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第六章、地表水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第一节。水体污染物的迁移转化(熟悉) 第二节。水环境影响预测方法 一预测方法概述 (1)分类(熟悉) 预测方法分类:数学模式法、物理模型法、类比分析法和专业判断法。 (2)水质预测因子的筛选(掌握) 水质因子的确定要既能说明问题又不宜过多,应少于水环境现状调查的水质因子数目。 可利用水质参数排序后选取预测因子。ISE=cpi Qpi/(csi-chi) (3)预测条件(熟悉) ①受纳水体的水质状况。 ②拟预测的排污状况。③预测的设计水文条件。 ④水质模型参数和边界条件。二。河流水质数学模式预测方法(掌握) (1)河流稀释混合模式 ①点源(会计算) C= cpQp+chQh/Qp+Qh 式中c-一完全混合的水质浓度,mg/L;Qp——上游来水设计水量,m3/s; Cp——设计水质浓度,mg/L; Qh——污水设计流量,m3/s; Ch——设计排放浓度,mg/L. 例题:上游来水COD(p) =14.5mg/L,Qp=8.7m3/s;污水排放源强COD(h)=58 mg/L,Qh=1.1m3/s.如忽略排污口至起始断面间的水质变化,且起始断面的水质分布均匀,则起始断面的CODcr浓度是? 解析:按公式C= cpQp+chQh/Qp+Qh =[14.5×8.7)+(58×1)]/(8.7+1)=19 ②非点源 式中Ws——沿程河段内非点源汇人的污染物总负荷量,kg/d; Q——下游x距离处河段流量,m3/s; Qs——沿程河段内非点源汇人的污染物总负荷量,m3/s; xs——控制河段总长度,km; x——沿程距离,km. ③考虑吸附态和溶解态污染指标耦合模型 式中c——-溶解态浓度,mg/L; X——单位质量固体颗粒吸附的污染物质量,mg/kg; Kp-一分配系数,L/mg. 对于有毒有害污染物: 式中 cT——总浓度,mg/L; S——悬浮固体浓度,mg/L (2)河流的一维稳态水质模式 式中A——-河流横断面面积; c——水质组分浓度; Q——河流流量; DL——综合的纵向离散系数; SL——直接的点源或非点源强度; SB——上游区域进人的源强; SK——-动力学转化率。 若稳态,忽略纵向离散,一阶动力学反应速率K,河流无侧旁人流,河流横断面面积为常数,上游来流量Qu,上游来流水质浓度cu,污水排放流量Qe,污染物排放浓度ce,则上述微分方程的 解为: 式中K——一阶动力反应速度,d-l; u——河流流速,m/S; x——一沿河流方向距离,m; c——一位于污染源下游x处的水质浓度,mg/L. (3)Streeter-Phelps模式 假设条件:①河流为一维恒定流,污染物在河流横断面上完全混合;②氧化和复氧都是一级反应,反应速率常数是定常的,氧亏的净变化仅是水中有机物耗氧和通过液一气界面的大气复氧的函数。 式中 D——一亏氧量,mg/L; DO——计算初始断面亏氧量,mg/t; Dp——-上游来水中溶解氧亏值,mg/t; Dh——一污水中溶解氧亏值,mg/L; u——河流断面平均流速,m/s; x——沿程距离,m; c——沿程浓度,mg/L; DO——一溶解氧浓度,mg/L; DOf-一饱和溶解氧浓度,mg/L; K1——一耗氧系数,d-l; K2——复氧系数,d-1 (4)河流二维稳态水质模式 ①二维稳态水质方程 顺直均匀河流: 用累积流量坐标表示的二维水质方程: ②连续点源的河流二维水质模式 在岸边排放,忽视对岸反射作用: 岸边浓度: 离岸排放,忽视远岸反射用: (5)常规污染物瞬时点源排放水质预测模式 ①瞬时点源的河流一维水质模式 在距离瞬时点源下游x处的污染物浓度峰值为: ②瞬时点源的河流二维水质模式 忽视河岸反射作用; (6)有毒有害污染物瞬时点源排放预测模式 河流水体中溶解态的浓度分布: |
环境影响评价师辅导科目 |
主讲老师 |
精讲班 |
考题预测班 |
报名 |
||
课时 | 试听 | 课时 | 试听 | |||
周建勋 |
40 |
![]() |
10 |
![]() |
||
丁淑杰 |
![]() |
10 |
![]() |
|||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方法 | 丁淑杰 | 40 | ![]() |
10 | ![]() |
![]() |
环境影响评价案例分析 | 冯老师 | 40 | ![]() |
10 | ![]() |
![]() |
环境影响评价师论坛热贴: |
【责任编辑:育路编辑 纠错】 |
|
阅读上一篇:2012年环评师考试技术方法考点29 |
|
阅读下一篇:2012年环评师考试技术方法考点31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