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国家公务员非模式化面试制胜方略四
来源:育路教育网发布时间:2011-01-28 11:36:48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2011年国考面试的指导思想已经发生深刻变化,由“题本位”向 “人本位”转变,“非模式化”时代已经到来。这种变化主要来自来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国家公务员命题人员经验越来越拉丰富,命题思想逐渐成熟化、科学化;二是实际面试中不断暴露出的问题促使国考面试命题思路发生变化。
具体而言,国家公务员面试的十年也是我国公务员招录测评摸索的十年,摸索就意味着初期经验少、认识模糊,为了追求公务员选拔的公平化,一个主导思想就是量化指标,于是题目成了测评关注的核心。另外,在国家公务员招录过程中,命题老师和考生实质上存在一种博弈的关系,长期以来考官机械的提问,套路化的题型让学生逐步摸索到了一些“规律”,似乎按照这种“规律”就能满足考官的选拔标准,这些“规律”主要表现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答题要有固定套路,比如计划组织协调题,第一步应该怎么样,第二步应该怎么样,总结应该怎么样等等。二是重视答题技巧,比如回答职位匹配性的题目,说一些事实而非、不痛不痒的话,完全不涉及自身情感和个人经历,使人面目模糊。三是重点关注一些“形而上”的问题,说一些表面光鲜、内容空洞、虚与委蛇、悖离内心的官话套话。简言之,许多考生面试中缺乏真心,没有真情,不讲真话,使面试偏离了初衷。
特定历史条件下的命题指导思想是这些问题的根源,标准化考查成了机械化考查,面试考查有异化的危险。这些问题带来的负面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具体表现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测查不出考生“冰山”下的人格特征。二是面试有被利用的危险,带来了实质的不公平。面试如果过分突出技巧性,那么必然带来一个危险——被“聪明”的考生利用,因为技巧是可以通过较短时间训练迅速提高的,那么对于那些踏踏实实、有真才实学的学生造成了事实上的不公平。三是给公务员备考中的同学带来错误的导向。公务员考试目的是招录一批德才兼备的人才,尤其要“以德为先”,过于突出答题及面试技巧显然与这一选拔标准背离,也容易在考生群体中带来负面的导向作用,不利于选拔人才。
基于以上对国考历史及面试本质深刻的研究与总结,专家一直希望考生在备考面试的过程中,不仅仅只是为备考面试,而是真正着眼于能力的提升和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最终达到“人题合一”的目标,这就要求考生们真正能安住心、定住神、稳住气、沉住力,扎扎实实的从现在开始进行2011年国家公务员考试面试的整体复习备考。
致胜第四步:目标“人境合一”
借用金庸先生的话,凡要达到武学的至高境界皆需打通任督二脉,武学之道在于让真气自由运行于大小周天,而学习之道在于将理论知识与自身行为合二为一,达到“人境合一”的高度。在“反套路”时代面试中,面试考试已经由“答题”转变为“沟通”,要想真正达到“人境合一”的至高境界,老师亲身的指点或专家亲自的传授都非常重要,师者,传道授业解惑,就是帮助我们把握关键问题,运用新视角、新方法,开释盲点,真正达到融会贯通,运用自如。
【责任编辑:育路编辑 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