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笔记十二

来源:网络发布时间:2010-03-26

    第十二章 态度与品德的形成及其培养

    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
    品德的心理结构:1道德认识;2道德情感;3道德行为。
    道德认识也较道德观念,只对道德行为规范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
    道德情感指伴随着道德认识而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
    道德行为指个体在一定的道德认识指引和道德情感激励下所表现出来的对他人或社会具有道德意义的行为,使完成道德认为达到道德目的的手段。
    皮亚杰提出儿童的道德判断有一个从他律到自律的发展过程。他认为儿童6岁之前处于无道德规则阶段。6—10岁处于他律道德阶段。10岁以后的儿童进入自律道德阶段。
    柯尔伯格提出三个水平六个阶段的道德发展阶段论。水平一:前习俗水平。水平二:习俗水平。水平三:后习俗水平。
    态度对品德形成的一般过程与条件:1遵从;2认同;3内化。
    态度与品德改变的一般过程与条件:1醒悟阶段;2转变阶段;3巩固与稳定阶段。

纠错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育路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育路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部分稿件来源于网络,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育路网发布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该及时向育路网书面反馈,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情况证明,育路网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尽快移除被控侵权内容。

教师资格考试辅导资料

教师资格考试辅导课程报名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