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语理解与判断
找通常在句子或文段中起强调、突出或转折作用的副词。遇到含有副词的句子或文段,考生一定要重点关注。 4:锁定关联词语
其中包括:表示并列的关联词、表示选择的关联词、表示转折的关联词、表示递进的关联词语、表示假设的关联词语 例如:“既······又”、“不是······就是”、“虽然······但是”、“不但······而且”、“即使······也”、等。 例题1:人来到人世,并不是为了在无所事事中度过------的一生,而是为了从事伟大而壮丽的事业。 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暗淡无光 B:黯然失色 C:黯然欲绝 D:黯然销魂 【答案】A。 重要提示:在本题中关键词为“不是······而是”。“不是······而是”表示并列,是对前者的否定,对后者的肯定。横划线应选与“伟大而壮丽”相反或相对的词,A项最为合适。 例题2:美联储为了解决美国储蓄量不足的问题,维持美国经济运转,利用美元作为国际储备货币的特殊地位大量发行美元。美国用这种方法来投资,维持很高的生活水平,但造成了世界范围内的流动性泛滥。美元发行过度导致美元贬值,贬值的损失由所有持有美元的国家来承担。然后再来做强美元,损失就实现了转嫁。美国的有识之士认为,美国的这种做法不仅会害了自己还会害了世界。 对这段文字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A.美联储为了维持美国经济运转而大量发行美元 B.美联储大量发行美元的措施将会导致美元贬值 C.美元的过量发行会造成流动性泛滥,影响世界经济 D.美国加大发行量来维护美元国际储备货币的特殊地位 【答案】C。 重要提示:“不仅……还”表示递进,强调后者。由此可知,本段材料主要讲的是美联储过量发行美元给世界经济带来的影响。
例题:在人类的历史上,文明冲突的现象一直存在,或者说,政治和经济的利益常常披着文明精神的外衣发生冲突。但另一方面, 。甚至可以说,冲突具有短暂性,而融合具有留存性和长远性。在许多情况下,冲突本身也成为融合的工具。 根据上下文,填入横线处最恰当的是( )。 A.文明更是融合的 B.历史更是融合的 C.文明也是融合的 D.历史也是融合的 【答案】A。 重要提示:在本文段中,关键的短语是“但另一方面”、“甚至可以说”。很明显,二者对解题具有重要的提示作用,对与前文的“文明冲突”相对应的应是“文明融合”,而不是“历史融合”。由 “甚至可以说”可知作者要突出的是“文明融合”,故用表递进的“更”比较贴合文意。
1:观察首、尾句 如果题干材料为总-分形式或题干主旨句在首句,我们可以运用首句分析法来应对。尾句一般有提示下文或总结全段意思的作用,一下几种情况我们可以运用尾句分析法来作答(提问方式为“文段接下来最有可能介绍的是”、提问方式为“这段文字的寓意是”、题干为“分—总”形式) 2:段中句 提问方式为“这段话意在说明”的题型,一般关键句在段中。在这种情况下,句子中有“但”、“然而”等转折词或者“关键是”、“实际上”等提示词的句子往往是考生要关注的重点句。 例题:和谐社会并不是无矛盾、无冲突的社会,而是矛盾冲突能够得到及时、有效化解的社会。化解形形色色的大小矛盾,关键是让不同群体得以在正常轨道上表达利益诉求,这是解决问题的起码条件。面对“跳桥秀”频发,有不少人认为源于当地政府部门管理缺位、正当信访渠道不畅,这种看法不无道理。确实,目前在不少地方,行政、法律、社会组织等渠道,一则不够宽阔完善,二则不够体民疾苦,直接致使群众利益表达成本过高,引发社会不和谐不稳定因素。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 A.应让利益表达回归正常轨道 B.当前社会利益关系更趋复杂,统筹难度加大 C.和谐社会的矛盾冲突应及时、有效地化解 D.改革发展的社会基础正在发生重大变化 【答案】A。 重要提示:本段文字的关键句是“化解形形色色的大小矛盾,关键是让不同群体得以在正常轨道上表达利益诉求,这是解决问题的起码条件”,A项的表述与此一致,故本题正确答案为A。
1、利用常识排除 2、表述太绝对或以偏概全的不选 3、无中生有的不选 4、混淆是非的不选 5、推论慎选 在言语理解的选项当中,许多考生会发现很多选项都是从这个片段当中做出的推论,常见的有,“所以我们不得不”,“因此我们必须”,“我们要”,“人们应该”这样一些说法很明显就是从材料当中得出的一个推论,是来迷惑考生的,这种推论往往是基于考生习惯的一种思维,但他不一定是作者的一个思路,所以凡是推论要慎选。 (注:慎选不是不选,看到一个选项如果本身是个推论,优先排除。发现排除掉推论之后,剩下的选项也是错误的,只能再看推论,因为有些题让考生选的就是推论。) 例题1:心理学家指出:倘若人在儿童时期能得到父母的照顾和爱抚,并受到伙伴的喜爱和信任,那么他们成年后不易患身心疾病,生活与事业发展往往较为顺利。研究表明,如果只保障孩子物质生活上的需要,而缺乏人际的感情融合,那么孩子往往身心不够健康。有关专家做过这样的试验,把从小住在孤儿院的孩子分成两组。一组一直放在孤儿院,另一组分给其养父养母,一年后,后一组的孩子无论在智力上或体质上都发展得更好。 对这段文字的主旨概括最准确的是( )。 A.人际友爱对身心健康起着重要作用 B.人们应该加强对孩子的照顾 C.孩子身心不够健康是由于童年时没有得到父母的照顾和爱抚 D.人际友爱对身心健康起着决定作用 【答案】A。 重要提示:B项明显是推论,而不是文段的主要观点。C项太片面,D项太绝对。 6、根据感情色彩来排除(选项的感情色彩排除、特殊符号来排除) 词语的感情色彩反映了人们对事物的爱憎感情和褒贬态度。在通常情况下,表示对事物的褒扬、喜爱、尊敬等感情要用褒义词,表示鄙视、贬斥、憎恶等感情用贬义词,客观表述的要用中性词。 7、注意答案的高度和深刻性 一般情况下,正确答案不是对某种现象或现状的简单描述,而是针对这种现状应采取的态度或措施。 例题2:规矩是人定的,但潜规则是谁定的,恐怕没有人知道。如果不按潜规则来,办点事就是难上加难,屡屡碰壁之后,人们才会变得“懂事”。潜规则就像一个漩涡,一旦陷入其中,往往身不由己。但如果人们没有一点“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精神,都不愿率先打破潜规则,而甘愿被它所左右,那社会的进步将是艰难而缓慢的。只有越来越多的人形成打破潜规则的共识,让正常的规则真正起到作用,我们的生活才会变得更加美好。 这段文字的主要观点是( )。 A.只有打破潜规则,正常的规则才能起作用 B.潜规则主宰着我们的生活 C.潜规则危害大 D.正常的规则在社会无法运行 【答案】A。 重要提示:做主旨题时要注意高度,B、C、D三个错误选项都是对现状的某种描述,只有A提出了针对这种现状应采取的措施。
1、找同义语 找出题干中已有词语、短语或句子的同义语,与之同义的选项即是正确选项。 2、找反义语 找出句子中相关词语、短语、句子的反义语,与之意义相反或相对的选项即是正确选项。 例题:就像《小王子》一样,好的儿童文学作品应该是大人和小孩所能共读的,小孩读了有小孩的想法,大人读了有大人的 。我们不时会有好作品出现,但是商业大潮催生了不少速成的作品,浮躁之气、铜臭之气 着儿童文学的创作生态。 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感叹 改变 B.感慨 破坏 C.感动 影响 D.感悟 冲击 【答案】D。 重点提示:找到第一个空相应的同义语——“想法”,“感悟”有感触、领悟之意,跟“想法”意思最相近,比“感叹”、“感慨”、“感动”更合适。由此,可排除A、B、C三项。
例题:民间剪纸是劳动人民为了满足自身精神生活的需要而创造,并广为流传的一种艺术样式。它植根于劳动者深厚的生活土壤中,体现了人类艺术最基本的审美观念和精神品质,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和生活情趣。 剪纸艺术的产生主要是为了满足( )。 A.社会物质生活的需求 B.社会艺术情趣的需求 C.社会价值取向的需求 D.社会精神生活的需求 【答案】D。 重要提示:找同义句。提问句是不完整的,要根据题干中的句子把题干补充完整。题干中的阴影部分就是下面句子的同义句,因此选D。 |
公务员精讲班辅导 |
主讲老师 |
课时 |
学费 |
论坛 |
报名 |
|
---|---|---|---|---|---|---|
行政能力测验网络辅导 | 伊强 | 30 | ¥300 | |||
申论网络辅导 | 陈亚菲 | 30 | ¥200 | |||
公务员面试指导网络辅导 | 张玲莉 | 10 | ¥200 | |||
学费:《行政能力测验》300元,《申论》200元,《公务员面试指导》200元; |
热门资料下载: |
公务员版块列表: |
公务员最新热贴: |
【责任编辑:郭洁 纠错】 |
|
阅读上一篇:言语理解与表达精题练习汇总 |
|
阅读下一篇:国考行测专项练习—言语理解与表达(2) |
|
|
【育路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
①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育路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 |
② 本网部分稿件来源于网络,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育路网发布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该及时向育路网书面反馈,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情况证明,育路网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尽快移除被控侵权内容。 |
·07-09年公务员考试行测命题趋势分析 |
·福建:2010年公务员考试行测资料分析题型分析 |
·福建:2010年公务员行测判断推理题备考指导 |
·综合基础知识:中国文学常识大全下 |
·2010年国家公务员考试行测分析与备考策略 |
·公考行测出题频率最高题型:细节推断题 |
·2010年国家公务员言语理解与表达备考 |
·阅读经典难题解题技巧演示 |
·公务员考试片段阅读技巧之因果式 |
·2010年国考言语理解与表达具体特点 |
·言语理解与表达强化训练题二 |
·言语理解与表达练习题解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