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推荐:
![]() |
|
例如,继续扩大接收国外留学生的数量,并进一步完善接收留学生制度,通过接收留学生,扩大我国教育在国际上的影响;扩大对世界信息网络的利用,迅速把握国外高等教育的教学和科研方面的成果,加强与国外的科研合作。即使在人文社会科学方面,我们也要学习国外长期以来形成的科学研究规范,努力规范一套有利于国际理解的学术话语;制定更具吸引力的留学人员回国政策,妥善解决人才外流问题;扩大高等学校的外事权限,增强高校进行国际交往的主动性和灵活性;拓展华侨教育的空间,扩大海内外华人的文化教育交流;改革高校课程,积极在高等学校开展国际理解教育,特别是对环境问题、和平问题、多元文化问题等具有全球意义的问题进行广泛而深入的探讨,等等。 高等教育国际化并非是、也不可能是一条坦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马约尔教授于1998年在欧洲第二届社会科学大会上指出:在全球化的进程中,少数人是全球化化人者,多数人则是被全球化。包括有些西方学者也担心,如果信息技术、网络设施及其控制过程集中,也可能出现“新的信息或文化殖民主义”。不少发展中国家在独立以后,为改造殖民地时代从宗主国移植过来的高等教育模式,实现本土化,强调民族特色,刚刚有所进展,又面临国际化的浪潮,要在两者之间求得新的平衡,感到并非易事,甚至茫然。 中国实现高等教育国际化,同样面临一系列回避不了的挑战。由于经济发展和科技方面的差距及其他种种条件的限制,中国仍然需要派遣年轻学者到国外深造,取得学位;同时,又不得不在较长时期内面对人才流失的挑战。 中国高校大部分的学术期刊要走向国际,成为本领域国际学术争鸣的阵地之一也需要时日。国际教育交流需要资金支持,这对经费拮据的中国高校来说,还不是短期能解决的问题。 同时,如何把日渐增多的交流活动纳入促进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轨道,针对不同层次、不同类别、不同地区的高校的实际情况,制定出目标明确、措施可行、效果可能较好的战略,仍有改进余地。 高等教育国际化有如参加国际奥林匹克运动会,对于大多数国家来说,它们选择的不是退出比赛,而是要通过参加这种非民族化标准的竞争来改造和提升本民族的文化,同时也向世界展示本民族的文化。这其中仍然有许多理论问题需要探讨,但有一个确定的事实是,中国不可能因为强调自己的民族性就割断与世界的联系,只有积极地参与到国际化的大潮之中,在动态过程中争取公平的对话与交流,才是惟一的出路。 |
出国留学最新热贴: |
【责任编辑:yuloo 纠错】 |
|
阅读上一篇:怎样面对高等教育国际化 |
|
阅读下一篇:构建签证申请互信机制 |
|
【育路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
①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育路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 |
② 本网部分稿件来源于网络,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育路网发布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该及时向育路网书面反馈,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情况证明,育路网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尽快移除被控侵权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