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校选择:艺术院校 | 独立学院 | 民办高校 | 高职高专 | 出国留学 | 港澳招生 | 网络学院
 决战高考:政策法规 | 高考护航 | 各科备考 | 志愿填报 | 心理调节 | 饮食健康 | 考场内外 | 分数线 | 真题 咨询热线:010-51291357/51291557

小语种专业成“高考热门” 就业率近百

作者:安坤   发布时间:2010-01-20 10:53:35  来源:北京考试报
  • 文章正文
  • 调查
  • 热评
  • 论坛

  法语、德语、西班牙语、葡萄牙语、俄语、日语、朝鲜语、阿拉伯语等被人们称为小语种,虽然应用及影响力不及英语广泛,但近年来却备受高考考生和家长关注,从高考录取成绩之高来看,称其为“招生大热门”当之无愧。那么小语种专业的就业形势如何?记者采访发现,在目前高校毕业生整体面临就业压力的前提下,特别是涉外行业普遍经受金融危机影响后,小语种就业一枝独秀,交出了就业率近百分之百的答卷。

  社会需求旺盛

  北京外国语大学是全国开设语种最多的高校。据了解,北外2009届毕业生的整体就业率接近百分之百,西班牙语、葡萄牙语等小语种是最早完成就业任务的专业。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外语学院2009届共有9个专业181名毕业生,其中西语和法语专业都出现供不应求的情况,90%以上的毕业生起薪在每月3500元以上。中国传媒大学外国语学院去年有13个专业共计295名本科毕业生,其中首届希伯来语毕业生14人,尼泊尔语、马来语和荷兰语专业也在时隔4年后再次迎来毕业生。截至当年7月,毕业生100%就业。

  高就业率的背后是社会对小语种人才需求的持续增长。党政机关、高等院校、新闻传媒机构、外企及合资企业、大型企业的涉外机构、外贸公司、旅游公司、留学培训机构等单位均是小语种毕业生的就业主渠道,人才需求有增无减。以国家公务员为例,西班牙语、葡萄牙语等专业招考计划多,岗位多,每年吸纳了大量毕业生。去年仅澳门终审法院就从北外录用了6名葡萄牙语毕业生。

  北京外国语大学就业中心主任孙眉说,小语种就业与国家对外开放程度息息相关。中国的国际地位日益提高,贸易合作、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企业、公司纷纷走出国门,小语种人才无疑是先锋。以传媒行业为例,在“中国声音”走出去的大背景下,传媒行业加大了小语种人才储备。中央电视台去年开设的俄语频道,包揽了北外俄语专业所有的研究生和部分本科生。在金融业,中国各大银行在国外纷纷设立分支机构,也迫切需要当地语种人才。

  复合型人才受欢迎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外语学院党委书记刘金兰介绍,小语种毕业生高质量就业也得益于他们的实力。众所周知,近年小语种高考录取成绩一直在众多专业中名列前茅,小语种提前招生、提前批次录取等方式使得生源质量进一步提高,名校的小语种专业录取成绩堪与北大、清华等媲美。这使得小语种专业有了较高的门槛。

  虽然小语种人才稀缺,供不应求,但是并非学一门语言就能一劳永逸,工作无忧。用人单位对小语种专业人才的要求是复合型、综合素质全面。在涉外行业中,不可避免地要涉及外交、法律、新闻、其他语种或其他专业性很强的工程项目,工作性质使得小语种人才要独当一面。为了提高人才竞争力,外语院校都加强了复合型人才和复语型人才的培养,毕业生在读期间除了学习一门外语,还要通过辅修课等掌握其他专业知识,毕业时争取拿到双学位。大多数小语种毕业生工作几年后都由外语人才向专业人才转型,而非单一的外语翻译。

  毕业生需基层锻炼

  小语种毕业生就业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学习了一个国家语言未必到该国工作,如学习法语的人大部分要到非洲地区工作,西班牙、葡萄牙语学生工作地点大多在拉丁美洲。我国很多公司在非洲、拉美地区开拓市场,设立项目,提供了大量工作机会。这些岗位虽然收入高,但是条件也很艰苦,毕业生需要有吃苦精神。

  虽然旺盛的社会需求使得本来招生规模很小的小语种毕业生更加金贵,但小语种毕业生就业也有短板:学生和家长的就业期望值高,紧盯国家机关、部委、新华社等传统主渠道,多集中在北京、上海,广州、杭州等沿海发达城市,大城市居其次,很少能到内陆地区、西部地区就业。

  近几年,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整体形势严峻,毕业生普遍面临传统就业主渠道需求下降、稳定职业越来越少的情况。一位高校负责外语专业毕业生就业工作的老师说,小语种毕业生在不愁就业的同时要具有开拓精神,做到多渠道、多形式就业。随着我国开放程度的日益加深,越来越多的地区出现了小语种人才需求,地方外事办也成为新的就业渠道。中国传媒大学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副主任刘妍介绍,2009年该校外语类专业毕业生到京外单位就业人数比往年明显增多,约3成毕业生京外就业。

  孙眉认为,从人才发展战略来说,毕业生只有了解国情、民生才能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因此,小语种专业的就业目标不是单纯看就业率和收入,而是要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为事业的发展找到合适的起点。这就要求高校加大对毕业生的就业引导,特别是基层锻炼意识。
 

以下网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 立即发表评论
提交评论后,请及时刷新页面!               [回复本贴]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高校招生最新热贴:
【责任编辑:育路编辑  纠错
【育路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育路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部分稿件来源于网络,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育路网发布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该及时向育路网书面反馈,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情况证明,育路网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尽快移除被控侵权内容。
高校招生咨询电话:010-51291357 51291557
高校招生咨询电话:010-51291357 51291557
热点专题
 
 高考热点关注
学员报名服务中心: 北京北三环西路32号恒润中心18层1803室(交通位置图
咨询电话:北京- 010-51268840/41 传真:010-51418040 上海- 021-51567016/17
育路网-中国新锐教育社区: 北京站 | 上海站 | 郑州站| 天津站
本站法律顾问:邱清荣律师
1999-2010 育路教育版权所有 | 京ICP证10042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