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风后抑郁的中医治疗及护理

来源:医学教育网 发布时间:2012-08-28

  【摘要】中风后抑郁是目前脑血管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笔者结合目前临床常用的中医治疗及护理,详细论述了中风后抑郁的病因病机、中医治疗、心理护理、中医护理及简单药物治疗。为临床中风康复治疗提供了详尽的参考。

  【关键词】中风后抑郁;中医治疗;护理

  中风后抑郁(post stroke depression,PSD)即中风后引发的抑郁症,属于继发性抑郁症的一种,是常见的脑血管病并发症之一[1]。由于中风后患者短时间心理的巨大落差,患者社会活动减少、家庭关系紧张及生活不能自理等一系列变化,导致PSD发病率逐年升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风后的康复,增加了医院临床护理工作的难度,甚至增加了脑血管病的死亡率,不仅给患者带来了精神和肉体上的痛苦,也增加家庭和社会的负担。如不及时给予相关治疗及护理,将使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恢复时间延长,生活质量降低,给社会、家庭、个人都带来了极大的负担。笔者结合近几年临床观察,将目前常用治疗方法及护理综述如下。

  1中风后抑郁的病因及病机

  了解中风后抑郁的发病原因及机制,对于临床治疗及护理可以起到指导作用,目前对中风后抑郁的发病原因主要存在以下几种学说。

  (1)中风后抑郁是脑部病变的直接作用结果。(2)患者本身肢体病损是刺激患者抑郁发生的原因。(3)两者兼而有之,通过大量临床试验可知:左半球病变较右半球病变易发生抑郁,神经功能缺损严重者抑郁发生率更高。总之,中风后抑郁是脑内神经元递质出现神经生化上的失衡或功能缺损致传导功能受损并对躯体残疾产生的一种心理反应。(4)中医认为中风后抑郁主要是情志失调、肝失疏泄所致,而痰瘀互阻正虚不复是其重要原因[2]。

  2中风后抑郁的中医治疗

  中风后抑郁是肝失疏泄,复加痰瘀互阻,正虚不复而至的本虚标实证,治疗上宜攻补兼施,以疏肝气、柔肝阴、养肝血为主,佐以祛瘀化痰为主。

  2.1肝郁血瘀肝主疏泄,调畅气机,当肝气郁滞、水液不布凝液成瘀。固见情志抑郁、烦躁、面色灰暗、胁肋刺痛或胀痛、舌暗、有瘀斑或瘀点。治疗当以疏肝理气、活血化瘀为主治疗。方可选柴胡疏肝散。

  2.2肝郁脾虚肝气郁滞,日久肝木克土、则见脾气亏虚,其症当见多愁善虑、情绪抑郁、身倦纳差、腹胀肋满、舌淡苔白腻、脉沉细,治以疏肝健脾,方可选逍遥散加减。

  2.3肝肾阴虚症见:情绪低落、心烦易惊、健忘少眠、腰膝酸软、胁肋隐痛、口干便干、舌红少苔、脉细数。治以滋阴疏肝解郁,方选一贯煎。

  3护理对策

  3.1心理护理现在疾病的心理社会因素在疾病的治疗过程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及早有效地心理护理和干预对于减轻中风后抑郁发生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

  3.1.1健康教育护士在中风后抑郁症发病的早期,要做好健康教育,用和蔼可亲的语言使患者的情绪保持健康的状态,首先为患者创造一个安静、舒适的环境,医护人员要态度和蔼,尽量满足患者的合理要求,使其情绪稳定。耐心解答患者提出的问题,赢得其信赖。

  3.1.2发挥亲属的支持作用亲属在治疗中风后抑郁方面起着巨大的精神支柱,在工作中,要指导患者加强与亲属之间的情感交流,使患者感受亲情的温暖和家庭的支持。

  3.1.3加强患者医学知识的宣传和普及教育帮助病人了解疾病,认识疾病、正确面对疾病。能够正确的对待疾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3.2中医护理祖国医学认为中风后抑郁属于中医“郁证”范围,在中风的基础上,由于风、瘀、痰、热交搏郁结致使气血瘀滞不畅,肝气失调、神明失清而出现抑郁。

  3.2.1以情胜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悲胜怒,恐胜喜,怒胜思,喜胜忧,思胜恐”。提出情志疾病必须“以情胜情”。将此方法引入到中风后的抑郁治疗中,以“喜胜忧”通过心理疏导,暗示或听风趣幽默的故事,让病人心中喜悦,笑逐颜开,以克服其抑郁、忧伤等病症。

  3.2.2艺术疗法艺术疗法是根据祖国医学的“形神合一”观,即只有“行与神俱”才能心身健康的原则,运用音乐、舞蹈、绘画等艺术手段,以心理诱导的技巧,通过影响“心神”达到喜则气和志达,帮助病人从痛苦中解脱出来,恢复身心健康。

  3.2.3穴位按摩对患者进行穴位按摩,取百会、四关、四花穴,以疏肝解郁,活血通络,同时针对患者心理方面的病因,诱导调节其心理活动,辅以必要的良性暗示,以导引其意念和呼吸。

  3.3抗抑郁药物的护理抗抑郁药物的治疗有三环、四环类抗抑郁药物,如阿米替林、丙咪嗪、麦普替林等,常见的副作用有体位性高血压、心脏传导阻滞、口干、便秘、出汗及困倦等,因此要注意密切观察使用此类药物的患者的反应和副作用。

  中风的康复是一个漫长而艰巨的过程,将会影响病人生存的质量和神经功能的恢复,目前中风病患者的康复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如果能将中风后抑郁的治疗和护理结合起来,必将对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促进康复起到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唐胜修,徐祖豪。针刺干预中风后抑郁状态的发生。广西医学,2002,24(1):141-142.

  2 李衍斌,李春红。浅谈卒中后抑郁症的病机与治疗。广西中医药,1999,22(6):26-27.

纠错

我要收藏】 【进入社区

育路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育路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部分稿件来源于网络,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育路网发布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该及时向育路网书面反馈,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情况证明,育路网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尽快移除被控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