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为了让大家更好地备考2011年环评师考试,育路教育网环评师频道特整理2011年环评师技术方法大纲知识点,以供大家全面复习! 了解水生生态环境调查的方法 水生生态环境调查 水生生态调查内容一般包括初级生产力、浮游生物、底栖生物、游泳生物和鱼类资源等,有时还有水生植物调查等。海水水质和底泥监测方法须按《海洋监测规范》,海洋生物调查按《海洋调查规范》;淡水水生物调查方法按《湖泊富营养化调查规范》。 其中初级生产量的测定方法包括: ①氧气测定法。 ②CO2测定法。 ③放射性标记物测定法。 ④叶绿素测定法。 了解3S技术在生态环境现状调查中的应用 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即“3S”技术,在生态学调查与研究中,具有特殊重要的价值。 了解生态图件的制作与应用 1、生态制图数据的获取; 2、生态图的编制。 熟悉生态环境现状评价的技术要求: 1、阐明生态系统的类型、基本结构和特点(整体性特点、稳定性等),评价区内居优势的生态系统及其环境功能或生态功能规划 2、自然资源赋存和优势资源及其利用情况; 3、阐明域内不同生态系统间的相关关系及连通情况,各生态因子间的相关关系; 4、明确区域生态系统主要约束条件以及所研究的生态系统的特殊性如脆弱性问题; 5、明确主要的或敏感的保护目标; 6、阐明评价的生态环境目前所受到的主要压力、威胁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熟悉生态环境现状评价的技术方法: 生态系统评价 1、生态系统质量评价方法;主要考虑的是生态系统属性的信息,较少考虑其他方面的意义。 2、社会——经济的观点评价生态系统,即估计人类社会经济对自然环境的影响,评价人类社会经济活动所引起的生态系统结构、功能的改变及其改变程度,提出保护生态系统和补救生态系统损失的措施。 目前,生态环境评价方法正处于研究和探索阶段。大部分评价采用定性描述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进行。 生态环境现状评价方法见《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非污染生态影响》(HJ/T19-1997)推荐的方法,如列表清单法、综合评分法、生态机理分析法、分析法是发展最快,应用越来越广的方法。 物种评价 (1)确定评价依据或指标。 (2)保护价值评价与优先排序。 ①Perring和Farrell(1971)根据英国自然资源保护委员会(NCC)生物记录中心(BRC)评价野生植物种群的方法,用一个“危险序数”来表达物种的保护价值。 A、对物种的下列特征确定价值: a、物种在10年观察期间的退化速率 b、生物记录中心已知的该物种存在地方数(可能生境数) c、对物种诱惑力的主观估计 d、物种“保护指数”——该物种所在地占自然区面积的百分比(%) e、遥远性——指人类抵达该物种所在地的难易程度 f、易接近性——指人类一旦抵达该物种所在地后,接近该物种的难易程度 B、按下式计算“危险序数TN” TN=a+b+c+d+e+f ②Hellisell(1974)根据物种存在的相对频率推定物种的“保护价值”。 ③有些国家试图用货币单位评价动、植物物种或生物群落的价值。 群落评价 群落评价的目的是确定需要特别保护的种群及其生境。一般采用定性描述的方法。对个别珍稀而有经济价值的物种进行重点评价。 (1)群落保护类别评价例。 ①对某项工程拟建场址3km范围内不同栖息地(水体、废料、农田、草原、洼地森林)的主要哺乳动物按照丰度定为以下四类。 A——丰富类,当人们在适当季节来栖息地视察时,每次看到的数量都很多。 C——普遍类,人们在适当季节来访时,几乎每次都可以看到中等数量。 U——非普遍类,偶尔看到。 S——特殊关心类,珍稀的或者可能被管理部门列为濒危类的物种。 ②对3km范围内的哺乳动物、鸟类、两栖类和爬行动物按其处境的危险程度分为如下四类。 E——濒灭类,有成为灭绝物种可能的。 T——濒危类,物种的种群已经衰退,要求保护以防物种遭受危险。 S——特殊类,局限在极不平常的栖息地的物种,要特殊的管理以维持栖息地的完整和栖息地上的物种。 B——由特别法律监督控制和保护的(如毛皮动物)。 栖息地(生境)评价 (1)分类法。将评价区各种生境按自然保护区标准分类方法归类,列表表达。例如,英国自然保护委员会将不同栖息地按自然保护价值分为三类。 第一类:野生生物物种的最主要的栖息地; 第二类:对野生生物有中等意义的栖息地; 第三类:对野生生物意义不大的栖息地; (2)相对生态评价图法。 (3)生态价值评价图法。 (4)扩展的生态价值评价法。 生态完整性的评价 (1)生态完整性评价指标。 ①植被连续性。 ②生态系统组成完整。 ③生态系统空间结构完整性。 ④生物多样性。 ⑤生物量和生产力水平。 (2)景观生态学方法评价生态系统完整性。 景观生态学方法评价生态系统完整性的主要指标是生态系统(植被)净生产力和稳定性分析。系统净生产力高低的判别以实际的植被生产力与理论计算的生态净第一生产力(标准)作比较。稳定性分析包括恢复稳定性和阻抗稳定性两个方面。 掌握生态环境敏感目标的判定方法 1、法规确定的保护目标 敏感保护目标包括一切重要的、值得保护或需要保护的目标,其中最主要的是法规已明确其保护地位的目标。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中,“敏感保护目标”可按下述依据判别: (1)需特殊保护地区:指国家或地方法律法规确定的、县以上人民政府划定的需特殊保护地区,如水源保护区、风景名胜、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国家重点保护文物、历史文化保护地(区),水土流失重点预防保护区、基本农田保护区。 (2)生态敏感与脆弱区:指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及重点监督区、天然湿地、珍稀动植物栖息地或特殊生境、天然林、热带雨林、红树林、珊瑚礁、鱼虾产卵场、天然渔场、重要湿地等。 (3)社会关注区:人口密集区、文教区、疗养地、医院等区域以及具有历史、科学、民族、文化意义的保护地。 此外,环境质量已达不到环境功能区划要求的地区亦应视为环境敏感区。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中,“敏感保护目标”的识别: 1、具有生态学意义的保护目标; 2、具有美学意义的保护目标; 3、具有科学文化意义的保护目标; 4、具有经济价值的保护目标; 5、重要生态功能区和具有社会安全意义的保护目标; 6、生态脆弱区; 7、人类建立的各种具有生态环境保护意义的对象; 8、环境质量急剧退化或环境质量已达不到环境功能区划要求的地域、水域; 9、人类社会特别关注的保护对象。 |
环境影响评价师辅导科目 |
主讲老师 |
精讲班 |
考题预测班 |
报名 |
||
课时 | 试听 | 课时 | 试听 | |||
周建勋 |
40 |
![]() |
10 |
![]() |
||
丁淑杰 |
![]() |
10 |
![]() |
|||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方法 | 丁淑杰 | 40 | ![]() |
10 | ![]() |
![]() |
环境影响评价案例分析 | 冯老师 | 40 | ![]() |
10 | ![]() |
![]() |
环境影响评价师论坛热贴: |
【责任编辑:育路编辑 纠错】 |
|
阅读上一篇:2011年环评师技术方法辅导:大纲知识点(13) |
|
阅读下一篇:下面没有链接了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