有两处语病,请找出并加以修改。(4分)
在我校新落成的宽敞明亮的图书馆里,同学们排着长队等候办理图书。图书管理员说:
① ②
“请同学们不要着急,不要拥挤,我校图书馆,除原有的图书外,最近,又购买了许多小说、
③ ④
散文和文学作品,可以满足同学们的阅读需求。”
第______处有误,应改为________________
第______处有误,应改为________________
4. 仿照画线的句子,写两句话,要求内容相关,句式整齐。(4分)
初中三年,光阴荏苒。忆同学少年,良多趣味。我们曾谈曹操青梅煮酒,纵论天下英雄;我们曾诵李白举头望明月,细诉思乡情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如今,这些都如片片枫叶,珍藏在你我青春的诗集。
5. 阅读下面古诗,回答问题。(4分)
鸟鸣涧
王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1)王维的山水诗多以画入诗,这首诗描写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景物,通过衬托的手法,突出了山涧的____________。
(2)“人闲桂花落”中的“闲”字很有表现力,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好在哪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仔细观察下面这幅漫画,按要求答题。(4分)
(1)请简要说明漫画的内容。(不超过30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针对漫画反映的问题,请说说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 (60分)
(一)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7~10题。(15分)
[甲]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辩①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节选自《孟子·鱼我所欲也》)
[乙]曾子②之妻之市,其子随妻而泣。其母曰:“母还,顾反为汝杀彘③。”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 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遂烹彘也。
(节选自《韩非子·曾子杀彘》)
注:①辩,有的版本作“辨”。②曾子:曾参,孔子的学生。③彘:读zhì,猪。
7. 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字。(4分)
①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 与:___________________
②所识穷乏者得我欤 得:___________________
③曾子之妻之市 之:___________________
④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 止:___________________
8. 将下列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
9. 古往今来,舍生取义的志士仁人很多,请举出两个人物,并简要概括其事例。(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 从“曾子杀彘”这个故事,可以看出曾子怎样的教子思想?(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12分)
①去年的一场大海啸,让人们谈“海啸”色变。对海啸,好多人都想知道个究竟。
②海啸是由大规模的海水运动而产生的一系列具有极强破坏力的巨大海浪。这种海水运动引发的惊涛骇浪,波高可达数十米,其转移速度可快至每小时800公里。这么高的“前仆后继”的层层“水墙”,内含极大的能量,冲上陆地后所向披靡,对生命和财产可造成严重危害。去年印度洋大海啸在泰国沿岸把一艘50吨重的船从海边推到岸上1.2公里远的地方;1960年智利大海啸形成的汹涌波涛,移动了上万公里,到达日本后还造成了一定危害。从有关数据来看,海啸高达2米,木制的房屋会瞬间遭到破坏;海啸高达20米以上,钢筋水泥建筑也难以招架。
③凡是能引起海水置换或转移的因素都可能引起海啸,如:地震活动、海底山崩、火山爆发以及宇宙的影响等。
④海啸通常是由震源在海底下50公里以内、里氏6.5级以上的海底地震产生的振荡波引起的。在震动之后,振荡波在海面以不断扩大的圆圈,传播到很远地方,这就像丢颗石子到水中,涟漪由内向外扩散一样。所以海啸不是单一的巨大波浪,而是一批具有很长波长的海浪。
⑤海啸的波长比海洋的最大深度还要大,不管海洋有多深,波都可以传播过去。而且海水越深,因海底变动而涌动的水量越多,从而形成海啸之后在海面移动的速度也就越快。如果发生地震的地方水深为5000米,海啸则和喷气式飞机速度差不多,每小时可达800公里,当海浪靠近岸边时,如移动到水深10米的地方时,其时速放慢,变为40公里。但由于前浪减速,后浪推过来发生重叠,因此海啸到岸边时波浪就会长高,能以极大的能量冲上岸。
(原作者阿迪,有删改)
11. 文章第⑤段划线句运用了_________、_________的说明方法,是为了说明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12. 第④段中,划线词语“通常”所起的作用是什么?(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 根据文意,请说说地震引发的海啸形成过程。(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 请细读选文,概括出“海啸”的特征。(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9题。(15分)
读诗与识法
林岫
①年轻人差不多都爱读诗。拈几首有兴趣的,譬如喝水,三下五除二,咕嘟几下,解渴了事,这是一种读法。另有一些人,古代有欧阳修、苏东坡,近代有康有为、梁启超,当代有钱钟书、程千帆等,他们年轻时读诗,“灯下读诗兼品味,识来妙法与甘辛”,譬如饮茶,慢斟细啜,品出滋味,直欲舌夺精髓,这也是一种读法。与前者相比,后者不但能知其妙,还能知其所以妙,所以,有些评论家将这两种读法分别称作欣赏和鉴赏。
②识法,就是知其方法。以诗为例,例如杜甫的“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欣赏者的文章可以写出上千个字,说意境如何优美,诗情如何动人,可能对读诗者会有一些启发,但要使读者真正读透这两句诗,还须教人以诗法。如果一法不谈,读诗者读前是此等人,读后还是此等人,就算白读了。这里“两个黄鹂”是两个点,“一行白鹭”是一条线。春日景色无奇不有、无物不美,杜甫不可能都写,他选择了两个点、一条线。这就是诗歌创作中常见的用点线经营诗境空间的方法,叫“点线经营法”。用此法如果能读出唐代王之涣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中,“白日”如点由上落下,“黄河”如线自西往东,那简直就大彻大悟了。
③十四年前,我曾与几位女中学生讨论过唐代张祜的《宫词》。诗曰“故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一声《何满子》,双泪落君前。”当时,她们正在为这首诗是写宫女的哀怨,还是作者对宫女的同情争执不休,我发表了我的意见。我认为,这么成功地写出宫女哀怨正是成功地表现作者对宫女的深切同情。这首小诗,可以让我们学习的东西很多。倒如“故国三千里”是写空间之远大,“深宫二十年”是写时间之久长。这是“时空经营法”。一个宫女的浓重哀怨,不用多言,仅以一个空间一个时间便表达出来了。如果用其他方法来叙述描摹,何能简约精妙如此?
④读诗识法,虽非易事,但只要有好书或老师点拨,也不是一件困难的事。首先,必须广泛阅读和深刻理解诗歌名篇,有意识地多读多思考。其次,须识活法。若学一法便拘泥一法,学一句便咬定一句,不能融会贯通,终究难免东施效颦、泥里行舟之病。宋代朱熹:“读书之法,既先识得它外面一个皮壳,又须识得它里面骨髓方好。”这清楚地说明了读诗与识法的关系。
15. 细读第①②段,概括划线词“欣赏”与“鉴赏”的含义。(4分)
欣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鉴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 “东施效颦”讲的是美女西施因病而皱着眉头,邻居丑女东施见了觉得很美,就学西施也皱着眉头,结果显得更丑。现在常用来比喻胡乱模仿,效果很坏。第④段中的“东施效颦”在本文的具体含义是什么?(3分)
答:具体的含义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运用了诗歌创作中常见的“点线经营法”,下列诗句中运用此法的一项是( )(2分)
A.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B.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C.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D.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18. 全文的主旨句是什么?(用原文中的句子作答)(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 作者认为:“如果一法不谈,读诗者读前是此等人,读后还是此等人,就算白读了。”你是否赞同此观点?请简要说明理由。(4分)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4题。(18分)
那条河流
佚名
⑴我怀念那条河流。
⑵远远地看,它就像一根孤独的琴弦绷在原野上,任风雨和岁月弹拨。
⑶我是生长在它旁边的一双耳朵。当时我不觉得幸运,以为这是音乐、这波涛的诉说、这不尽激情的灌注,都是理所当然的。以为这柳阴是理所当然的,洋槐洁白芬香的花絮是理所当然的,竹林里布谷鸟黄鹂鸟的啼鸣两岸是理所当然的,两岸湿润的炊烟和歌谣是理所当然的。当时幼稚的心里,却有一个与生俱来的念头:这河流以及与它有关的一切,理所当然属于我们。
⑷我在河湾里学会了游泳。我把蝴蝶的姿势、青蛙的姿势展示给水中的鱼;我仰躺在水床上,看天,在天蓝和水蓝之间,我是漂浮的梦。我捉螃蟹,石缝里小小的反抗弄疼了我的手,而它并没有多余的恶,小小的身体上全是武器,一生都在战争的恐惧里度过,最大的成功仅仅是防止过分的伤害。在横渡河湾的时候,我遭遇过一条水蛇,小小的头昂着,更小的眼睛圆睁着打量陌生的天空,它也在不测的水里横渡它的命运。
⑸我在竹林里制作了第一管竹笛,模仿北斗的指法(它也是七个音孔),我在静夜里向身后村庄和远方的岁月吹奏。
⑹当时,我不觉得这一切都是奇迹,真不觉得我内心的水域,有一多半来自这河流的灌溉。我那浮浅、单纯、蒙昧的心里,以为这一切都是理所当然。我没有想过,这河流会有断流的时候。我没有想过,它似乎源远流长的水,是来自哪里?它的温柔碧波和浩然激流,是怎样一点一滴汇成?
⑺带着它的涛声和波光,我湿淋淋地走了。我走到哪里,就把它带到哪里,我是它站起来行走的一部分,我的记忆里流淌着它的乳汁。
⑻我仍然觉得它理所当然存在于那里,理所当然属于我,属于我们,而且永远。
⑼年前回家,我愕然了。我再也看不到那条河流。横卧在面前的,是它干涸的遗体,横七竖八的石头,无言诉说着沧桑;岸上的柳林、竹林、槐林、芦苇荡都已消失,荒滩上,有人在埋头挖坑淘金;三五个小孩,在放一只风筝,几双眼睛一齐向上,望着空荡荡的天空和那只摇摇晃晃的风筝。
⑽我已找不到当年游泳的地方,那让我感到河水深度、照过我少年倒影、用蓝色的旋涡激起我最初诗意想像的地方,已被高大的垃圾堆覆盖。
⑾我多想,我多想找到死去的源头,去大哭一场,让泪水复活这条梦中的河流。
⑿这时候,才痛彻心肺地明白:天地间没有理所当然永远属于我们的事物。
⒀理所当然,理所当然地去珍惜——这才是唯一属于我们的理所当然。
⒁我们不过也是游荡于河流中的另一种鱼。我们不愿成为干鱼,但我们很可能要把自己折腾成干鱼。许多河流枯竭了,污染了。爱,枯竭了;我们内心的河床,不再是碧波倒影,而是注满了污水,堆满了垃圾。
⒂我,该怎样打开内心的纯洁水源,复活那死去的河流?
(节选自《散文》选刊)
20. 文中“我”的感情随河流的变化而变化,经历了
21 .第(3)段划线的部分,主要运用了排比手法,有何作用?(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 第(14)段中,划线的句子“但我们很可能要把自己折腾成干鱼”的深刻含义是什么?(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 联系全文,说说“那条河流”的含义和作用。(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 下面是对这篇文章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3分)
A. 作者从记忆中的那条河流写起,通过今昔对比,表现了人类要懂得珍惜的主旨。
B. 描写捉螃蟹和遭遇水蛇的细节,意在表现自然界充满竞争,一切事物都面临危机。
C. 作者认为那条河流是个“奇迹”,是因为那条河流曾给他童年带来乐趣。
D. 本文描写河流的变化,从开始的“温柔碧波’到后来“干涸的遗体”,省略了变化的过程,给读者留下了思考的空间。
三. (60分)
25. 作文(60分)
以“掌声又响起来”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 文体不限。2. 思想健康,写出真情实感。3. 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4. 不少于600字。5. 不得抄袭。
参考答案
一.
(一)
1. (1)萃 (2)赅 (3)娴 (4) 沥
2. (1)柳暗花明又一村 (2)无可奈何花落去 (3)江入大荒流
(4)浅草才能没马蹄 (5)会当凌绝顶 (6)便引诗情到碧霄
(7)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8)独学而无友 (9)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二)
3. ② “图书”后加“借阅手续”,或“等候借阅图书”或“等候办理图书借阅证”;
④最近又购买了许多小说、散文等文学书籍,或把“和”改为“等”。
4. 示例:我们曾学毛泽东指点江山,歌颂风流人物;我们曾吟周敦颐爱莲篇章,立下君子之志。
5. (1)桂花 春山涧 明月 山鸟 幽静
(2)①写出了诗人闲适、安逸的情趣;②诗人的心境与环境和谐统一,营造了静谧的氛围。
6. (1)两对父子因分数的微小差异,一个洋洋得意,一个垂头丧气。
(2)示例:家长应正确对待孩子的考分,关注孩子的全面发展,要注重引导,多给予鼓励,不以“分”喜,不以“分”悲。
二.
(一)
甲文中“辩”“欤”“向”有的版亦作“辨”“与”“乡”。
7. ①给,给予;②同“德”,动词,感激恩德;③到,去,往;④制止(或阻止,劝阻,劝止)
8. ①万钟的俸禄如果不辨别是否合乎礼仪就接受它,万钟的俸禄对我们有什么好处呢?
②现在你欺骗他(儿子),这是教他欺骗啊。
9. 示例:文天祥宁可为民族利益而死,也决不投降元朝做官;朱自清宁可饿死也不领美国的救济粮。
10. 言行一致;或言而有信;或父母对孩子要起到表率、示范作用
(二)
11. 作比较、列数字 海水越深,形成的海啸在海面移动的速度也就越快。
12. “通常”表明这只是一般情况,说明除了地震之外还有其他因素可以引起海啸;或用“通常”符合客观事实,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性。
13. 地震产生振荡波,引起海水运动,振荡波在海面上扩大传播,产生一批波浪,从而形成海啸。
14. 海啸具有波浪大、速度快、传播远、能量大(破坏力强)的特征。
(三)
15. “欣赏”指读诗只凭兴趣,领略意境的优美和诗情的动人;“鉴赏”指读诗兼品味(不仅知其妙),识得妙法(还知其所以妙)。
16. 指读诗学一法便拘泥一法,不会融会贯通。
17. C
18. 读书之法。既先识得它外面一个皮壳,又须识得它里面骨髓方好。
19. 赞同,只有识法,才能深入理解诗歌,得其情味和意蕴。
不赞同,开卷有益,诗歌是语言的精华,只要去读,就会有所收益。
(四)
20. 愕然 珍惜 怀念(反思)
21. ①充分描绘了河流两岸的美丽风光;②突出了“我”当初享受美景而不懂珍惜的心理;③表现了对当初不懂珍惜的懊悔之情。
22. ①许多河流枯竭了,污染了,我们破坏了自己生存的环境(我们生存的环境被破坏);②我们心中的爱枯竭了;③我们的心灵被污染(不再纯洁)。
23. 指家乡的那条河;指心灵的河流;记忆中美好景象和童心童趣的象征;“那条河流”哺育和滋润了“我”;“我”感情和思想变化的触发点。全文的感情线索。
24. B(是为了表现童年生活的乐趣)
三.
25. 略。
入学帮助热线:400-805-3685010-51268841
咨询热线:010-51268841
国际学校择校
我要给孩子
报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