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如果我们留意自然界,会发现生物与环境往往存在着惊人的和谐。譬如,很多生物形成了与环境的颜色基本相同的保护色。草丛中的蚂蚱是绿色的;田野中的野兔是黄色的;雪地里的熊是白色的;趴在海底的比目鱼具有海沙般的色彩和斑点。更有趣的是,雷鸟的颜色可以随季节的不同而不断变换,变换之后的颜色和当时的环境的颜色总相吻合;避役(变色龙)皮内有多种色素细胞,可以改变自身的色彩以便与外界色彩相一致。又如,生物的形态与机能和谐地统一,从而巧妙地适应了环境。海鸽的蛋产在悬崖绝壁,极易因滚动而摔破,但是,海鸽蛋一端大一端小,触动时原地打转,从而减少了摔破的机会。植物种子传播分为风传播和动物传播两种,前者如蒲公英,果实生有毛绒绒的白色纤维,适于被风吹向四方;后者如鬼针草,果实有刺,极易附在动物的身上被带向各地。象是陆地上最大的动物,粗壮的四肢支撑着沉重的身体,无法撮取食物,可它偏偏长出了一个长鼻子,绝妙地弥补了这一不足。这说明 A.自然界的演化存在着某种既定的目的 B.自然界的演化是盲目的,所谓生物与环境的和谐,不是出发点而是结果 C.由此出发而形成的目的论的认识,是一种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D.由此出发而形成的目的论的认识,证明了唯心主义哲学是生长在人类认识之树上的一朵不结果实的花 31.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认为,现实世界即“感觉世界”中的每一个具体事物都有决定自身存在的“理念”。具体的桌子决定于“桌子”的理念,具体的床决定于“床”的理念……然而,具体的桌子有方桌与圆桌之分,具体的床有大床与小床之别,它们是变动不居的,因而是不真实的。唯有“桌子”、“床”的理念永恒地存在着,且不受任何干扰。“理念”的这种纯粹性决定了它的真实性 A.柏拉图的观点是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B.柏拉图的观点是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C.“桌子”、“床”的理念本是对具体的桌子、床的抽象,即由个别到一般,柏拉图则颠倒了它们的真实关系,主张由一般到个别 D.柏拉图的唯心主义同样是生长在人类认识之树上的一朵不结果实的花 32.在西方哲学史上记载着这样一件事情:有人说水变成了酒,怎样鉴别其真假呢?大家去请教贝克莱。贝克莱教导人们,如果在座的各位都感觉到是酒,并一致地认为是酒,那就不应怀疑酒的存在了。贝克莱的观点是 A.唯物主义的 B.唯心主义的 C.经验论的 D.唯理论的 33.一位诗人曾用生动的语言表述了错误的自白:“我不是魔鬼,不是恶棍,每个喜欢探索和追求的人都是我终身相许、棒打不散的情人。我总是先给他们一分荒谬,两分不幸,再给他们三分收获,四分欢欣,我总是在阵痛中分娩着聪明。”从这一自白应得出的结论是 A.真理与错误既对立又统一,错误从反面推动真理的发展 B.对每一个认识个体来说,犯的错误越多,所获得的真理就越多 C.找出所犯错误的原因,意味着接近了真理 D.错误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转化为真理 34.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曾经给人下过一个定义:人是没有羽毛的两脚动物。这一定义的根本性错误在于 A.以偏概全,忽略了拔了毛的禽类并非属于人 B.不懂得人与动物的关系是种与属的关系 C.割裂了人与动物的联系,不懂得人是从动物演化而来的 D.不懂得人的本质在于社会性 35.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在谈到私有制起源时这样认为,某人偶生私念,在私念的驱动下围起了一块土地,并当众宣布“这是我的”。由于人们轻信了他的鬼话,于是便产生了私有制。假如当时有聪明人拔掉木桩,填平圩沟,并向同类疾呼“勿信这个骗子”,则私有制本不会产生。卢梭的观点 A.是强调意识能动性的正确的主张 B.是历史唯心主义观点,夸大了社会意识的作用 C.忽略了乃至否认了私有制产生的根由,这一根由应到生产力的发展中去寻找 D.有其认识根源、社会根源及阶级根源 36.“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种观点 A.体现了认识具有多元性 B.必然主张真理是多元的,从而否认了真理的客观性 C.在一定条件下是正确的,因为认识具有选择性 D.表现着人的认知结构这一主体因素在认识中的作用 37.面对着长满绿叶的大树,哲学家甲说:“树叶是绿的。”哲学家乙说:“我感觉到了树叶是绿的。”哲学家丙说:“树叶给了我绿的感觉,但我不知道这种感觉和树叶本身的颜色是否一致。” A.甲、乙的看法完全一致,他们的观点必然都是唯物主义的观点 B.乙的观点必然会导致主观唯心主义 C.丙是怀疑论着,这种观点可以导致不可知论 D.夸大感觉的作用,是主观唯心主义得以产生的认识根源 38.一些种族主义者认为欧洲人种是最优秀的人种,故而今天欧洲的经济在世界上处于先进的位置。可是人们发现,世界四大文明古国没有一个在欧洲。古中国、古印度、古巴比伦位于亚洲,古埃及位于非洲。 A.由此说明欧洲人种并非优秀的人种,亚、非人种才是优秀的人种 B.这是因为亚、非两洲存在着大河流域。其中,长江、黄河哺育古中国文明,恒河、印度河哺育古印度文明,幼发拉底河、底格里斯河哺育古巴比伦文明,尼罗河哺育古埃及文明。大河乃是文明产生的决定性因素 C.由此不能说明各洲的人种存在着所谓优劣的差异。从根本上说,人种没有质的差异,各洲的经济状况不同,其根本原因要到生产方式中去寻找 D.种族主义的错误在于混淆了社会运动与生物运动的差别 39.在我国古代,有“嫦娥奔月”这一美丽的神话传说,寄托着人们对探索月球乃至登上月球的期望。到了20世纪,美国宇航员首次登上了月球。宇航员在踏上月球球面所说的第一句话是“这对于我来说,是一小步;对于整个人类来说,则是一大步。”人类登月的过程以及宇航员之慨叹所蕴含的哲理有 A.人类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总能把不可能性转变为可能性,进而转变为现实性 B.登月在古代属于抽象的可能性,20世纪人类登月的成功,系抽象的可能性转化为现实的可能性,进而转化为现实性 C.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是不可分割的,个人为社会所做出的贡献,是以社会为个人所提供的各种物质条件、精神条件为前提的 D.人类对世界的认识与改造,是一个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过程 40.在G-W-G'的产业资本的循环中,资本依次经过购、产、销三个阶段,依次采取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三种职能形式,最终实现增殖,回到原来的出发点。资本循环正常进行所需要的条件是:空间上并存,时间上继起,即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在同一时间按照一定的比例在空间上并列存在,并依次改变形态,实现着由前一种形态到后一种形态的转化。它所体现的哲学道理有 A.G-W-G'是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过程,体现着螺旋式的上升 B.事物的联系与运动是不可分的,没有联系,不可能有运动;没有运动,也不可能有联系 C.时间与空间相互制约,二者是不可分的 D.事物的发展是间断性与连续性的统一 41.我国学者邓拓在《燕山夜话》里讲过“一个鸡蛋的家当”的故事:有个小市民穷得叮当乱响,吃了上顿没下顿。有一天,他拾到了一个鸡蛋,高兴起来,以为自己有了万贯家财。他告诉老婆说:“可以让这个鸡蛋孵出鸡来,鸡生蛋,蛋生鸡,鸡再生蛋,蛋再生鸡……然后卖鸡买牛,牛再生牛……这样,我们就有了一份像样的家当了。”他越说越高兴,不由得唾沫横飞,得意忘形:“我可以用钱财盖房子、置地,还要娶个小老婆……”不料,这一下触怒了夫人,一拳把鸡蛋击得粉碎,一份家当也就这样毁掉了。小市民的思维逻辑的错误在于 A.把不可能性误作可能性 B.把抽象的可能性误作现实的可能性 C.把可能性误作现实性 D.忽略了可能向现实转化的条件性 |
热门资料下载: |
考研最新热贴: |
【责任编辑:聂荣 纠错】 |
|
阅读上一篇:鲁生-2010年哲学部分试题二 |
|
阅读下一篇:鲁生-2010年哲学部分试题四 |
|
|
报考直通车 |
·2010年考研政治真题难度分析 |
·2010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政治真题汇 |
·2010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政治真题(九 |
·2010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政治真题(八 |
·2010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政治真题(七 |
·2010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政治真题(六 |
·2011年考研政治入门测试参考答案及解析(三) |
·2011年考研政治入门测试参考答案及解析(二) |
·2011年考研政治入门测试参考答案及解析(一) |
·2011年考研政治入门测试(四) |
·2011年考研政治入门测试(三) |
·2011年考研政治入门测试(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