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课程  书店 学校  题库 论坛  网校  地方分站: 北京 | 上海 | 郑州 | 天津
 考研网
 考试动态  报考指南  考研知识: 资料下载|考研经验|院校招生|专业硕士|考研辅导  考研教材  考研论坛 
 数学: 真题|模拟题|学习指导|讲义辅导  英语: 真题|模拟题|学习指导|讲义辅导  政治: 真题|模拟题|学习指导|讲义辅导  专业课试题  网络课程  在职研
地区信息

2009年考研政治哲学第四章易错知识点总结(一)

作者:   发布时间:2009-05-26 17:10:38  来源:
  • 文章正文
  • 网校课程
  • 资料下载
  • 圈子话题
  • 论坛

  1.人的认识能力与实践能力既无限又有限。

  从整个人类角度看,人的认识与实践能力是无限的(至上的);但从某一时代的群体和具体的个人而言,人的认识和实践能力是有限的。

  2.要划清哲学上主要的理论界限,清楚它们的对立所在。

  (1)唯物论和唯心论,是哲学的两大基本派别,它们在世界本原问题上对立。

  (2)可知论和不可知论,它们在世界能否被认识问题上对立。

  (3)一元论和二元论,它们在世界是否统一的问题上对立。

  (4)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两种根本对立的发展观,它们在世界状态问题上对立。

  (5)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是两大根本对立的历史观,它们在社会的本质和历史的创造者问题上对立。

  3.要区分认识的基础、对象、本质和起点。

  认识的基础是实践;认识的对象是客体或客观事物;认识的本质是能动反映;认识的起点是感觉。

  4.主体与客体除了相互依赖之外,还相互作用、相互转化:在生产实践中,主体客体化,即人的知识、能力、目的等本质力量的对象化、物化;在消费认识中,客体主体化,即外部事物及其规律,内化为人的体力和智力等本质力量。

  5.认识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不能混同于主观与客观的关系。

  认识主体是人,客体是人的活动指向的对象;主观是人的思想,客观是物质世界;认识主体与客体在认识过程中相互依赖,缺一不可,而主观是客观的反映,客观不以主观为转移。

  6.认识是反映和创造的统一,反映在创造中实现,创造以反映为前提,两者统一的基础是实践。

  只讲反映否认创造的观点是机械反映论,只讲创造否认反映的观点是先验论。机械反映论和先验论都是错误的。

  7.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这是就人类总体而言,在个人的知识结构中,则有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之分,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关系,不是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而是源与流的关系。

  8.中国传统知行观既有唯物主义的,也有唯心主义的。

  荀子、墨子、张载、王夫之和孙中山等是唯物主义知行观的主要代表。其思想可概括为行先于知。老子、孔子、孟子、朱熹、王阳明等是唯心主义知行观的代表。其基本思想可概括为知先于行。

  9.认识开始于感觉,这是正确的观点,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可接受。

  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在感觉问题上的分歧在于,感觉是不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10.经验论和唯理论都有唯物和唯心之分,唯物主义经验论与唯心主义经验论的区分在于,是否承认感性经验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唯物主义唯理论与唯心主义唯理论的区分在于,是否承认理性认识是对客观客观事物的反映。

热门资料下载:
考研最新热贴:
【责任编辑:聂荣  纠错
报考直通车
 
报名时间:2010年10月10日——10月31日网上报名,
11月10日——11月14日现场确认。
报名地点:报名地点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招生办
根据当地实际情况确定,一般在高校设报名点。
考试时间:2010年1月10日、11日初试,3月试复试。
                       MORE>>
                       更多>>