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课程  书店 学校  题库 论坛  网校  地方分站: 北京 | 上海 | 郑州 | 天津
 考研网
 考试动态  报考指南  考研知识: 资料下载|考研经验|院校招生|专业硕士|考研辅导  考研教材  考研论坛 
 数学: 真题|模拟题|学习指导|讲义辅导  英语: 真题|模拟题|学习指导|讲义辅导  政治: 真题|模拟题|学习指导|讲义辅导  专业课试题  网络课程  在职研
地区信息

2010报考知识全集及政治理论基干知识全集5

作者:不详   发布时间:2009-06-12 14:52:48  来源:文都教育
  • 文章正文
  • 网校课程
  • 资料下载
  • 圈子话题
  • 论坛

   第二部分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及其历史进程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

   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解决中国问题的需要。中国国情的特殊性,要求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挥指导作用必须实现其中国化。中国问题包括中国的革命问题、中国的建设问题和中国的改革问题。

   它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在要求。马克思主义要在中国发挥指导作用,就必须将其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它是中国革命经验的概括和总结。所以提出要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源于革命进程中正反两个方面的实践经验。

   注意: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本身是一个历史过程,一个由浅到深、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过程,一个由少数人认识到形成全党共识的发展过程。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第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

   第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

   第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

   概括地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用马克思主义来解决中国的问题,同时又使中国丰富的实践经验上升为理论,并且同中国的历史传统、中国的优秀文化相结合,不断赋予中国马克思主义以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重要意义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长期实践中,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两次历史性飞跃,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第一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毛泽东思想,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第二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

   重大战略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意义

   第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指引着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

   第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提供了凝聚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强大精神支柱。

   第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倡导和体现了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优良学风,不断开拓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王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是中国共产党在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的伟大实践中,不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结果,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新时期以来我们取得的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集中到一点,就是高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这一理论体系,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这一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创造性地运用它们分析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的实际,作出了一系列新的理论概括。

   二、毛泽东思想

   1.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科学内涵: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时代背景:20世纪上半叶,帝国主义战争与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主题。

   实践基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和建设实践。

   历史过程: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历史过程,同时也是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的过程。

   第一阶段,萌芽:即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的初步结合。时间:党的建立和国民革命时期(1919~1927)

   第二阶段,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形成。时间:土地革命前中期(1927~1931)

   第三阶段,毛泽东思想的完备成熟及其在全党指导地位的确立。时间:土地革命后期到抗战时期(1935~1945)

   第四阶段,毛泽东思想的继续发展,(解放战争到建国后(1945~1976))

   2.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

   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包含着丰富的内容:

   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关于革命军队的建设和军事战略;关于政策和策略的理论;关于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关于党的建设的理论;关于国际战略和外交工作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的理论。

   3.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从发展的角度,讲地位)

   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指南。(讲实践指导意义)

   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讲长远指导意义)

   三、邓小平理论

   1.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1)邓小平理论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

   时代背景: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科技革命成为时代潮流。

   理论基础: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

   历史依据: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和世界上其它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的演变。

   现实依据: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

   (2)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过程

   第一阶段,提出理论命题,从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1982年党的十二大。

   第二阶段,构建理论轮廓,从1982年党的十二大到1987年党的十三大。

   第三阶段,形成理论体系,从1987年党的十三大到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

   2.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

   主    题: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哲学基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学科领域: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

   实践领域:经济政治、科技、教育、文化、民族、军事、外交、统一战线、党的建设。

   (1)科学体系

   ①发展道路论;②发展阶段论;③根本任务论;④发展动力论;⑤政治保证论;

   ⑥外部条件论;⑦战略步骤论;⑧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论;⑨祖国统一论。

   (2)主要内容

   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战略;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统一战线、军队和国防建设;社会主义国家外交战略;祖国完全统一;党的建设等理论。

   3.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科学认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科学指南;党和国家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四、“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1)社会历史条件
 
   时代背景:当今国际局势的深刻变化。

   理论基础: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实践基础:改革开放以来党和人民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探索。

   历史依据: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经验的科学总结。

   现实依据:党所处的地位和环境、党的建设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

   (2)形成过程

   第一阶段:从上世纪80 年代末90 年代初到2000 年2 月,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体系的酝酿和准备阶段。
 
   第二个阶段:从2000 年2 月到2001 年6 月,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正式提出阶段。

   第三个阶段:从2001 年7 月到2002 年11 月,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正式形成阶段

   第四个阶段:从2002 年11 月至今,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体系最终形成和历史地位的确立阶段。

   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

   这一系统的科学理论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路线、发展道路、发展阶段、发展战略、根本任务、发展动力、依靠力量、国际战略、领导力量和根本目的等重大问题上都有新的丰富和发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邓小平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集中起来就是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

   “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集中概括。

   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指导思想的又一次与时俱进,面向21世纪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指针;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

   五、科学发展观

   1.科学发展观的形成

    (1)社会历史条件

   时代背景(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理论基础(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历史依据(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经验);现实依据(我国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和发展要求)。
 
   (2)形成和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从2002年11月到2003年10月,这是科学发展观的提出阶段。

   第二阶段:从2003年11月到2004年4月,这是科学发展观形成阶段。

   第三阶段:从2004年4月到2006年3月,这是科学发展观的完善阶段。

   2.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3.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意义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指针;是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

热门资料下载:
考研最新热贴:
【责任编辑:聂荣  纠错
报考直通车
 
报名时间:2010年10月10日——10月31日网上报名,
11月10日——11月14日现场确认。
报名地点:报名地点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招生办
根据当地实际情况确定,一般在高校设报名点。
考试时间:2010年1月10日、11日初试,3月试复试。
                       MORE>>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