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国家公务员考试:言语理解练习
来源:中公教育发布时间:2011-10-12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言语理解精练:
1.人与人之间的相处,彼此需要有一些空间,有时太过亲近,不小心失了 ,口无遮拦,就会造成彼此的紧张和伤害。
填入画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氛围 B.空间 C.分寸 D.和气
2.下面没有语病的句子是:
A.以轻松平等取代毕恭毕敬,在自然真诚中显现彼此友好,这不能不说是“朋友”一词的魅力所在。
B.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是一根拐杖,我们的目的是让学生脱离老师,自己独立走路,以达到叶圣陶先生所要求的——“教是为了不教”。
C.生活在这个伟大的时代,如何书写好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上最悦耳动听,最灿烂辉煌的跨世纪乐章,是我们年轻人肩负的历史使命。
D.参加第21届冬季奥运会的中国代表团的擎旗手是男子单人速滑选手张明,曾参加1994年的利勒哈默尔冬奥会,这是第二次入中国冬奥会阵容。
3.填入横线处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较为一致的是:
你工作多久挣的钱才够买一个麦当劳“巨无霸”?要是猛然被这样提问,多数人可能会打个愣,因为不少人通常习惯另一种说法:我一个月的工资够买几个“巨无霸”?这两个问题看上去是一回事,但在统计学意义上,却有着明显的差距,前者是以商品来考察劳动力的价值,后者则:__________________.
A.用劳动力来考察商品的价值
B.用商品来考察劳动力的价值
C.用收入来衡量购买力的水平
D.用购买力来衡量收入的水平
4.现在人们认识到,极光一方面与地球高空大气和地磁场的大规模相互作用有关,另一方面又与太阳喷发出来的高速带电粒子流有关,这种粒子流通常被称为太阳风。由此可见,形成极光必不可少的条件是大气、磁场和太阳风,缺一不可。具备这三个条件的太阳系其他行星,如木星和水星,它们的周围也会产生极光,这已被实际观察到的事实所证明。
这段文字主要介绍的是:
A.太阳在极光形成中的作用 B.形成极光的必备要素
C.存在极光现象的行星 D.人们对极光的观察和认识
阅读以下文字,完成5-9题
氢是一种清洁的新能源。尽管对氢气等利用能源的研究取得了很多成果,然而如何制造出廉价的氢仍是当前的一项关键性课题。
从水中产生氢的一种途径是简单地把水加热,直到水分子分解成氢原子和氧原子。但是这两种气体必须立即分开,否则它们就会又合成为水。分离它们的一种方法是用一个有渗透性的薄膜①,这种薄膜能被极弱小的氢原子穿过,同时又把相对大些的氧原子拦住。
作为研究制造廉价氢气的一部分,以色列雷霍沃特市的维茨曼科学院研制出了一种满足上述要求的、耐高温的陶瓷薄膜②。已有的能渗透氢原子同时又不使氧原子越过的薄膜是由氧化镁和氧化锆等材料组成的陶瓷薄膜③。由于它只能在1750℃左右的温度下使用,所以尚不能真正地用于氢气生产。
用于氢气生产的薄膜必须能耐更高的温度。原因是温度越高,转变的效率越高。例如,温度到达2200℃时,就会有1/3的水能够有效地转变为氢和氧。
该院这个项目的主要研制者科干用特别处理过的氧化锆和氧化铈粉末配料,制成了能在2000℃高温下工作的薄膜④。他认为,还能进一步开发出能在2200℃左右温度下工作的材料。
新的薄膜能经得住高温的部分原因是材料的选配,另外,生产陶瓷的粉末经过特殊的处理也是一部分原因。粉末的每一颗微粒都很光滑,有粗糙棱角的极少。这就「 」着一旦形成薄膜,他们中间就极少有棱角接触,因此就极少有熔融和烧结的机会。一些专家认为,科干的这项发明对于用加热方法生产氢气是一个关键性的进展。
5.对文中①②③④处“薄膜”的意义的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①处含义最广,可包含②③④
B.②处与③处“薄膜”的内涵完全相同
C.③处与④处“薄膜”的内涵不相同
D.②处与④处“薄膜”的内涵完全相同
6.对第二自然段从水中提取氢的工艺,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A.要把水加热至氢氧分离
B.要用渗透性薄膜将氢氧分开
C.水加热的方式要简单
D.两种气体的分离要及时
7.与进一步开发能在2200℃状态下工作的薄膜无关的一项是:
A.制作薄膜的材料要进一步选择
B.制作材料间的配比要进一步研究
C.渗透性薄膜的密度要进一步控制
D.制作薄膜的粉末要经过光滑处理
8.下列判断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尽管对利用氢这种能源的研究已经取得了很多成果,可如何制造出氢,仍是当前的一项关键性课题
B.用氧化镁和氧化锆等材料组成的薄膜,由于只能在1750℃左右的温度下使用,所以还不能用来提取氢
C.用于氢气生产的薄膜必须耐高温,这是因为温度越高,氢原子转变为氢气的速度就越快
D.以色列某科学院研制出了一种既能被极弱小的氢原子穿过,同时又能把相对大些的氧原子拦住的、耐高温的陶瓷薄膜
9.文中「 」处,应填入的词语是:
A.代表 B.意味 C.象征 D.预示
10.在改革开发过程中如何解决( )的关系问题一直是邓小平经济理论的重要内容。
A.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B.计划与市场C.宏观调控与微观调控D.社会稳定与经济发展
【责任编辑:育路编辑 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