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推荐:
![]() |
|
![]() 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趋势 近年来,各国政府都对加强高等教育国际交流高度重视,都把高等教育国际化作为本国发展高等教育的一项战略方针。大力开拓留学生市场,已成为欧美高等教育发达国家的共同战略。据统计,世界一流大学的留学生一般占学生总数的13.4%,研究生的比例更高,约29%。例如英国伦敦大学经济与政治学院每年招收的新生中50%是外国留学生,德国福莱堡大学留学生占13%。有学者认为,留学生一般占学生总数的10-20%较为合适。 学生来源的国际化,一是有利于学生之间的交往,有利于多种文化的交流;二是可以在全球范围内选择优秀生源,以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提高学校的知名度和国际影响力。 材料显示,美国通过接受外国留学生,吸引和留住了一大批高精尖人才,成为美国实现和保持科技强国的重要支柱。三是能增加学校的收入,促进本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国际间竞争的加剧和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为高等教育国际化提供了动力和新的渠道,出现了一些值得注意的新趋势。 全球远程教育的出现 随着信息交流技术愈来愈广泛地应用,信息社会的到来和学习社会的形成,学校与学校之间,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之间,乃至各级各类教育和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之间教育的网络化,将对各国高等教育国际化产生目前尚难以估量的影响。 现在,英国高等教育基金理事会拟定雄心勃勃的“E-UNIVERSITY”计划,整合英国各大学的力量,建立一所网上大学,并通过已有的JANET网络系统向全球提供远程教育。一些发达国家在网上提供学位课程,如MBA学位课程,已是司空见惯。建立次地区、地区的国际性虚拟大学,已被越来越多的政府和组织提上议事日程。例如,由亚太地区大学协会成立并得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办事处支持的亚太地区远距离和多媒体教育委员会,由10个国家的16所大学组成,正在筹划提供虚拟课程方面的合作,并已得到日本电报电话公司(NTT)的支持,免费利用其通讯卫星一年,在日本与4个国家之间进行试验。为了解决网络上能够多种语言通用互译,促进网络上的语言和文化的多样化,设在东京的联合国大学正在进行一项以此为目的的研究。 世界银行已委托美国教育发展研究院完成一项远距离教育可行性研究,考虑多种方案,在40个国家中建立441处多媒体学习中心,并联网。1993年成立的由全球270多所大学和学院参加的全球网络学院提供1万门以上课程,每天有1.1万多人访问其网址。 无疑,这些教育的内容、提供的方式、收益的范围、合作的主体,都是超越国界的,是国际性的。正如伦敦大学校外课程网站所言:“如果你不能来伦敦大学学习,那么伦敦大学就来到你身边。” 国家之间、地区之间的教育交流日益频繁 高等教育的国际交流,诸如人员流动、课程结构与内容调整、学分与学位承认、经费支持等,如果没有本国政府的有力支持,则会寸步难行;同样,没有地区一级和有关国际机构的推动与协调,也将步履艰难。正是在这一背景下,近年来出现的地区间和国际间各种各样的合作计划、网络、学会之多,恰如雨后春笋。 ![]() 欧洲各国大学虽然彼此近在咫尺,但由于历史、文化与制度各异,自治制度根深蒂固,加上近年来经费紧张,高等教育国际化同样并非易事。80年代中期以来,西欧高等教育国际化之所以能在诸多方面领导世界潮流,同它存在一个强有力的欧共体即现在的欧盟的大力推动和协调是分不开的。 众所周知,自1987年开始实施“欧洲大学生流动行动计划”以来,已有20万学生、1.5万名教师参与了交流;1500多所高校参与了2500个以上的国际合作项目。相配套的还有加强外语教学,促进高校与企业界合作,同中欧、东欧高校合作,同拉美高校合作的行动计划。欧盟成立后,在总结前述计划的基础上,制定了新的行动计划,将国际化从高校扩大到中小学,并制定了中小学生交流计划。1997年4月11日,30个欧洲国家包括美国在内,还在欧洲已有的四个承认学历、文凭、大学入学资格公约的基础上,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推动下,签署了新的欧洲地区承认高等教育学历公约。 各国还相继成立了收集信息、对外国学历与证书进行评估、负责执行公约方面的国际交流的专门政府或非政府机构。 高等教育产业化 一些高等教育发达的国家认为,高等教育也是一种产业和商品,也可以“出口”。发达国家借此解决其学额过剩,弥补经费不足,同时,宣扬其教育制度和文化价值观。据美国改善中学后教育基金会的统计,仅吸收外国留学生一项,每年即可给美国带来33.5亿美元的财富。 ![]() 一些西方著名高校增设专人,甚至专门机构,前往发展中国家拓展海外“市场”。它们纷纷把国际教育如吸引外国留学生、向国外输出教育、合作办学等作为抢占全球教育市场、增加财政收入的一个手段,而很少考虑向学生传授全球知识、技能以及帮助发展中国家的高等教育和人力资源的发展等。 所以,1997年国际大学协会(IAU)在为“世界高等教育大会”准备的一份声明“走向一个合作的世纪:高等教育国际化”中就指出:高等教育的国际合作并没有预想的那样甚至很少对全球的繁荣和发展产生影响。更糟糕的是,由于发展中国家人才的外流等更加加大了南北差距和贫富差距。当然,为了商业目的的高等教育国际化也有有利的一面,如能够增进教育输出方的经济和政治竞争力,能够弥补发展中国家高等教育办学资金的不足,为发展中国家培养高质量的人才等。 针对高等教育国际化过分被用作商业目的的现状及其所带来的不利影响,参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为促进各成员国高等教育国际化而设置的电子论坛的人士强烈呼吁,“(我们)应强化这样一种思想,即知识应被全人类共享”,高等教育应该促进全人类的和平、发展与繁荣。在当今这个高等教育竞争激烈且突出强调商业化目的的全球背景中,我们在利用高等教育国际化获取商业利益的同时,还要发挥高等教育国际化人文关怀或者人性化方面的功能。 国际大学协会(IAU)在“走向一个合作的世纪: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声明中也指出,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应该促进文化的多样性和具有不同文化的人之间的相互理解、尊重与宽容,这样才能在促进经济竞争力和政治实力的同时,促进国际团结、安全与和平。 高等教育国际化是21世纪世界教育三大趋势之一。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前任校长,现任英国诺丁汉大学校长杨福家认为,21世纪世界教育将呈现出三大发展趋势,一是终身教育,二是以学生为中心,三是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国际化。他说,高等教育国际化是经济全球化的必然要求,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意味着中国在更深的层次参与经济全球化。 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面临的挑战 近年来,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开始在我国得到广泛的重视,特别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国外高等教育发展的有益经验被不断地介绍到我国,在学生与教师方面的交流日趋频繁,教学与科研领域的合作也逐步深入,可以说,国际化已经不仅是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口号,而且已经成为一项具体的实践。 |
出国留学最新热贴: |
【责任编辑:yuloo 纠错】 |
|
阅读上一篇:留学生的形象很重要 |
|
阅读下一篇:怎样面对高等教育国际化 |
|
【育路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
①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育路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 |
② 本网部分稿件来源于网络,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育路网发布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该及时向育路网书面反馈,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情况证明,育路网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尽快移除被控侵权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